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岁男孩吞药轻生被救:比 “别想不开” 重要的是看见这些求救信号


2025年7月14日凌晨4时凌晨4点,胶州警方接到报警时,17 岁的小瑞(化名,17岁)已经把整盒抗抑郁药片吞进了肚子。 最终民警在公园长椅上找到昏迷的他,送医后脱离危险。

这不是个例 —— 每年有数以万计万青少年试图用极端方式结束生命,而每个 “想离开” 的念头背后,都藏着未被看见的痛苦。作为接受过2000+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心理咨询师,今天想聊聊:那些走向极端的孩子,到底在经历什么?我们又能提前抓住哪些求救信号,让孩子重获新生?

这些 “隐形伤口”,正在推孩子走向深渊

很多家长总问:“孩子吃得好穿得暖,怎么就想不开?” 但孩子的痛苦从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像慢慢蓄水的池塘,直到最后一道堤坝崩塌。 最常见的是情绪积压成“堰塞湖”。孩子们常常在事后的沟通中说,在过去几个月到数年时间里,被同学嘲笑/欺负/排挤,之后总觉得大家在背后议论自己。不敢告诉爸妈 ——“他们会说‘这点事有什么大不了’”,也不敢跟老师提 ——“怕被当成‘事多的人”。那些被压抑的委屈、自我怀疑,像藤蔓一样缠紧了他,直到某天觉得“撑不住了”。


亲子间的 “无效沟通 ”更像催化剂

有个女孩曾跟我说,她考砸后对妈妈说“活着没意思”,妈妈回了句“你就是不想好好学习”。后来她偷偷割腕时想:“原来我连说痛苦的资格都没有。”很多时候,孩子说“我累了”“不想活了”,不是“矫情”,而是在发出“我需要帮助”的信号。如果这些信号一次次被忽略、被否定,孩子就会觉得“没人能救我了”。

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点:青少年对“死亡”的认知是模糊的。他们可能觉得“死了就不用面对考试了”“离开后爸妈就不会再吵架了”,却忽视了死亡的不可逆。很多孩子事后说:“吞药时只想着‘睡过去就好了”,根本没意识到可能真的醒不来。

对已经患有抑郁症的孩子来说,理解比“关心”更重要

被救男孩吞服的是大量安眠药,由此推断男孩大概率是抑郁症患者。对抑郁症患者来说,理解大于一切。

抑郁症孩子的心理状态。他们可能感到无助、自我否定,表面的关心,可能会让他们觉得被控制、审视或评价,反而加重负担。而理解意味着接纳他们的情绪,不评判,让他们感到安全。

比如当孩子说“活着没意思”时,普通关心可能是“别这么想,一切都会好”,而理解则是“你现在一定很痛苦,我能陪你一起面对”。

理解不是急于给建议,而是蹲下来问:“你现在心里是不是像压了块大石头?“是允许他们说“我就是不想动”,而不是立刻反驳“这有什么好累的,跟妈妈出去走一走就会好很多”。抑郁症带来的情绪风暴里,孩子最需要的不是“被拯救”,而是“被看见”——看见他们的疲惫不是懒惰,沉默不是冷漠,自我否定不是矫情,而是疾病啃噬后的真实反应。

曾有个女孩说:“妈妈总说你看别人都能开心,可我连难过的力气都没有。”当关心变成隐形的要求,理解就成了救命的浮木。它让孩子相信:"我的痛苦不被定义为脆弱,我的脆弱值得被温柔托住。"这种托底的力量,远比"加油"更能帮他们攒起对抗抑郁的勇气。理解就是黑暗里那盏不评判的灯。


3 个 “可操作” 的预防方法,比 说“别轻生” 更有用

作为家长、老师,我们不必成为心理专家,但可以学会 “看见” 和 “接住” 孩子的痛苦。

先学会识别 “求救信号”

孩子不会突然走向极端,他们会在行动前释放信号:比如突然沉默寡言,以前爱打游戏现在整天躺着;比如开始说 “活着没意义”“要是我不在就好了”;甚至会整理自己的东西,跟朋友说 “以后可能见不到了”。这些不是 “随口说说”,而是在试探:“有人会在乎我吗?”

用 “共情” 代替 “说教”

当孩子说 “我不想上学了”,别急着说 “不上学以后怎么办”,可以试试 “听起来你在学校过得很辛苦,能跟我说说吗?”;当孩子哭着说 “没人喜欢我”,别说 “怎么会,爸妈就喜欢你”,而是 “被人讨厌的感觉一定很难受吧”。共情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告诉孩子:“你的痛苦是真的,我看到了。”

给孩子留一个 “安全出口”

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个 “紧急暗号”—— 比如孩子说 “我今天想吃草莓蛋糕”,就代表 “我现在很难受,需要你陪我”;也可以告诉孩子:“不管你做错了什么,不管你觉得自己多糟糕,家里永远有一盏灯为你亮着。” 这个 “出口”,会成为孩子撑不下去时的 “最后一根稻草”。

最后想说:每个孩子都不想 “离开”,他们只是想 “被看见” 很多孩子出事的时候,妈妈都会哭着说:“我总以为给她吃好穿好就行,从来没问过她‘开不开心’。”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 “你要坚强”,而是 “你可以脆弱”;不是 “你要懂事”,而是 “你可以有脾气”。

作为家长、老师,甚至是路人,我们不必做完美的守护者,只需要在孩子发出信号时,停下脚步说一句:“我在,你可以慢慢说。”

对一个陷入黑暗的孩子来说,“被看见” 就是光;而那束光,足以让他们愿意再撑一撑,也许他/她就能由此走向未来的光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1

标签:育儿   信号   男孩   孩子   痛苦   妈妈   走向   脆弱   情绪   家长   自我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