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对逝者的缅怀,却没成想因为挽联却瞬间上了热搜,谁能想到,一个人人敬仰的艺术家,却在死后被各种“消费”,当然对于赵本山而言,更是证明了什么叫做世态炎凉......
风波,是从一副挽联开始的。
赵本山送来的花圈上,挽联落款赫然是“赵本山老师敬挽”。就这简简单单四个字,像一滴热油溅进了冷水锅,瞬间炸开了。
论年龄,赵本山是晚辈,论资历,杨少华是泰斗。在讲究师承辈分的曲艺行当,对着老前辈自称“老师”,这简直是把规矩踩在了脚下。
这是赵本山飘了,还是另有隐情?
有人说,这八成是团队或花圈店的人图省事,平时喊“赵老师”喊顺了嘴,写挽联时照搬了上去,一个无心之失。这解释听着合理。毕竟,在今天的语境里,“老师”二字已经泛化,成了一种社交礼貌。可放在梨园行的传统里,它重如泰山。
郭德纲如今红成那样,在杨老面前也得恭恭敬敬地自称晚辈。规矩就是规矩。所以,一个称谓的错位,就足以让看客们品出“不懂事”和“不尊重”的味道来。
但话又说回来,赵本山和杨少华的交情,远非一张挽联能概括。当年赵本山雪中送炭,拿出两千块钱解杨家燃眉之急,杨老回赠一把剃须刀的故事,至今还是段佳话。
或许在他们心里,那份患难与共的情分,早就超越了行当里那些繁文缛节。只是这份江湖义气,终究没能抵挡住公众用“礼数”这把尺子的严苛丈量。
如果说挽联的风波尚属“礼仪之争”,那杨家几位公子在灵堂内外的表现,则彻底把这场告别引向了“人性剧场”。灵堂,本该是哀思之地。可传出的画面,却让人大跌眼镜。
这边,有儿子在灵前哭天抢地,声嘶力竭,甚至激动到被人“抬”了出去。那悲痛欲绝的样子,仿佛天塌地陷。可镜头一转,那边,却有人被拍到在宾客还没到的时候,坐在角落里,气定神闲地盘着手里的核桃。
前后反差如此巨大,让“孝子”的眼泪,瞬间充满了表演的成分。公众的同情还没来得及泛滥,就被巨大的问号堵了回去:这到底是真情流露,还是逢场作戏?更让人觉得刺眼的是,本应肃穆的灵堂,被布置得锣鼓喧天,红色的椅子围了一圈又一圈,收礼的桌子上,礼金堆成了小山。
这哪里像是送别亲人,分明更像一场人情往来的汇报演出,一场精心策划的商业堂会。庄严的告别,就这样被染上了浓浓的铜臭味。
灵堂上的喧嚣,并非空穴来风,它只是杨老晚年生活的一个缩影。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这位九旬高龄的老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安宁。他被儿子们推着、扶着,频繁出现在各种商业剪彩仪式上。大夏天,酷暑难耐,他也要被拉到户外,为儿子们的直播带货“站台”。镜头里,老爷子满脸疲惫,笑容都挤得勉强,而一旁的儿子们,却在热情洋溢地叫卖。
公众看着心疼,更忍不住发问:这究竟是孝顺,还是在“啃老”?是想让父亲“发挥余热”,还是把他当成了摇钱树的最后一片叶子?当孝道与生意捆绑,亲情就难免变味。儿子们或许觉得,让父亲多露脸,是延续他的艺术生命,是为他办得“风光”。
但在外人看来,这种“风光”,是以透支一位老人的健康和尊严为代价的。当助理站出来,把杨老的死因归结为“抽烟旧病复发”时,更像是一种苍白的辩解,试图撇清那些年“被营业”的责任。
一个为儿子们倾尽所有、甚至拿出养老本去扶持事业的父亲,换来的却是如此充满争议的晚年和身后事。这恐怕才是杨少华老先生一生中,最让人心酸的一段“作品”。
一场明星的葬礼,为何能掀起如此大的波澜?看客们,真的只是闲来无事,爱看热闹吗?
不全是。
赵本山的“老师”称谓,之所以扎眼,是因为它挑战了人们心中“尊卑有序、尊重前辈”的朴素认知。在一个什么都能被解构的时代,大家还想守住一些老理儿。而杨家儿子的种种行为,则更深地触动了公众的神经。人们愤怒的,不只是“假哭”和“盘核桃”,而是“孝道”这个词被玷污了。
眼看着一位功成名就的老艺术家,晚年被当成工具人,身后事又被办得如此商业化,这让普通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适和代入感:如果连这样的人物都可能落得如此境地,那我们普通人的亲情和尊严,又将如何安放?
这股愤怒的背后,其实是一种集体焦虑。我们害怕传统的美德在流量和利益面前不堪一击,害怕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亲情,最终也变成一门可以计算得失的生意。所以,大家围观的不是杨家的八卦,而是在审视我们这个时代,关于亲情、关于名利、关于人性的底线。
喧嚣过后,一切终将回归沉寂。杨少华老先生入土为安,这场围绕他展开的“身后大戏”也落下了帷幕。他用自己的人生结局,给世人上演了最后一出黑色幽默剧。
戏里,有传统的规矩与现代的交际习惯的碰撞,有舐犊情深的父爱与子女逐利的现实的交织,有人性的光辉,更有其难以捉摸的复杂。
最终,舞台上的是非对错都会被时间冲淡,但那个在生命尽头仍被推着奔波、脸上写满疲惫的老人身影,和那场喧闹无比的葬礼,恐怕会在很多人的记忆里,留下长长的一声叹息。生活,到底不是演戏。真诚与尊重,才是永远的底色。
综上所述,此次在杨少华先生的葬礼上,赵本山虽未亲临现场,但送花圈的举动也是表达缅怀之情的一种方式。只是因为挽联落款的问题,让他陷入了争议之中。
其实,理性看待此事才是最重要的,或许这真的只是一个无心之失。毕竟,赵本山与杨少华多年的交情摆在那里,他们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的过往,才是这份情谊的核心所在。一个小小的落款失误,并不能抹去他们多年来建立起的深厚友情。
更新时间:2025-07-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