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52年,女画家潘素留下了一张罕见的留影,照片中的她,身穿黑色旗袍,坐在椅子上,目视前方,无论是举止还是体态,都十分的优雅,而此时的她,已经37岁,但岁月似乎并没有在她的脸上留下任何的痕迹。
1915年,在江苏苏州的一个官宦世家,一个女婴呱呱坠地,她就是日后闻名于世的潘素,作为清朝状元潘世恩的后人,潘素的人生本应该是数不尽的荣华富贵,但她的前期生活却并不如意。
潘素的童年还是很幸福的,因为母亲的存在,她接受了几年良好的教育,在七岁那年,她有和苏州当地的各种名师学习,无论是音乐、诗文,还是绘画,潘素全部都有涉及。
可好景不长,就在潘素13岁那年,她深爱的母亲不幸去世了,这个打击对年幼的潘素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更糟糕的是,她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整日吃喝嫖赌,对家业毫不关心。
为了维持自家的门面,潘素的父亲很快就又娶了一位妻子王氏,这位继母的到来,让潘素的生活彻底的陷入了黑暗。
王氏的心肠十分的恶毒,眼看着潘家逐渐落幕,王氏就将主意打到了潘素身上,就在潘素15岁那年,王氏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将潘素卖到了风月场所,只为换取几两银子。
而潘素从小所学的才艺,让她成为了风月场所的抢手货,就这样,这个曾经的大家闺秀被迫离开了苏州老家,来到了上海的风月场所。
1930年,潘素踏入了上海风月场所的大门后,她告别了过去的身份,成为了一名风尘女子,在这里,她更名为潘妃,为了迎合当时黑帮成员的喜好,她在手臂上纹了一支红玫瑰。
但即便身在风月场所,潘素也与普通的风尘女子不同,她的才艺,尤其是琵琶技艺很快让她成为了头牌,但由于年纪轻轻就被入风尘,也导致她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她只能接待一些二流客人,多是些黑帮地痞。
而潘素也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个黑暗的地方,在1935年,潘素的命运迎来了转机,这一年,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因工作原因来到上海。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张伯驹听闻了潘素的大名,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张伯驹就利用闲暇时间,来到风月场所,看看潘素是否和外界传言一样。
可当张伯驹第一次见到潘素时,就被她深深吸引了,无论是潘素弹奏的悠扬的琵琶,还是美貌,都让张伯驹无法自拔,他当即就大笔一挥,为潘素写下了一副对联,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
潘素见到张伯驹给自己的对联后,也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情愫,因为平日里来看潘素演出的人,大多数都是上海的一些流氓,至于当地的一些当官的客人,她很少能够接触到,而张伯驹的出现,让她看到了脱离苦海的希望。
可当时的潘素已与一位国民党军官有婚约在身,这成了两人之间的一大障碍,那位军官得知张伯驹与潘素相识后,虽不敢直接与张家对抗,但还是将潘素软禁起来。
张伯驹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他动用了自己的人脉和财力,四处打听潘素的下落,经过一番周折,他终于找到了潘素被软禁的地点,张伯驹不惜重金贿赂看守的卫兵,成功将潘素救出。
之后的张伯驹,为了和潘素在一起,他与家中的两位小妾解除了婚约,表明了他只爱潘素一人的决心,尽管两人年龄相差17岁,但却阻挡不了两颗相爱的心。
1935年,潘素与张伯驹在上海结为夫妻,婚后的张伯驹为潘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他鼓励潘素继续深造,学习诗文书画,在张伯驹的支持下,潘素拜著名画家溥儒为师,开始系统地学习绘画技艺。
潘素刚开始学习的是我国传统的山水画,为了能画好山水画,她每天都会临摹古代大家的名作,在这个过程中,她的技法也不断的提升,在张伯驹的陪伴下,潘素还游历了名山大川,实地写生,极大地开阔了眼界。
1939年,潘素因临摹古画《雪山图》而一举成名,她的画作不仅继承了唐宋两代古人的技法,还融入了自己对山水的独特体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就连著名绘画大师张大千都对潘素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
除了绘画技艺的精湛,潘素还以其高尚的品德和爱国情怀赢得了人们的尊敬,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伯驹带着潘素和大量珍贵文物南下,他们先是到了上海,后又辗转来到重庆。
在这段颠沛流离的日子里,潘素始终陪伴在张伯驹的身边,共同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她不仅悉心照料张伯驹的生活起居,还积极参与了抗日救亡活动,她将拍卖自己画作的钱,贡献给了抗战事业。
值得一提的是,在1941年,张伯驹遭遇了一次惊心动魄的绑架事件,当时的他,因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而引起了绑匪的注意,绑匪将他绑架后,索要巨额赎金。
潘素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她四处奔走筹钱,与绑匪多番谈判,最终在潘素的努力下,张伯驹得以安全获救。
在抗战胜利后,张伯驹和潘素回到了北京,他们在北京西城区购置了一处四合院,取名“丛碧庐”,这里不仅是他们的家,也成为了北京文化界的一个重要聚会场所,许多绘画界的人常常在这里聚首。
新中国成立后,潘素在政治上一直是要求进步的,她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用自己的画作和才华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晚年的潘素和张伯驹决定将家中收藏多年的画作全部无偿献给了国家,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992年,77岁的潘素在北京去世,纵观她的一生,前半生命运坎坷,但却没有彻底堕落,后半生献身艺术,用自己的方式,为我国文化领域的建设,做着自己的贡献。
广州日报:“天下第一藏”张伯驹:被绑架后宁要字画不要命 2012-11-03
文汇读书周报:“民国四公子”张伯驹初见潘素惊为天人 2009-08-11
澎湃新闻:胡桂林:我所知道的张伯驹潘素先生 2018-05-07
百度百科:潘素
更新时间:2025-04-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