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我,箕子,见微知著,论迹不论心

《史记》: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为桮,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於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详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

一、见微知著

看一个行动,要看激励的是什么。在纣这个位置,上有好所,下必投焉。于是,

1、下面的人会献出比象箸更好的玉桮。

2、进而献远方的珍怪之物。

而为了配上这些东西,又必然会营造各种宫室。——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趋势——所以说不可振也。


这种激励的东西,以及这种东西的自我实现——这就是见微知著的原理。所以说,行动所激励的东西——才是这个行动真正的果实。


所以,要看这种激励,导致的是劣币驱逐良币、还是良币驱逐劣币。——前者最终会搞得不可收拾。而后者——则会蒸蒸日上。


所以,上位者,

1、要慎激励,——也即做对的事情

2、所道要明,——也即把事情做对

《商君书》:故爵禄之所道,存亡之机也。夫削国亡主非无爵禄也,其所道过也。三王五霸,其所道不过爵禄,而功相万者,其所道明也。是以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于其劳,赏必加于其功。功赏明,则民竞于功。为国而能使其民尽力以竞于功,则兵必强矣。

秦,激励的是功,所以,功多。六国,激励的是言,所以,各个单打独斗、而功少。——这正是秦之所以强(累功至统一中国),而六国之所以弱的道理。


所以,上位者要以国家的需要、环境的需要,为自己的偏好——这样才能高效。上位者,如果有偏离国家需要的偏好,那么,国家资源的利用,就必然不能高效。


二、动机不重要,客观结果才重要

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於民

这就是一个行动的客观结果。


或者从动机出发——那就是唯心。而从客观结果出发——那就是唯物。所以,办事情,要唯物甚于唯心。——也即所谓的——论迹不论心。


比如,

毛主席:即使他们怎样不承认自己做了帝国主义的工具,然而在事实上是大大帮了帝国主义的忙,事实上是做了帝国主义的工具,因为他们的工作适合了帝国主义的需要。

这就是从客观结果出发作出来的结论,也是一种纯粹的唯物主义。


比如,

毛主席:依大局看,过去所拟三军团去二崇、四军去宁安的计划,不但客观上帮助蒋介石打击两广 ,为蒋介石所大愿,并且要很快引起两广的对共行动,乃由我们一身遮断两广反蒋视线,使之集注于我们自己,必然要促进蒋粤妥协对共的过程。我们不应如此蠢。

如此,在客观上,就是我军与蒋介石结为盟友了。而在客观上,两广军队也会认为我军与蒋介石暗地里结盟了。虽然我军主观上,并没有这样的意思——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客观的结果。


所以,只有推理了一个行动的客观结果——才能避免自己做了蠢事。


所以,古代帝皇的控制对方——也即不给予对方谋反需要的条件、要给予对方必须忠诚的条件,而不是依赖于对方的品行和忠诚。


所以,兵法上有,

《孙子兵法》: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无恃其——也即不依赖于对方主观的意愿和动机。恃吾——也即具备使自己能对付的条件。

《尚书·说命中》: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有备,也即应对所需要具备的条件。


比如,最有名的一个唐太宗的案例——唐朝历史大事件——贞观纵囚:李世民放走390名死囚的背后——实质上是检查国家对人的控制力。

唐太宗:“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关键是在于这个“彀”——而并不是这些死囚主观上不愿意逃走——而是客观上不具备逃走的条件。


小结,

1、评判一个行动,要看这个行动所激励的东西——可能激励了多个东西。如果激励的东西不对,那么这个行动就是不对的。


2、不要从主观和动机出发,要从客观结果、客观条件出发。——不可依赖于他人的主观和动机。


3、只有推理了一个行动的客观结果——才能避免自己做了蠢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8

标签:历史   史记   见微知著   客观   两广   东西   爵禄   帝国主义   动机   主观   条件   蒋介石   上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