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沉默的荣耀》热播,也让不少人都认识到了吴石这位隐蔽战线上的传奇英雄。他为解放全国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大家也都知道,这位将军最终英勇牺牲,那么他牺牲之后,他的遗孤怎么办了呢?说起来,他的小儿子能去美国留学,还多亏了“对头”的帮忙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1894年,福建闽侯螺洲乡的一户寒儒家里,添了个男婴。父亲吴国琬是乡公学的老师,给孩子取名“萃文”,盼他能承继书香;后来这孩子自己改字“虞薰”,倒多了几分军人的硬朗,这就是后来的吴石。
吴石的少年时代,正赶上清末民初的乱局。
12岁那年,清廷废了科举,他转进新办的小学,听留过洋的老师讲鸦片战争、讲太平天国,心里慢慢扎下“要让国家好起来”的念头。
1911年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福州,17岁的他跟着开智学校的同学,带头组织北伐学生军,想北上打清军。可等队伍辗转到南京,南北和议已经成了,学生军就地解散。吴石没回家,反而考进了武昌的预备军官学校。他觉得,光有热血不够,得学真本事才能救国。
几年后,吴石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的是炮兵科。
那时候的保定军校,聚着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他认识了来自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也认识了比他稍晚入学的陈诚。
吴石读书拼,战术作业常被教官印出来当范本,骑马、射击样样拔尖,同学都叫他“十二能”:能文能武,能诗能画,还会英日两门外语。
陈诚那时候成绩不如他,常找他借笔记,看着吴石在灯下整理战术图的样子,总说“虞薰兄这脑子,将来定是做大事的”。
谁也想不到,几十年后,就是这个陈诚,会在白色恐怖的阴影里,给吴石的孩子撑起一片生路。
从保定军校毕业,吴石先回福建当兵,可皖系军阀李厚基排挤外省学生,他只好跑到广东,跟着方声涛的征闽军做事。
后来北伐战争打响,他被调到总司令部当作战科长,1926年打武昌的时候,他带着炮兵部队绕到敌军侧翼,轰开了城门。蒋介石在前线视察,听说这仗是吴石策划的,特意召见他,见他说话条理清晰,对军事形势分析得头头是道,当场就把他调到身边当参谋。
那时候的吴石,还想着跟着蒋介石干出一番事业,可慢慢的,他就看出了不对劲。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石当了军政部次长,管后勤和情报。他跟着部队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看到过前线士兵饿着肚子打仗,也看到过后方官员把军饷装进自己腰包。
那时候他还接触到了周总理、叶剑英的演讲,读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心里渐渐有了个疑问:同样是打鬼子,为什么共产党的部队能跟老百姓关系那么近?
1944年湘桂会战,吴石是第四战区参谋长。
日军压境,他一次次发电报请求增兵,可国民党内部派系斗得厉害,中央军和桂系互相拆台,愣是没派一兵一卒。最后部队大溃退,桂黔公路上满是逃难的百姓,敌机在天上炸,日军在后面追,老人孩子的哭声一路都没断。
吴石看着路边饿死的难民,第一次对自己效忠的“党国”彻底失望,他跟家人说:“这官我不干了”,当场就辞了职。
真正让吴石下定决心转向革命的,是抗战胜利后的乱象。
他在上海参与接收工作,亲眼看到国民党官员抢房子、抢物资,老百姓却连米都买不起。那时候他已经是国防部史政局局长,可蒋介石重用的全是嫡系,像他这样没背景的,再有本事也摸不着实权。
他常跟老朋友吴仲禧叹气:“国民党不亡,真是没天理。”这话后来传到蒋介石耳朵里,要不是有人求情,他早就被撤了职。
那时候的吴仲禧,早就已经秘密加入了中共。
1946年,经何遂介绍,吴石见到了中共华东局的负责人。聊起国家未来,他说:“我这辈子就想让老百姓过安稳日子,现在看来,只有共产党能做到”。这一年,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代号“密使一号”。
从那以后,吴石就成了藏在国民党心脏里的“钉子”。
每次开会拿到的作战计划、部队部署图,都趁夜深人静,用缩微胶卷拍下来,藏在书脊里,再通过地下交通员送出去。有时候为了等一个接头的机会,他要在茶馆里坐一下午,假装看报纸,眼睛却盯着门口,生怕出一点差错。
1949年,国民党败局已定,蒋介石要退往台湾,下令把国防部的军事绝密档案运走。吴石知道这些档案对解放军很重要,就故意说:“福州离台湾近,先运到那儿,将来转台也方便”,把档案暂时留在了福州。
后来他被调任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本来想等福州解放后把档案献出来,可蒋介石突然急电让他去台湾当国防部参谋次长。临走前,他把档案交给亲信王强,嘱咐“人在档案在,将来一定要交给解放军”。
8月16日,他带着家人飞赴台湾,飞机起飞时,他看着窗外越来越小的大陆,心里清楚,这一去,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
到了台湾,吴石表面上对蒋介石“忠心耿耿”,开会时积极提建议,私下里却继续搜集情报。那时候解放军攻打金门、舟山失利,急需台湾的防御图,华东局派了女特工朱枫来跟他接头。
11月底,朱枫以“商人眷属”的身份来到吴石家,吴石把藏在台灯底座里的胶卷交给她,里面有台湾全岛的战略防御图、海流资料,还有美军援助武器的清单。
