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俄罗斯联邦技术监管和计量局一纸禁令,让中国卡车在俄市场遭遇“滑铁卢”。
东风、福田、一汽解放和重汽汕德卡等头部品牌的12款车型被禁售,理由是刹车性能不合规、噪音超标等安全隐患。
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中国车企在俄市场份额从2024年的58.3%骤降,对俄出口同比暴跌59.2%。
那么问题来了,曾经作为俄罗斯救命稻草的中国卡车,为何突然成为俄方眼中的“安全威胁”了呢?
卡车
中国卡车在俄一夜“失宠”,出口暴跌近6成
俄罗斯此次禁售令的打击力度堪称精准。
被点名的东风DFH4180、福田BJ4189、汕德卡ZZHS等车型,皆是中国卡车在俄市场的主力产品。
有消息称,这些车企在2025年上半年,合计占据俄罗斯中型和重型卡车市场27.6%的份额,其中汕德卡独占14.2%。
报道
禁令不仅暂停车辆型式认证,还要求车企3个月内召回已售车辆,直接导致约2.5万至3万辆车面临整改,在俄销售渠道几乎被冻结。
尽管俄方给出的刹车失效、噪音超标等理由看似冠冕堂皇,实则疑点重重。
以汕德卡ZZHS为例,该车型此前已通过欧盟认证,在欧洲市场运行多年未出现类似问题。
更值得玩味的是,俄罗斯本土车企卡玛斯的多款车型,同样存在排放不达标问题,却获得了至2026年底的过渡期。
说到底,是当地眼馋中国卡车的销售盛况了。
报道
俄乌冲突前,中国卡车在俄罗斯市场几乎无人问津。
2021年,外国品牌占俄罗斯卡车市场份额的43.9%,而中国卡车的市场份额可以忽略不计。
但随着欧美车企因制裁撤离,俄罗斯本土车企陷入零部件断供危机,中国卡车凭借价格优势和供应链灵活性迅速崛起。
2024年俄罗斯市场重型卡车销量排名前十,有七席被中国车企占据
其中,中国重汽汕德卡、福田欧曼等车型,以20-30万元人民币的售价,比同级欧洲车便宜30%,且结实耐用,深受俄罗斯物流企业和矿山客户青睐。
2024年,汕德卡在俄销量达1.95万辆,超过本土巨头卡玛斯的1.73万辆,成为俄重卡市场第一品牌。
短短两年间,中国卡车市场份额从不足4%飙升至58.3%,彻底改写了俄罗斯卡车市场格局。
卡车
中国卡车的强势崛起,直接冲击了俄罗斯本土车企的生存空间。
卡玛斯和乌拉尔的市场份额从2022年的60%以上,下滑至2024年的33.3%,工人薪资骤降40%。
为保护本土产业,俄罗斯政府自2024年起逐步加码贸易壁垒。
提高进口汽车回收税至70%-85%,对经中亚转口的车辆补缴税费差额,将进口卡车关税从15%上调至35%。
2025年,俄罗斯政府甚至不惜以“安全问题”为借口,对中国卡车实施全面封杀,就是为了保护本地车企。
重卡
俄罗斯对中国卡车的担忧,远不止于市场份额的争夺。
现代军用卡车与民用车型技术同源率超60%,而俄罗斯本土卡车零部件中,中国制造占比已突破30%。
这种“技术依赖”在俄乌冲突中暴露出重大风险。
2022年,俄罗斯因西方断供导致军用卡车生产停滞,不得不紧急从中国采购替代车型。
卡车
更令俄方警惕的是,中国卡车已进入电动化+智能化阶段。
中国重汽的L3级自动驾驶重卡,在俄罗斯北极圈矿区实现无人运输,而卡玛斯的自动驾驶技术仍处于实验室阶段。
这种技术代差让俄罗斯意识到,若不加以限制,未来在国防关键领域可能受制于人。
因此,哪怕是现在吃一点亏,但为了未来的当地卡车科技,俄罗斯也得把中国车企拒之门外。
重卡
在打压中国的同时,俄罗斯正为其他车企重返市场铺路。
韩国现代起亚集团近期动作频繁,不仅注册了20多个商标,还计划通过与俄罗斯本土企业合资的方式重返市场。
大众则借道中国合资品牌捷达,以“德系品质”标签在俄销售SUV,售价虽比同级中国品牌高15%,却仍获得市场认可。
俄罗斯为这些车企设下的门槛同样不低,合资企业俄方持股需大于等于51%,技术成果强制移交俄方,零部件本土化率需大于等于60%。
这种“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本质上是在平衡对中国的依赖与对西方技术的需求。
卡车
面对俄罗斯的政策挤压,中国车企正加速本地化转型。
北汽福田在鞑靼斯坦共和国建立皮卡生产线,目标覆盖俄罗斯30%的轻型卡车市场。
中国重汽与俄企Navio合作开发L4级自动驾驶重卡,计划2025年在莫斯科至圣彼得堡的M-11高速公路投入运营。
这些举措不仅能规避关税壁垒,还能通过技术合作提升品牌竞争力。
宁德时代与卡玛斯合作开发电动重卡电池,卧龙电驱为伏尔加提供电机总成,中国零部件企业正深度嵌入俄罗斯产业链。
这种技术输出+本地化生产的模式,或许能为中国车企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俄罗斯对中国卡车的禁售令,表面上是一场技术标准之争,实则是经济利益与战略安全的博弈。
信源:观察者网 2025年8月1日关于“俄罗斯禁售部分中国品牌卡车,为哪般?”的报道
信源截图
中国卡车在俄市场的兴衰,折射出国际经贸合作中的复杂现实,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对中国车企而言,短期阵痛不可避免,但长期来看,技术升级与本地化生产才是立足关键。
从长城汽车在图拉工厂的产能扩张,到中国重汽在喀山的组装厂建设,中国车企正以实际行动应对挑战。
这场风波,既是中国车企“走出去”的一次考验,也是中俄经贸合作从“量”到“质”转型的重要契机。
唯有以技术为矛、以本地化生产为盾,中国车企才能在国际市场的惊涛骇浪中站稳脚跟。
更新时间:2025-08-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