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七百年过去了。这么长的时间,王朝换了十几轮,多少英雄豪杰都化作了尘土。可我们到现在,聚在一起聊天的时候,还是会提起他的名字,诸葛亮。
总有人说,要是丞相能多活三十年,蜀汉有没有可能统一天下?如果蜀军每天都能吃上热乎乎的隆江猪脚饭,历史会不会不一样?
还有人开玩笑说,要是给他十万个奥尼尔那样的大力士,或者派一百万大学生去帮忙,北伐能不能成功?
这些问题听着好笑,可却藏着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心思,就是希望他能赢。

三顾茅庐
公元207年的冬天,46岁的刘备第三次站在隆中草庐前。
此时的刘备,半辈子都在漂泊。他卖过草鞋,也当过一方诸侯;被吕布骗过,也投靠过曹操;在袁绍那里待过,最后寄居在刘表门下,在新野这个小地方一住就是七年。
眼看着头发都花白,他环顾四周,前路一片迷茫。
没有传说中故意睡午觉的桥段,也没有张飞气得要放火的场面。给他开门的,是个27岁的年轻人。
真相,往往朴实得让人意外。
刘备为什么执着?史书上写得清楚,徐庶推荐诸葛亮时说:"诸葛孔明,卧龙也,将军愿意见见他吗?"
刘备当时没太在意,随口说:"那你带他一起来吧。"徐庶却认真地说:"这个人,您只能亲自去拜访,不能叫他来。"
我们想想,同样爱才的曹操,会放下架子这么做吗?坐拥江东的孙权,会为一个年轻书生奔波吗?
我不知道答案。但我知道,刘备去了,而且一去就是三次。
不是因为刘备懂得礼贤下士,而是因为他真的走投无路了。在乱世,他急需能打破僵局的眼光。
而对27岁的诸葛亮来说,刘备何尝不是他等待已久的人?
被曹操亲口说是"天下英雄,唯使君和操耳"的刘皇叔,几乎和所有大人物都打过交道,却始终保持着独立的身份和不错的名声。
袁绍曾出城二百里迎接他,公孙瓒、陶谦都是他的朋友。如此人物,顶着风雪,一次又一次来敲他的门,诸葛亮的心,不可能不动。

隆中对
现在,我们熟悉的《隆中对》,可不是什么公开演讲。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它来自陈寿整理的机密文件和当事人的回忆。这是一次高度保密的战略会议。
想想看,要是诸葛亮的计划提前泄露,特别是让刘璋知道了,他还会开门迎接刘备吗?绝对不会。
诸葛亮摊开地图,给刘备指出,先拿下荆州做跳板,再谋取易益州做根据地。对外要联合孙权,对内要好好治理。
等到天下有变时,就从荆州和秦川出兵,北伐中原。
诸葛亮的计划,很实在。它毫不避讳的指出,曹操已强大到没法正面抗衡了,只能选择更曲折的路。
那么,刘备听完是什么反应呢?史书用了四个字:"情好日密"。两个人的关系一下子拉得很近,好得跟一个人似的。

出山之后
关于诸葛亮出山头几年的经历,我们得绕开演义小说,看看真相是什么?
比如"火烧博望坡",是在诸葛亮出山前五年,刘备自己指挥的胜仗,功劳不能算在诸葛亮的头上。
"舌战群儒"也是演义小说编的。
208年,诸葛亮去了江东,但他作为特使,和孙权谈事情,不存在和东吴文臣在朝堂上辩论的事。
"草船借箭"的原型,是孙权。
在赤壁之战五年后,孙权突发奇想,坐船去侦察曹军阵地,却被射成了刺猬,为了保持船体的平衡,他让人调转船头,让另一边也中箭,才平安回去。
至于"借东风"、"华容道"、"三气周瑜",就更是编造的了。
那么,真实的诸葛亮,早期做了什么?
他成功的促成了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起了关键作用。
等到刘备拿下荆南四郡,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不是带兵打仗,而是管理内政,负责后勤,相当于刘备的"后勤总管"。
在刘备攻打打益州时,诸葛亮又带着张飞、赵云沿江而上,平定各个郡县,和刘备在成都城下会合。
后来,刘备去打汉中,他就在成都坐镇,确保前线要钱有钱、要粮有粮。
可以说,此时的诸葛亮,更像是刘备麾下的全能型人才,他既有张良的远见,又有萧何的实干。