朱枫把胶卷缝在棉袄里,转道香港送回大陆。毛主席看到这些情报,特意嘱咐“要给他们记上一功”,还写了首诗:
“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
可谁也没料到,1950年1月,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被捕后叛变,供出了朱枫和“密使一号”。
2月2日,吴石让副官聂曦赶紧通知朱枫转移,还给她签了一张去舟山的《特别通行证》。朱枫凭着这张证,坐上军用运输机到了舟山,可还是没能躲过特务的追捕,2月18日在定海被捕。
吴石这边,保密局从蔡孝乾的笔记本里查到了他的名字,又在他家里搜出了那张通行证,蒋介石震怒,下令立刻逮捕他。
3月1日,特务闯进吴石家的时候,他正在写家书。看到枪口对着自己,他只是把笔放下,跟妻子王碧奎说:“别担心,我没做错事”。
在狱里,特务用了各种酷刑,灌辣椒水、坐老虎凳,可吴石一句话都不说。他知道自己活不成了,在纸上写下遗诗:
“天意茫茫未可窥,遥遥世事更难知。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1950年6月10日下午,台北马场町的风特别冷。吴石穿着囚服,被押到刑场。行刑前,他朝着大陆的方向望了一眼,没说一句话。枪声响起时,他56岁。跟他一起牺牲的,还有朱枫、聂曦和陈宝仓。
那时候白色恐怖正严,没人敢去收尸,最后是他的族侄吴荫先,冒着风险把他的骨灰偷偷埋在了台北的一座寺庙后面。
吴石牺牲后,家里的天就塌了。
王碧奎被关了7个月,16岁的次女吴学成和7岁的幼子吴健成被赶出家门,成了街头的小乞丐。那时候的台北,谁要是跟“匪谍家属”沾上边,轻则被开除,重则被抓,没人敢帮他们。
姐弟俩白天在菜市场捡别人扔的菜叶,晚上就挤在火车站的长椅上睡觉。冬天冷,吴学成就去街边擦皮鞋,冷水泡得手裂开口子,渗出血来,遇到不给钱的客人,被踹一脚也只能忍着。有次吴健成饿哭了,吴学成就把仅有的半个馒头掰给他,说:“弟,姐一定让你吃饱饭”。
就在姐弟俩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吴荫先找到了他们。吴荫先是吴石的部下,也是他的族侄,那时候在国民党军队里当小军官。
他知道收留这两个孩子有多危险,可看着他们冻得发紫的脸,还是把他们带回了家,藏在自己家的小储藏室里。每天早上,他偷偷把早饭塞给孩子们,晚上回来就教他们认字,再三嘱咐“出去别跟人说自己姓吴”。
就这么藏了大半年,直到王碧奎出狱,他才把孩子送回去。
真正改变吴家孩子命运的,是陈诚。
那时候陈诚已经是台湾省主席,蒋介石的亲信,手里握着大权。他跟吴石是保定军校的老同学,当年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两人还经常在河边聊国家的未来。
吴石出事后,陈诚没像别人一样躲得远远的,反而跟下属说:“吴石的家属没犯错,不能连坐”,还批了条子让王碧奎提前出狱。后来他听说吴健成没学上,又让人把孩子送到教会学校,怕别人知道他的身世,还特意给他改了个名字叫“陈明德”。
学费和生活费都是陈诚私下出的,他从不让吴健成知道是自己帮的忙,只让老师多照顾这个 “远房亲戚的孩子”。
陈诚的帮忙,一直延续到他晚年。1965年他病重的时候,还特意把警备总司令陈大庆叫到床边,嘱咐“吴石的孩子要多照看,别让他们受委屈”。
那时候吴健成已经在台湾大学读工程系了,他不知道自己能上学、能安心读书,全是这位“陈伯伯”在背后撑着。
1977年,吴健成以优异的成绩拿到美国一所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要去留学的时候,王碧奎才告诉他“当年要是没有陈诚先生,咱们家早就散了”。
吴健成到了美国后,拼命读书,拿到硕士学位后,进了一家工程公司工作。1980年,他把母亲王碧奎接到洛杉矶,老太太在国外住了13年,1993年去世的时候,还嘱咐儿子“将来一定要把你爸的骨灰带回大陆”。
吴学成,也没向命运低头。她19岁的时候,为了给弟弟找个住处,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大15岁的退伍兵。丈夫脾气不好,常常欺负她,可她从没抱怨过,白天打工,晚上就抱着书学习。
38岁那年,她竟然考上了台湾大学,成了校园里年纪最大的学生。毕业后,她也去了美国,在硅谷找了份工程师的工作,从街头擦皮鞋的小姑娘,变成了能在实验室里敲代码的专业人才。
吴石的另外两个孩子,大儿子吴韶成和大女儿吴兰成,那时候在大陆的日子也不好过。
吴韶成从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被分到河南的一家工厂工作,因为父亲是“国民党少将”,他总被人另眼相看,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连对象都不好找。
吴兰成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被派到内蒙古的林区医院,冬天零下几十度,她要骑着马去山里给牧民看病,有时候走在雪地里,连方向都分不清。
可姐弟俩都没放弃,吴韶成在工厂里跟着老师傅学技术,慢慢成了技术骨干;吴兰成在林区待了十几年,救了不少人的命,当地牧民都叫她“上海来的好医生”。
1991年,吴学成终于拿到了父亲的骨灰。她从台北出发,经香港转机回大陆,在香港机场的时候,随手翻了份报纸,上面写着“周总理1973年亲自过问,追认吴石为革命烈士”。
看到这句话,吴学成再也忍不住,抱着骨灰盒在候机厅哭了起来,几十年的委屈、辛酸,在这一刻好像都有了交代。
1994年,吴石和王碧奎的骨灰合葬在北京福田公墓。如今,我们回首再看吴石将军的故事,还是不免感到敬佩,他的名字,将永远篆刻在民族的丰碑上!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