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一个知名论坛上,一个来自韩国网友的提问激起了千层浪:“没有经过韩国的允许,中国怎么敢擅自发射那么多卫星?”
我们网友好奇韩国没通网吗?中国的航天事业火速进步一点也看不见?韩国究竟是无知还是赤裸裸的嫉妒?
中国选择了一条异常艰难但自主可控的道路:构建一个从研发到发射再到应用的全产业链闭环。而韩国,则长期走在一条“借船出海”的开放路径上,深度融入国际合作体系。
中国的航天故事,从1970年那曲响彻寰宇的《东方红》开始,就奠定了“自力更生”的主基调。几十年来,从攻克别人严密封锁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到独立建成由56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导航系统,每一步都踩在摆脱外部依赖、保障自身战略安全的基石上。
这种决心体现在地面上,就是酒泉、西昌、文昌等遍布内陆与沿海的完整发射场网络,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可以随时响应国家需求的强大基础设施。
相比之下,韩国的太空探索更像是一部合作与追赶史。1992年,韩国的第一颗卫星Kitsat-1升空,靠的是国际合作的肩膀。时至今日,这种依赖性依然清晰可见。
无论是去年发射的军事侦察卫星,还是2022年奔向月球的轨道器KPLO,运送它们的都不是韩国自己的火箭,而是埃隆·马斯克的SpaceX猎鹰9号。这种在运载能力上的“卡脖子”现状,是其战略选择的必然结果。
当然,韩国也在奋力追赶。其主力自研火箭“世界号”,在经历了2021年的首次试射失败后,终于在2022年6月和2023年5月接连取得成功。
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进步,但这更像是在追赶队伍中的一次关键冲刺,距离建成一个独立、完整的航天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选择与NASA在SPHEREx空间望远镜等项目上深度合作,也恰恰印证了其融入国际体系、借力发展的战略路径。
当我们将中韩两国的航天能力并排检视时,看到的不是程度的差异,而是数量级、多样性和探索深度的全方位鸿沟。
最直观的,是发射节奏。中国的火箭发射已经进入了“公交化”运营的时代。2023年全年发射67次,位居世界第二。去年更是创纪录地完成了68次发射。
而进入今年,势头更加迅猛,仅上半年发射次数就已超过50次,将超过140个航天器送入轨道,发射增长率比去年同期直接翻倍。这种高强度的节奏,让太空任务的执行变得像家常便饭。
反观韩国,去年的本土火箭发射记录是零。其整个航天活动,更像是围绕着几个关键节点的“个位数突破”,每一次成功都值得庆祝,但频率之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韩国航天中心起火
这种差距也体现在太空资产上。中国的在轨卫星总数已超过1000颗,而韩国大约是44颗。这不仅仅是数量的对比,背后更是体系化能力的展现。中国不仅拥有覆盖导航、遥感、通信的全功能卫星网络,更在规划“国网”这种规模约13000颗的巨型卫星星座。
在运载工具的货架上,中国的选择也丰富得多。“长征”系列火箭能够满足各种轨道的发射需求,而中科宇航、蓝箭航天等商业航天公司也异军突起。像“捷龙三号”在今年1月实现的一箭十星,以及“谷神星一号”5月份从海上平台发射四颗卫星,都标志着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业航天生态正在形成,甚至可重复使用技术也已进入了实际应用阶段。
而韩国目前能倚仗的主力,几乎只有“世界号”这一款。
探索的疆域,则最终定义了一个国家在太空中的地位。当中国的“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着珍贵的样本返回地球,完成了探月工程“绕、落、回”的全部既定目标,当“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留下中国印记时,中国的深空探测已经迈入了世界第一梯队。而韩国的深空探索,在2022年发射月球轨道器之后,才刚刚翻开序章。
现在,让我们回到那个最初的问题。当现实中的实力差距被投射到舆论场,它便不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演变成了一个心态问题。论坛上的那场论战,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国际法规的常识与地缘焦虑的错位。
事实上,那位韩国网友的“批准论”完全站不住脚。早在1967年,联合国《外层空间条约》就明确规定,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各国均可在和平利用的原则下自由探索和利用,主权国家发射卫星是其固有权利,只需按规定向联合国通报即可,根本无需任何邻国的“批准”。
这种常识性的问题被反复提出,不禁让人想起过去曾有人问:“中国空间站为什么不经美国允许就建造?”其背后的逻辑如出一辙,都是一种对既定实力格局的认知惯性。
更有趣的是其他国家网友的反应,它们构成了一幅“嫉妒”的多国样本。一位俄罗斯网友一针见血地评论道:“这是赤裸裸的嫉妒”,并反问韩国为何自己的“世界号”火箭会失败。印度网友则抛出了“技术窃取论”,声称如果不是本国航天资料丢失,会比中国更强。
而日本网友则从历史角度进行嘲讽。这些评论交织在一起,恰恰说明这种复杂情绪并非只存在于中韩之间,而是地区内许多国家在面对中国快速崛起时,那种羡慕、不甘与历史包袱混合在一起的集体心态体现。
那位韩国网友的附加言论,比如指责中国制造“太空垃圾”,要求支付“维护费”,更像是焦虑情绪的表达。这种网络上的“口水战”,对韩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毫无益处。与其在虚拟空间里质疑他国的主权,不如将目光转回国内多发射几次。
韩国今年新成立了航空宇宙管理局(KASA),并为其注入了同比增长27%的预算,提出了2035年建立本土导航系统、2045年建立月球基地的宏伟蓝图。这些规划能否落到实处,才是决定其未来太空地位的关键。
归根结底,中韩航天实力的鸿沟,是几十年不同战略抉择、持续投入和强大执行力差异的必然结果。中国的成就,源自于那条从“东方红一号”就认准了的自主创新之路。
那名韩国网友的提问,虽然充满了误解和情绪,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恰恰从侧面说明了中国航天发展的巨大影响力,已经到了让邻国无法忽视甚至产生焦虑的程度!中国的声音,注定会在太空中愈发响亮!
更新时间:2025-08-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