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统一新疆后实行的军府制,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管理体系?

乾隆统一新疆后,在不同的地域设立了伯克、札萨克、州县、驻防将军、驻防大臣等制度,行成了不同于内地省份“督抚制”的管理办法,采取了军政合一的行政管理制度——军府制,统辖天山南北。

何为军府制?

新疆疆域辽阔,有内地几个省大,而且又是蒙古族、回族、汉族等民族聚居区,文化信仰方面较为复杂,所以不能像内地那样进行管理。军府制就是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军府制度就是将全疆划分为伊犁、乌鲁木齐、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四大军政区,各区都设有专辖一区的军政长官,其最高军政建制就是“伊犁将军府”,天山北路的伊犁军政区和塔尔巴哈台军政区是伊犁将军的直辖地。

伊犁将军在清代所有驻防将军中辖地是最辽阔的,除了直辖的伊犁参赞大臣和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受伊犁将军节制外,乌鲁木齐都统、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等长官也受其节制。

此外,伊犁将军还统领各地驻防、换防满营、锡伯营、索伦营、察哈尔营、额鲁特营、绿营等官兵,兼理外藩事务,为新疆最高军政长官。

乌鲁木齐都统虽然名义上受伊犁将军节制,但都统与将军同为一个驻防级别,且乌鲁木齐都统下属的驻防兵力、军政事务也与伊犁将军基本相同,为东路最高军政长官,实际上地位论地位与伊犁将军不相上下。

喀什噶尔军政区是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的管辖区域,辖区包括喀喇沙尔、库车、乌什、阿克苏、叶尔羌、和阗、英吉沙尔、喀什噶尔八城,各城设办事大臣管理事务。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是管理回疆各城事务的最高军政长官,由于驻地在喀什噶尔,故而通常又称为“喀什噶尔参赞大臣”。

新疆三种不同的民政管理系统

一是伯克制。乾隆统一新疆后,因地制俗先后任命了31个城镇地区,大小260余名伯克,各级伯克各取其名,各司其事。根据官方政书的记载,经改革之后被保留下来的伯克职名有35种,其中主要的有15种,如阿奇木伯克、伊沙罕伯克等。

为加强中央集权,减少乃至消除可能产生的离心倾向,朝廷对伯克制度进行了改良,废除了旧有的伯克世袭制,由朝廷任免升调,选任标准强调对清王朝的效忠态度,对统一战争中立有军功者,守封爵秩优先。

按照规定,“回疆三品至五品伯克缺出,由参赞大臣拟定正陪,奏请补放;六品以下伯克缺出,由各该城大臣呈报参赞,咨部补放。”

伯克的品级从三品至七品不等,按照各自的品级享受规定数量的养廉地、农民以及养廉银。各城伯克均受当地驻扎大臣节制。

经过改革之后,原先的伯克从世袭制的地方部落贵族,转化为非世袭的地方官吏,名为伯克,实际上与内地的州县官并无本质区别。

二是札萨克制。札萨克是清王朝在漠南、漠北蒙古各部广泛实行的一种管理体制。蒙古部众编旗设佐领,每旗设札萨克一人为总管,即旗长。一旗或数旗合为一盟,设立盟长。

札萨克是可以世袭的,对所辖本部事务有较充分的自由权,但其爵位官职仍须得到朝廷的任命,并服从理藩院的管理。

札萨克制在实行最早的是哈密、吐鲁番地区。康熙三十六年,诏封哈密回王额贝都拉为札萨克一等达尔汗,并编旗制,均各为一旗。

清政府对哈密、吐鲁番札萨克的册封,主要是基于这两处封建主率先投附朝廷的政治态度,带有明显的褒奖色彩。统一新疆后,乾隆仍在卫拉特蒙古诸部实行札萨克制。此外,在布鲁特、哈萨克等游牧地区实行札萨克制,封王赐爵,委署各部落头领管理内部事务。

各部札萨克王、贝勒、贝子、台吉,均受朝廷各路大臣节制,但彼此互不统辖,重大事务则要报请伊犁将军等官员处理。

三是州县制度。乾隆三十六年,在巴里坤设“镇西府”,下辖宜禾县,改乌鲁木齐为“迪化州”,设昌吉县,均归镇西府管辖。

不久将巴里坤道移驻乌鲁木齐巩宁城,设“镇迪道”,升迪化州为直隶州,领昌吉、阜康、绥来三县;以镇西府镇宜禾、奇台二县,吐鲁番、哈密二厅;又设库尔喀喇乌苏、精河、喀喇巴尔噶逊粮员各一,北疆州县体制至此大备。

需要注意的是,镇迪道以及所属州县采取的是“双重领导制”,一方面在建置上按照内地的办法将其划入甘肃省,由陕甘总督辖制;另一方面在行政上又命乌鲁木齐都统管理。

新疆地区由于管理体制复杂,即便御史将不同情况分别列出,可能也有不少读者仍是觉得有云里雾里的感觉。通俗地说,就是将新疆分为北路、南路和东路三大块,北路属于典型的八旗驻防性质;南路属于朝廷直管、地方部落首领共管性质;而东路则大致与内地省份相似。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新疆   噶尔   哈密   伊犁   喀什   乾隆   乌鲁木齐   参赞   军政   大臣   将军   管理体系   性质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