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六六鳞
编辑 | 六六鳞
《——【·前言·】——》
1985年到1991年,苏联从超级大国一头冲进了解体的深坑,戈尔巴乔夫成了这场“自拆”行动的总导演。他喊改革,美国在边上看戏,谁也没出手阻止。这出大戏,高潮不断,从东欧垮台到柏林墙倒,再到苏共自己把自己打散。可当戈尔巴乔夫辞职那天,美国总统布什只说了一句话,就把冷战宣告结束。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时年仅54岁,算是党内少见的“年轻人”。上台第一件事不是抓权,而是喊口号。他推出“改革”(Perestroika)和“公开性”(Glasnost),希望让苏联从计划经济转型,让人民能参与讨论,让官员不再垄断信息。他没想到,这口号一开,千层浪就来了。
苏联经济早就问题一大堆。重工业结构僵硬、轻工业跟不上、物资紧缺成常态。戈尔巴乔夫想改,但没想清怎么改。他不是走一步看一步,是边喊边跳,方向每天都变。政策变来变去,基层单位抓不准要干啥,企业主一头雾水。国营企业突然要“自负盈亏”,可市场又没完全放开,结局就是大家都等,谁也不敢干。
老百姓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商店里常年缺货,票证制还在,连肥皂都要抢。以前虽苦,至少稳定。改革几年,连稳定也没了。通胀开始冒头,盗窃走私变多,社会秩序变得不再可控。民众对口号渐渐麻木,信任感一天天流失。
与此同时,国际压力并未减轻。美国雷根政府对苏联毫不手软,继续推进战略防御计划(星球大战计划),搞军备竞赛。苏联财政被挤压,军费占比越来越高,拖垮了本已捉襟见肘的国家预算。戈尔巴乔夫想裁军减压,可内部反对声音不小,军方不愿丢掉“世界强国”的脸。
1987年,戈尔巴乔夫在与美国总统里根会晤时签下《中程导弹条约》,主动销毁大量导弹,表现出开放姿态。这份协议虽然让国际舆论好评如潮,国内却炸了锅。保守派认为他“出卖了国家安全”,开始在背后联手制衡。
到了1988年,东欧国家风向已经开始转。波兰团结工会活动再起,捷克、匈牙利等地爆发反政府示威。苏联不再出兵干预,这让盟国意识到:老大哥不再保护谁,也不会镇压谁。
改革成了脱缰的马,谁都拉不回来。从经济崩塌到政治滑坡,戈尔巴乔夫想抓稳方向盘,却发现手上根本没刹车。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几乎没人事先预料,也没人敢阻止。成千上万的东德民众穿越边境,和西德亲人拥抱。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逃离,而是一种制度崩塌的公开仪式。
整个华约体系开始松动。东欧共产国家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波兰改选、匈牙利议会重组、捷克天鹅绒革命、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被枪决。这些国家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脱离苏联控制圈。苏联没派兵,也没反应,戈尔巴乔夫只是说:“每个国家有自主选择权。”
美国总统老布什表面沉着,私下乐开花。他没有高调庆祝,反而选择按下“静音键”。华盛顿认为,过早表达得意,可能让苏联反弹,保守派趁机推翻改革。于是白宫选择克制,称赞戈尔巴乔夫“勇气可嘉”,支持和平转型。
美方在情报方面却加快动作。中情局内部研判:苏联解体不是“是否”问题,而是“何时”。他们开始调整对东欧国家的外交策略,派出经济顾问、民主推广组织,打着“援助”的旗号实则构建影响网络。
马耳他峰会是关键一步。1989年12月,布什与戈尔巴乔夫在地中海会晤,宣布“冷战结束”。这个宣布不是签署协议,也不是递交文件,仅仅是一个声明——两国不再互为敌人,不再以意识形态为导向行事。
这场峰会没有记者会,也没有合照,两人就在船上吃饭聊天,说出了世界格局的新方向。布什在回国路上说了一句话:“戈尔巴乔夫是一个可敬的对手,值得尊重。”这话没讲错,只是他没提的是,美国已开始为“后苏联时代”做全套准备。
苏联的裂变,成了美国的机会。冷战不再靠导弹决胜负,而是在银行系统、法律制度和文化价值中分出胜负。戈尔巴乔夫此时还在想“联盟新条约”,试图给苏联续命,却没人真想签字。