白帝托孤
章武三年,夷陵大败后,刘备病倒在了白帝城。
生命走到尽头时,他把诸葛亮叫到床边,说出了让后人争论不休的话:
"您的才能,比曹丕强十倍,一定能安定国家,完成大业。如果可以辅佐刘禅,您就辅佐他;如果他实在不行,您就自己接手吧。"
后来,有人说这是刘备的试探,甚至想象帐篷后面藏着刀斧手。如此幼稚的想法,不仅小看了刘备,更忽略了当时的环境。
事实上,夷陵一场败仗,蜀汉早已元气大伤了。
几万精锐全军覆没,张南、冯习、马良等中生代的将领差不多都战死了,军队出现了严重的人员不足。
而生活在南中地区的土著豪强们看到蜀汉不行了,纷纷起来造反。荆州、益州派系,也是矛盾重重。
在和东吴彻底闹翻了后,北方的曹魏更则是虎视眈眈。蜀汉真正地陷入了"靠着一个州,对抗整个天下"的地步。
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君可自取"还能当作试探?即便是古往今来觊觎皇位的野心家们,也早都逃之夭夭了。
平定南中叛乱后,诸葛亮没有采取高压政策,而是推行"南人治南"。不驻扎军队,不设置官员,大胆任用当地有威信的人来管理。
同时,他从当地招募勇敢的年轻人,组建了精锐部队,"无当飞军"。作为擅长山地作战的队伍,后来成了蜀军中的王牌。
而对于没被招募的夷人,诸葛亮还鼓励当地的汉族豪强出钱雇佣他们,解决就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
此外,他还实行盐铁专营,亲自改进制盐技术,让蜀地的井盐产业大大发展。诸葛亮又设置"锦官",专门管理和推广蜀锦生产。
小小的蜀锦,在他的手里成了出口赚钱的宝贝。
他还兴修水利,维护都江堰,推行屯田制,让士兵和百姓住在一起,一起种地,保障粮食供应。

五次北伐
而从227年始,诸葛亮最后的八年,都献给了北伐事业。
很多人都笑话他白费力气,却看不到他的五次军事行动,延缓了曹魏的复苏,让蜀汉得以“苟延残喘”数十年。
第一次北伐,本来形势一片大好。
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三个郡都投降了,还意外收获了姜维。可是,街亭的失守,让大好局面一下子崩溃了。
重用马谡,暴露了夷陵之战后,蜀汉缺人的困境。
战后,他没有推卸责任,而是上书请求把自己连降三级。他流着泪杀了马谡,同时重赏表现出色的副将王平。
第二次北伐,他出兵散关,围攻陈仓。魏国守将郝昭真是个硬汉,带着一千多人,硬是顶住了蜀军二十多天的猛攻。云梯、冲车、挖地道,什么办法都试了,就是打不下来。
最后,粮食吃完了,只能撤退。可在回去的路上,他还精心设下了埋伏,杀了追击的魏国名将王双,算是挽回了面子。
第三次北伐,他拿下了武都、阴平,开疆拓土。
第四次北伐,他发明了"木牛流马",在上邽大败司马懿,缴获了三千副盔甲和首级。眼看又要取得重大胜利,却因为负责后勤的李严谎报军情,说粮食接济不上了,被迫撤退。
值得一提的是,在撤退的木门道,他又设计射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五丈原的秋风
234年,诸葛亮发动了最后一次北伐。
为了北伐,他改进了"木牛流马",和孙权约好同时出兵,甚至在渭水南岸开垦田地,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
他的老对手司马懿也学聪明了,任凭怎么挑战,就是守着不出来。
两军在五丈原对峙了一百多天,诸葛亮甚至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的衣服来羞辱他,可司马懿愣是忍住了。
当年十月,渭水河边秋风吹起时,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年仅54岁。
很多人以为,诸葛亮的地位是靠演义小说捧起来的。其实,早在小说出现的一千多年前,他就已经获得了从官方到民间的一致推崇。
他的死对头司马懿,在看了他留下的军营布局后,忍不住感叹:"真是天下奇才啊!"
唐太宗李世民把他当作学习的榜样,说:"诸葛亮治理蜀国,十年不赦免罪人,而蜀国大治,我难道不该学学吗?"
诗圣杜甫那首《蜀相》更是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千七百年过去了,为什么我们还在谈论诸葛亮?不是因为他神机妙算,战无不胜。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一次次失败,却一次次重新站起来。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就是诸葛亮!
更新时间:2025-10-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