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界壕:草原上的“万里长征”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嫩江和额尔古纳河的支流库力河畔,绵延着数条壕、墙并行,且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座边堡的线性建筑遗迹。它们穿越山川、草原、戈壁,有的进入俄罗斯和蒙古国境内,有的一直延伸到内蒙古的阴山山脉。这几道总里程超越万里的宏伟建筑遗迹,便是金界壕。

与历代长城建在高山险峻之处,以土、石、砖垒筑起高大墙体不同,金界壕的主体多是在平缓地面挖壕沟筑土墙,因此它也被称为最奇特的长城。金界壕修建耗时 80 年,虽起到过防御作用,但最终却被蒙古军队绕过,并未保卫住金政权。虽看似最终失效了,但金界壕却深深影响了后世长城的建造。

金界壕的发现与分布

1752 年,乾隆皇帝在木兰围场举行的秋狝中,于围场北部狩猎时意外发现了一些壕沟和边堡遗迹,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由于秋狝时身边没有翰林院学士,乾隆皇帝便问及蒙古与索伦(清初以索伦部统称鄂温克、达斡尔和鄂伦春等东北地区的部落)的官员。官员们立即组织调研,很快查明这是一道东起黑龙江,穿越内蒙古草原,经木兰围场又向西进入荒漠草原的古代防线。防线的空间信息虽然大致清楚了,但是在考证是何人何时修筑时,却让乾隆皇帝费了不少工夫,他从先秦时代的文献一直查到了唐朝的地理文献《括地志》,均无所获。以至于乾隆皇帝至死都不知道,这道从黑龙江延伸过来的漫长防线正是他的满洲先祖女真人修筑的金界壕。

金界壕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少部分在蒙古共和国及俄罗斯境内,大部分为东北走向西南,横跨约 2500 公里,实际总长度 1000 余公里。整个界壕分为北线和南线,南线又分第一、第二两条主线。

第一主线在外侧,经突泉县、科右中旗沿霍林河上游越过兴安岭,经扎鲁特旗北部进入蒙古共和国境内。如今,在内蒙古通辽市霍林河矿区,还保留着一段长 12.5 公里的界壕,这里地处大兴安岭南行正干主脉,周围百里群山起伏,岭高壑深,唯霍林河矿区地势平坦,水草丰美,泉水清澈,气候凉爽,是古代北方游牧民较为理想的夏季牧场和屯兵场所。沿霍林河谷,金界壕从东北群山中蜿蜒而来,横穿矿区,奔向西南,进入锡盟境内。在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境内,也保存着较为完好的金界壕,旗内主要有主线和岭南线两条线路,主线途经克什克腾旗西北部,岭南线则在克什克腾旗东部 。

金界壕的修建背景与过程

公元 1125 年,女真人灭辽败宋,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子(金上京)建立了一个与南宋、西夏三分鼎立的金政权。这个政权建立不久,以蒙古族为首的北方游牧民族便开始骚扰和进攻金政权。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抵御其他部族的入侵,金朝从天眷元年(1138 年)之前就开始修建界壕,整个工程断断续续一直到承安三年(1198 年)。这六十多年间,金朝几位统治者都把修建界壕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工程耗资之大,动用人力之多在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

金世宗后期,曾于北边地区修筑过界壕,但是边堡质量 “参差不齐”,壕堑 “旋为沙雪烟塞,不足为御”。金章宗时,又有人提出 “穿壕筑障” 的建议,称 “功一成则边防固而戍兵可减半,岁省三百万贯,且宽民转输之力,实为永利”。在金章宗的支持下,完颜襄总督军兵、民夫,历时 50 天,修筑了临潢府路的界壕,西北、西南两路也相继修筑了界壕,加上东北路界壕,金朝形成了东北起自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经科尔沁右翼中旗东北、巴林左旗北、达米诺尔,西南到今四子王旗、呼和浩特西北,全长 1500 多公里的一道军事防线 。

金界壕的建筑结构与功能

金界壕包括壕堑、界堤、壕堡、边堡等设施,是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壕堑宽 8 - 10 米,深 4 - 5 米,是阻挡敌军骑兵快速冲锋的第一道障碍 。界堤分为主堤和列堤,主堤高 6 - 8 米,宽度为 8 - 10 米。筑堤材料均就地取材,平地取自挖壕的土方夯筑,山地用石料垒砌。主堤顶部构筑有雉堞,每隔 150 米左右建一个马面,上有铺房供守军休息。主堤上还设有小城门,以便出入。城门外修有瓮城,外观与马面相近,增加了小城门的隐蔽性和防御能力。从壕堑底部到主堤顶部,高达 10 - 13 米,形成一道近似城墙功能的防御墙,故有 “金长城” 之称 。

为增强主堤的防御能力,在主堤与壕堑前修筑附属的副堤和副壕,副堤高约 4 米、宽约 5 米,副壕深、宽度都是 4 - 5 米。壕堡的构造为方形,每道力墙长约百米,高度和宽度与主堤大致相同。壕堡建于主堤内侧,没有房舍和营库,可以屯驻少数守军和储备兵器。壕堡与主堤之间,有门和梯道连接。每座壕堡之间的距离通常是 3 - 7 公里,位置多选在利于观察敌情和地形条件优越之处 。

边堡是具有一定规模和设施的边防小城,建于壕堑、界堤和壕堡后面的险要处。边堡内军事设施齐备,外有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可以独立作战的城堡。边堡与壕堑、界堤和壕堡结成一体,军队进可以出击,退可以据守,坚固程度和规模都超过壕堡。金世宗后期,在泰州境内设有边堡 19 座,临潢有 24 座。金章宗时,边堡的数量有所增加 。

金界壕的历史作用

金界壕在修建完成后的一段时间里,确实对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起到了一定作用。它凭借复杂的防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敌军的进攻,为金朝边境地区的安全提供了保障,也使得边境地区的百姓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生活和生产 。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金界壕的缺陷也逐渐显现。壕堑易为风沙所填平,失去效用。而且,强大的蒙古骑兵不断发展壮大,其军事战术灵活多变。最终,蒙古军队找到了绕过金界壕防线的方法,发动了灭金战争。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多次越过金界壕,进驻金中部(今北京市)一带,攻克河北、山西等地,彻底消灭金王朝,金界壕的军事防御作用也就随之消失,逐渐变成一条断续不全的遗迹,故又称 “成吉思汗边墙” 。

如今,金界壕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游客前来研究和参观。它不仅是一段凝固的历史,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静静地诉说着千年前的金戈铁马与兴衰荣辱 。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7

标签:克什克腾旗   围场   壕堑   成吉思汗   蒙古   万里长征   长城   遗迹   主线   防线   境内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