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的冬天,汉江畔的芦苇荡里来了群特殊的来客。
4.9万名河南淅川老乡扶老携幼,带着锅碗瓢盆和祖传的农具,踏进了这片两米高芦苇遮天蔽日的沼泽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今这片号称“中国最大移民地”的土地怎么样了呢?
1953年,毛主席视察长江时,用手指指在地图上丹江口的位置,明确提出了南水北调的伟大设想。
在中央论证并作出决定后,1958年丹江口水库正式开工,至1966年,工程进展到了二期扩建阶段。
作为中线工程的关键水源地,扩建至关重要,只是看着地图上的扩建范围,众人却犯了难。
该工程坐落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如要扩建,将不得不淹没淅川。
为了保障工程顺利进行,国家决定对扩建库区居民实施迁移安置,工作人员不得不劝说当地老乡离开祖辈生活过的土地。
尽管万般不舍,但为了国家工程的建设,为了让北方大地有水用,4.9万淅川县人听从了组织安排,带着家当和老小毅然迁往湖北。
新的家乡,位于湖北钟祥市南部的大柴湖。
此地人烟稀少,地势低洼,故成为了安置移民的主要区域。
光听名字,可能会以为是水丰鱼肥,杨柳依依的湖畔水乡,可初到大柴湖的老乡们面对的,是比想象远要残酷的现实。
自1935年汉江决堤之后,每年汛期汉江的倒灌让这里成了十年九淹的芦苇荡,芦苇比人还高,蚊虫肆虐,脚底下踩的全是烂泥。
在移民初期,老乡们不得不用芦苇糊泥搭成芦墙房,每间不足8平米,当地老人至今记得当时流传的一首民谣。
“芦墙房,漏风又漏雨,外面大雨,屋里小雨,外面雨停了,屋里还在滴。”
然而这群来自河南的乡亲们,硬是用最原始的工具创造了奇迹。
淅川是以种植旱地作物为主,习惯种麦的农民们在大柴湖要改种水稻,尽管转变艰苦,但大家在拼命的学种稻。
他们还挖出22公里主干渠和近百公里支渠,像绣花一样,在遍地烂泥的沼泽地上编织出了一条条排水网络。
当年最艰苦的,还是清除芦苇根。
比人还高的芦苇,碗口一样粗的根系盘结如铁网,一镐下去虎口都快要震裂,往往要十几个人轮流挖三天,才能刨净一亩地。
但就是靠着一双双手,十年间,6万亩沼泽变成了良田,1985年,大柴湖人均粮食产量达到了400公斤。
当第一批稻穗沉甸甸地垂下头时,老领导们和乡亲们蹲在田埂上哭得像孩子。
进入新世纪,当地村民在保障了粮食和温饱的基础上,他们玩转了水土经济学。
他们汉江边的低洼地改造成虾稻共作生态农场,产出的清水小龙虾直供北上广。
废弃的芦苇滩则种上了太空莲,加工成的藕粉贴上有机认证标签,价格便翻着跟头涨。
最令人称道的,是当地的花卉产业。
原本对花卉一窍不通的二代移民,现在已经能精准控制蝴蝶兰的花期。
凌晨三点的大柴湖花卉交易市场,装着各色苗木的货车排成长龙,这里的年交易额,已经突破了8亿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后,大柴湖也有了新的角色。
曾经挖渠排涝的双手,现在忙着栽植生态防护林,过去追求产量的农田,开始推行减肥减药种植。
在柴湖移民生态园,光伏板下种着中药材,鸭群在湿地中自然除虫,这种光伏+种植+养殖的立体模式,正成为国家生态补偿机制的创新样本。
不只是种植业得到了进步,当地工业发展也十分喜人。
大柴湖的工业园区不断发展,围绕着装备制造、包装包材、冷链物流等主导产业广泛开展招商,2023年,大柴湖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17亿元。
从拓荒者到造富者,大柴湖正朝着高质量发展奋力迈进。
那么那些从河南来的村民们,如今生活得怎么样呢?
至今,约90%的村庄仍沿用河南老家的名字,民居已从芦墙房变成白墙黛瓦的小洋楼。
如果去今天的移民村看一看,会遇见门口晒着河南传统挂面的阿婆,用浓重的淅川口音教孙子说武汉方言,一边听着豫剧《朝阳沟》……
民以食为天,中原和荆楚之地的文化融合在餐桌上尤为生动。
早餐的胡辣汤配热干面,午宴的黄河大鲤鱼与武昌鱼同盘,就连移民纪念馆里收藏的菜谱,都记录着南北混搭的菜肴做法。
夜幕降临时分,移民广场上总有三三两两的老人,望着汉江水流向北方。
他们或许想起了半个世纪前先人们衣冠南渡的艰苦,但一切终有回报,子孙们从此富裕起来了!
当年周总理亲自命名的大柴湖,早已从水窝子变成了聚宝盆。
信息来源:
大河网 2019-09-18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淅川移民彰显“大爱报国”精神
抖音百科 大柴湖经济开发区
更新时间:2025-07-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