官宣!中国2030前登月最后一步,2026梦舟一号首飞,登月已经定局

文|酸奶

编辑|拾言札记

前言

中国载人登月时间表正式敲定,随着2026年“梦舟一号”飞船的首飞,我国2030年前登陆月球的计划已进入倒计时。

新一代长征十号火箭、可搭载7人的梦舟飞船、智能避障的揽月着陆器将组成中国航天的“月球舰队”,从月球南极着陆点到月轨交会对接,这套环环相扣的登月体系正在加速成型。

当2026年梦舟飞船划破天际,中国航天将如何迈出载人登月最坚实的一步?

一船两用

提到载人登月,很多人都会好奇,咱们国家到底什么时候能把航天员送上月球?

其实答案已经越来越清晰了,2026年有一个关键任务会给这个问题递上重要的“进度条”,那就是梦舟一号载人飞船的首飞。

不光是梦舟一号,2026年的载人航天任务清单里还列着天舟十号货运飞船、神舟二十二号和二十三号载人飞船,而梦舟一号的出现,正是中国载人登月工程正式启动的信号。

这个工程的核心目标很明确,2030年前让中国人的脚印第一次落在月球上,完成“登陆、巡视、采样、研究、返回”这一整套探索任务。

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得有靠谱的“交通工具”,这就不得不提长征十号火箭家族,这个家族分了两个“成员”,各司其职,一个是专门负责载人登月的基本型,另一个是专注近地轨道运输的长征十号甲。

先说说长征十号甲,它用的燃料是液氧煤油,这种燃料和以前用的偏二甲肼比起来,好处很明显,不仅没污染,储存和运输时的安全风险也低了不少,而且它的发动机特别“精准”,推力控制精度能达到±0.5%,这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发射的时候,能实时微调飞船的飞行轨迹,确保飞船正好进入预定轨道,为后来的载人任务把好安全关,哪怕是在一级火箭回收的情况下,它也能把至少14.2吨的东西送到近地轨道,不管是送7名航天员去空间站,还是运大型的空间实验设备,都不在话下。

再看负责登月的长征十号基本型,它是三级半的构型,力气比长征十号甲大得多,能把27吨重的载荷直接送到地月转移轨道,这个运力刚好能装下登月需要的梦舟飞船或者揽月着陆器。

它的“心脏”也很厉害,芯级发动机用了高压补燃循环技术,比冲突破了450秒,比传统发动机效率提高15%以上,能少用燃料就把载荷送到月球附近,上面级还装了可以重复启动的氢氧发动机,在太空中能多次调整轨道。

新型太空舱

有了火箭,还得有能载着航天员往返的“太空舱”,这就是梦舟载人飞船,和大家熟悉的神舟飞船比,梦舟的设计更灵活,它是“返回舱+服务舱”的两舱结构,重量轻了30%,而且能根据任务需求“变身”。

如果是去近地轨道的空间站,给它装个扩展模块,就能变成“太空巴士”,里面的空间是神舟飞船的2.5倍,能坐7名航天员,航天员在里面活动、休息都会宽敞很多,要是要去月球,换个推进舱扩展模块就行,这个模块能装更多燃料,满足地月之间往返的动力需求。

而且月球返回时,飞船会以11公里/秒的速度冲进大气层,这个速度比神舟飞船返回时快40%,所以梦舟的返回舱用了新型防热材料,专门应对这种极端高温。

另外梦舟还有个很实用的设计,可重复使用,设计寿命能达到10次,服务舱的部分组件回收维修后还能再用,能大大降低任务成本。

除了飞船和火箭,要让航天员真正踏上月球,还需要一个“登陆艇”,也就是揽月着陆器。

这个着陆器可不轻,有20多吨重,分成登月舱和推进舱两部分,等它到了月球轨道附近,推进舱会先分离,只剩下登月舱带着航天员和设备着陆。

而且它特别“聪明”,着陆的时候能悬停在空中,扫描下方的月球表面,避开陨石坑和碎石,选一个平坦的地方降落,它还能装下2名航天员、一台月球车,以及各种科学探测设备,支持航天员在月球表面停留、开展研究。

任务完成后航天员再坐登月舱从月球表面起飞,回到月球轨道和梦舟飞船会合,早在2025年8月6日,揽月着陆器就已经完成了着陆和起飞的综合验证试验,这一步成功,意味着它的关键技术已经过关。

有了这些装备,怎么把它们组合起来完成登月任务呢,咱们采用的是“两次发射+月轨交会”的方案,这个方案的思路就是把复杂的任务拆解开,降低风险。

稳扎稳打

当然这么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得先做足各种验证,早在嫦娥五号、六号任务的时候,就已经为载人登月“打了前站”,嫦娥五号和六号不光从月球带回了样本。

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太空中完整演练了载人登月里最关键的几个环节,比如在月球表面点火起飞、在月球轨道上完成无人对接,还有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冲回地球,这些演练收集到的实战数据,帮科研人员提前排除了很多可能出问题的地方。

要登月选对着陆点也很重要,现在科研人员已经从一百多个候选点位里,筛选出了50个形成了选址库,选点的时候优先考虑那些“好到达、能通讯”的地方,未来还会慢慢扩展到月球背面和两极地区。

月球南极是重点考虑的区域,因为那里有永久阴影区,可能藏着水冰,还有能长时间照到太阳的高地,方便后续建立月球科研站时获取能源。

为了确定最终的着陆点,后面还会有嫦娥七号和八号任务帮忙“勘查”,2026年发射的嫦娥七号,会专门去月球南极探测水冰、挥发物和当地的环境数据。

2028年前后发射的嫦娥八号,会做更多物理场的探测,还会测试小型封闭生态系统技术,这些数据都会为载人登月选点和未来建月球科研站提供依据。

从近地轨道任务到深空探测,这些装备和技术其实是互通的,比如长征十号甲,通过执行空间站的常态化运输任务,能不断磨合技术,降低研发成本,梦舟飞船凭借更大的运力和可重复使用的优势,未来很可能会取代现在的神舟飞船,负责近地轨道的载人任务。

这种“用近地任务练技术,用成熟技术探深空”的模式,能让整个载人登月工程稳步推进,等到2030年前航天员真正踏上月球的时候,背后其实是一套环环相扣的体系,从火箭到飞船,从着陆器到前期验证,每一步都为最终的“月球脚印”做好了准备。

结语

在不久的将来,也就是2026年“梦舟一号”划破天际时,那将不仅仅是一款新型飞船的亮相,更是这整套登月体系的首次公开汇报演出。

它标志着,中国正以一种体系化、工程化的方式,向着2030年前那个月球上的“中国脚印”,迈出了决定性的一大步。

来源:环球时报

来源:中国山东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6

标签:科技   定局   中国   月球   飞船   航天员   轨道   神舟   登月舱   嫦娥   南极   火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