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文|妍妍
编辑|妍妍
说起唐朝的官员等级,很多人可能觉得正一品最牛,正二品次之,正三品只能算中上水平。而真实情况恰恰相反。
在大唐的官场上,能混到正三品的人,那都是实打实掌握朝廷命脉的实权派。
至于那些听起来更显赫的一品二品官员,很多时候反倒是挂着名头却没什么实际权力的“虚职”。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品级越高,手里的权力反而越小呢?
李渊起兵的时候,给自己儿子李世民封了个官,叫"天策上将"。
这个官职有多厉害?整个中国历史上,前面没人用过,后面也没人敢用,就李世民一个人享受过这个待遇。
“天策上将”的品级比正一品还要高出一大截,属于超品存在。
李世民当时还只是秦王,手底下就已经掌握着大唐最精锐的军队,府里养着一大帮文臣武将,什么房玄龄、杜如晦这些后来的名臣,当时都是他的幕僚。
天策上将府的规格,完全按照一个小朝廷的标准配置。李世民可以自己任命官员,自己设立机构,权力大到连李渊都有点担心。
这个官职的设立,本身就打破了传统的品级体系。正一品在它面前,根本不够看。秦王府当时的影响力,甚至盖过了朝廷里的许多正式衙门。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坐上皇位,第一件事就是琢磨怎么防止底下的臣子权力太大。
他自己就是靠手握重权上位的,太清楚权力集中的危险性。
于是他开始琢磨官制改革,要把那些实权职位拆分开,让一个人吃不下所有的权力。
唐朝的官制核心是“三省六部”,这套制度从西汉就开始出现,到唐太宗这里基本定型。
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处;门下省负责审核把关,相当于监察机构;尚书省负责具体执行,下面管着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门。
这三个省的长官,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的侍中、尚书省的尚书令,品级都是正三品。
就这三个正三品的官职,掌握着大唐朝政的实际运作。
皇帝的圣旨要通过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通过,尚书省才能执行。任何一个环节卡住,事情就办不成。
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尚书令这个职位他自己当过,所以后来就空着不让别人干了,成了皇帝的专属头衔。
实际掌权的就剩中书令和侍中两个位置。这两个职位的人,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宰相,能直接参与决策,影响国家大事的走向。
六部的尚书,品级也都是正三品。户部管钱粮,兵部管军队,吏部管人事任免,每一个都是实打实的肥缺。
这些部门的一把手,手里掌握着帝国运转的实际权力。
一个户部尚书,调动全国的财政收入;一个兵部尚书,能影响边疆的军事部署。这种权力,不是靠品级高低就能衡量的。
李世民还搞了个创新,叫"同中书门下三品"。
意思是某些官员虽然品级不到三品,但可以参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决策,享受宰相待遇。
这一招把宰相的人数扩大了,权力自然就分散了。
原本一两个人说了算的事,现在要五六个人一起商量。皇帝想推动什么政策,也不用担心被某个权臣一个人否决掉。
正一品和正二品的官职,听起来威风凛凛,实际上大多数都是荣誉性质的虚衔。
太师、太傅、太保这些官职,品级是正一品,职责是辅导太子,教他读书明理。
问题是这些职位往往给的是退休的老臣,或者是功臣的荣誉头衔。这些人年纪大了,不参与朝政的具体事务,每天就是拿着俸禄养老。
还有一些正二品的官职,像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这类,纯粹就是用来表彰功绩的。
这些官有品级有俸禄,但没有对应的衙门,也没有具体的职责。朝廷用这些头衔来奖励那些立过大功的人,让他们体面地享受待遇,但不给实权。
秦叔宝跟着李世民打天下,立下赫赫战功。李世民当了皇帝后,给他封了个"上柱国"的勋级。这个勋级在唐朝是最高等级,号称"勋之极也"。
秦叔宝还有爵位,有封地,每年的收入相当可观。但这些都属于待遇和荣誉范畴,跟实际的政治权力是两码事。
朝廷里那些正一品、正二品的官员,很多人手里拿着好几个头衔。一个人可能既是某某大将军,又是某某大夫,还兼着某个职。
这些头衔叠加起来,俸禄很高,地位很显赫,但真要说掌握多少实权,可能还不如一个正三品的尚书。
皇帝就喜欢这么干。给你高品级,给你好待遇,让你风光体面,但不给你实权。这样既能笼络人心,又不用担心臣子尾大不掉。
那些真正掌握实权的三品官员,虽然品级不算最高,但每个人手里都有具体的职责和权力,朝廷的实际运作全靠他们。
唐太宗设计这套官制,用心极深。他把宰相的人数增加,让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相互制约。
同时又设置大量的高品级虚职,用来安置功臣和宗室。
这样一来,有功之臣得到了应有的荣誉和待遇,不会心生怨恨;有实权的官员品级不算特别高,不至于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朝廷里那些正三品的官员,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处理各种政务。
他们要向皇帝负责,要接受门下省的监督,要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权力虽然大,但也受到各种制约。
一个户部尚书想贪污,吏部和刑部都盯着;一个兵部尚书想拥兵自重,中书省和门下省也能卡住他的调令。
正一品、正二品的那些老臣,平时参加朝会,发表一些意见,给年轻官员做做表率。他们的价值在于经验和威望,而不在于具体执行什么任务。
皇帝有重大决策的时候,会征询这些老臣的意见,但最终拍板还是看那些三品实权官员的态度。
这种制度设计,让整个官僚体系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品级高的人有面子没实权,品级相对低的人有实权但受制约。
皇帝站在最高处,通过调整各个环节的人员配置,控制着整个朝廷的运转。
任何一个臣子想要独揽大权,都会发现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他,有无数道制约卡着他。
唐朝能出现贞观之治这样的盛世局面,跟这套精密的官制设计分不开。
权力分散但不混乱,制约严密但不僵化,每个官员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作用,又都不至于威胁到中央集权。
李世民从“天策上将”的位置一路走来,深知权力运作的规律,所以才能设计出这样一套既实用又稳固的制度。
品级高低不等于权力大小,这是唐朝官制最精妙的地方。
正三品官员手握实权,每天处理着帝国运转的核心事务,他们才是朝廷真正的支柱。
那些正一品、正二品的官职,更多是荣誉象征和制度设计的一部分。
皇帝通过这种巧妙的安排,既让功臣得到应有的待遇,又防止了权臣专政的局面出现。
信息来源: 《旧唐书·职官志》 《新唐书·百官志》 《唐六典》 《资治通鉴·唐纪》 《通典·职官典》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