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日启,暑正浓 | 愿夏日安康常伴

【来源:保定晚报】

蝉鸣聒耳,热浪翻涌。今日(2025年7月20日),我们正式踏入一年中最炎热、最潮湿的时节——三伏天。

“上蒸下煮”的模式开启,这不仅是对身体的考验,更是传统养生文化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

古人认为,三伏天阳气鼎盛至极,此时天气高温、高湿、低压,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一方面容易感到不适(如中暑、食欲不振、心烦气躁),另一方面也为“冬病夏治”提供了绝佳的“天时”。

伏日习俗

民间素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食俗。这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蕴含古人的养生智慧:

头伏吃饺子:饺子形似元宝,“伏”与“福”谐音,取“元宝藏福”之意。更重要的是,新麦丰收,饺子营养丰富(面皮+肉菜馅),能补充因流汗损失的体力,开胃解馋。

二伏吃面:面条(尤其是过水面)易于消化,能发汗祛湿,补充能量。热汤面发汗排毒,凉面则清凉解暑,各取所需。

三伏烙饼摊鸡蛋:到了末伏,暑热渐退,烙饼(常卷菜)和营养的鸡蛋,既补充能量又不过于油腻,为迎接秋凉做准备。

饮伏茶:许多地方有喝伏茶的习俗,多用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中草药煎煮而成,是祛暑保健的良方。

养生有道:顺时以养,安然度伏

三伏养生,核心在于 “清、调、补、防”,顺应天时,固护阳气,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

清暑祛湿是根本:

多喝温水/淡茶:少量多次,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适当喝些淡盐水或运动饮料)。避免冰镇饮料,易伤脾胃阳气。

饮食清淡:多吃冬瓜、丝瓜、黄瓜、苦瓜、绿豆、荷叶、薏米、赤小豆等清热利湿的食材。减少油腻、辛辣、甜腻食物。

巧用汤粥:绿豆汤、冬瓜薏米汤、荷叶粥、莲子百合粥等,都是消暑佳品。

适度出汗: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温和运动(如散步、太极),让汗液自然排出,带走湿浊。切忌大汗淋漓。

顾护脾胃是关键:

暑湿易困脾,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避免贪凉(空调过冷、狂吃冷饮)。

醒脾开胃:可适当吃点酸味食物(如乌梅、山楂、柠檬、醋)或芳香化湿的食材(如陈皮、藿香、薄荷)。

按摩保健:常按揉足三里穴(健脾和胃)、中脘穴(和胃健脾)、丰隆穴(化痰祛湿)。

静心养神不可少:

“暑易入心”,高温易致心烦意乱、失眠。保持心态平和,戒骄戒躁。

保证充足睡眠,可适当午睡(30分钟左右)。

“冬病夏治”黄金期:

利用三伏天自然界和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的方法,治疗或预防冬季易发、加重的虚寒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喘、鼻炎、反复感冒、老寒腿、风湿性关节炎、虚寒性胃痛、痛经等)。

主要方法:

三伏贴(天灸):在特定穴位贴敷温阳散寒的药物,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需在专业中医师辨证指导下进行,按初伏、中伏、末伏时间贴敷效果更佳。

三伏灸:如艾灸关元、足三里、背俞穴等,温通经络,扶助阳气。

中药内服:根据体质,服用温阳散寒、补益肺脾肾的中药汤剂或膏方。

重要提示:“冬病夏治”需专业中医师辨证论治,并非人人适合(如孕妇、发热患者、皮肤过敏严重者等慎用或禁用)。请务必到正规医疗机构咨询和操作。

起居防护:细节决定舒适度

科学使用空调/风扇:

温度不宜过低,避免直吹。注意定时开窗通风换气。

从高温室外进入空调房,最好有个缓冲期(如先在门口站一会)。

防晒避暑:

避免在10:00-16:00高温时段长时间户外活动。外出务必做好防晒(遮阳帽、太阳镜、防晒霜),携带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胶囊、风油精)。

穿着宽松、透气、吸湿性好的棉麻衣物。

个人卫生:

勤洗澡、换衣,保持皮肤清洁干爽,预防痱子、湿疹。

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肠道传染病。

心静自然凉,顺时以安康

三伏虽酷热难耐,却也是大自然能量最充沛的时节。它提醒我们放慢脚步,向内关照,顺应天时调整生活节奏与方式。

愿这份详尽的入伏指南,能助您在这段特殊的时光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清凉与安宁,安然度夏,为秋冬积蓄健康的力量。

部分图片由AI生成

编辑:

孙韶蕾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3

标签:养生   伏日   安康   夏日   阳气   烙饼   伏天   高温   天时   饺子   薏米   藿香   中医师   食欲不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