美国人没推他下楼,但也绝对没有伸手拉他一把。冷战的帷幕,悄然落下,掌声却来自另一边。谁是真正的赢家,不言自明。
1991年8月,苏联的屋顶塌了一角。戈尔巴乔夫准备推出“新联盟条约”,想用宽松联邦制挽救风雨飘摇的国家。条约草案给了各共和国更多自治空间,几乎形同分邦。保守派受不了,直接起义。
8月19日,戈尔巴乔夫在克里米亚休假时被软禁。电视里突然出现紧急公告,一帮灰头土脸的高官宣布“国家紧急状态”,组建“国家紧急委员会”。莫斯科坦克开街,电话被切,报纸被停,苏联进入政变模式。
人民懵了。政变不是演习,坦克是真跑上来了。但这次没人配合。三天里,除了电台里放的古典音乐,街头最响的是青年抗议的口号。最让人意外的是,叶利钦突然成了主角。他站上装甲车,高举宪法,成了反政变的象征。群众一边看戏一边鼓掌,反政变变成全民综艺。
8月21日,政变失败,戈尔巴乔夫回到莫斯科,面无表情。权力却已经换人。总统职位还在他手上,但舞台中心已是叶利钦。他站着回办公室,坐着接文件,讲话没人听,政策没人执行,戈尔巴乔夫的“权威”变成了“职位”。
美国的反应是微笑。布什一边发表讲话谴责政变,一边表示“对俄罗斯人民的胜利感到鼓舞”。外交信件一封接一封,全部发往俄罗斯联邦而非苏联中央。这种“精准问候”,没人看不懂。
华盛顿不做大动作,却在布局小动作。中情局通过非官方渠道,与波罗的海三国接触,暗示承认独立是“迟早的事”。欧洲银行紧急建立“转型经济援助小组”,技术上是帮助苏联稳定,实际上是准备接管局部经济。
苏联像一栋大楼,政变只是断了最粗的一根梁。剩下的裂缝,靠一个总统撑不住。加盟共和国不再掩饰,各自宣布脱离。立陶宛、乌克兰、格鲁吉亚走得最快,其他国紧随其后。中央政府成了“空壳公司”,没有税收、没有兵权、没有实权。
12月8日,俄、白、乌三国领导人在森林别墅签了个协议,说“苏联不复存在”。戈尔巴乔夫完全不知情,签字人根本不通知他。他知道消息的时候,文件已经送到电视台。
12月25日晚上,他走进办公室,穿一身普通西装,对着镜头说:“我辞职。”没有流泪,没有咆哮,一句“我尽力了”,他就关掉了总统热线。克里姆林宫降下锤子镰刀旗,升起俄罗斯三色旗。
电视那头,布什咧嘴一笑,说:“冷战,结束了。”
戈尔巴乔夫走下历史舞台,美国则开始正式接手冷战后的“收尾工作”。不是接盘,是收割。美方没在第一时间介入俄国内政,却在经济、安全、文化多个层面快速渗透。
苏联解体当天,美国立即宣布承认俄罗斯联邦,并将其视为“苏联的合法继承国”。随即与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等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国务院连夜修订地图,更新所有对外文件,把“苏联”划掉,替换成一长串新名字。
美方宣布对俄罗斯提供一套经济支持方案,包含技术转让、金融援助、市场培训等内容。听起来像救命稻草,实际是规则重建。西方顾问团入驻俄罗斯财政部、央行、国企重组办公室。俄罗斯不是改革,而是照搬。
美国金融机构、基金会、跨国公司陆续进入新市场。石油、电信、航空、零售等关键行业被私有化,资产大甩卖。美方没有直接持股,却提供“顾问服务”,实质介入行业规则制定。
苏联时期禁播的美剧、流行音乐、广告涌入市场。年轻一代开始说英语、穿牛仔裤、信市场经济。这种“软重塑”,比政治干预效果更长远。美国不再需要宣传机器,只需开一家电视台。
北约开始讨论“向东扩张”的可能性,尽管当年美方向戈尔巴乔夫暗示不会东扩。冷战刚落幕,北约还没换装,就开始策划新成员名单。波兰、捷克、匈牙利名列前茅。
当初说“冷战结束”,现在只是换了打法。美苏对抗变成美俄不对称竞争。一边是全球金融主导、科技创新霸主,一边是制度混乱、产业停摆的新生国家。
戈尔巴乔夫后来曾多次表达遗憾。他说,美国在苏联解体后未能真正帮助俄罗斯稳定,而是“将冷战当成胜利庆典”。他说他以为“冷战结束”是双赢,没想到只是单边加速。
普京上台后更直白,说“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不是怀旧,是提醒:美国曾经答应的,现在全当没说过。历史不是笑话,是真实的博弈。
回头看,那场以“改革”为名的自拆行动,一头撞进了冷战的终点。而冷战的终点,并非所有人都走下舞台,有人还在灯后继续布景。戈尔巴乔夫谢幕了,观众却还没退场。美国人收好掌声,准备开下一场剧。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