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德国会发起二战?看当时人民生活就明白了,超乎你的想象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spark

编辑|t


引言

1923年,德国街头,一个鸡蛋标价8000万马克,一杯啤酒叫价1.5亿。孩子用钱堆积木,邮票从一分钱涨到500万。

日薪工人刚领工资就开冲,冲得不是买房买车,而是去杂货铺抢面包。纸币越印越多,饭菜越吃越少,国家陷入了笑不出来的荒诞剧。就在这样的泥淖中,一位名叫希特勒的战争狂人站上了舞台。

为什么德国会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是历史命运推动强者争霸,而是一个民族在贫穷与屈辱中被逼入死角,把视线投向当时普通德国人的饭桌与钱包,一切答案就会浮现。革命已然成为了必然。

只不过希特勒的野心太大,他并不仅仅想推翻旧朝!

活着太贵,死又不值钱

1921年,德国背上了1320亿金马克的赔款包袱。这不是随口说的数字,而是赔款委员会在1921年敲定的金额,占当年德国出口商品总值的四分之一。这个国家刚从战场爬出来,又被塞进了债务深坑,喘不过气。

1923年,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鲁尔工业区,占据德国经济命脉,理由是德国未按约定交付煤和木材。

地点选在鲁尔,时间定在1923年1月,结果是一场经济绞刑的公开执行。德国工人发动罢工,德国政府回应是开动印钞机,试图用“钞能力”续命。

问题爆发在纸币泛滥。1921年初,一美元兑64马克,到1923年11月,这个比例膨胀成一美元兑4.2万亿马克。不是百万,也不是亿,是万亿。

钱贬值得比纸还快。一张500万马克的邮票刚寄出去,就变成了废纸;一个鸡蛋8000万马克,一杯啤酒1.5亿。

生活崩溃。公司发工资得按天,不然月末只能吃面包渣。街头小贩不收硬币,只收实物。孩子不玩积木,改玩成捆钞票。成人点火不找木柴,直接一捆纸币扔进炉子。这是发生在1923年的柏林,不是电影剧情,是当时市民日常。

市场空荡,商品断供。农民不愿收纸币,城里人没粮吃。生产停滞,交换瘫痪,整个德国像一台齿轮错位的机器,轰隆作响却寸步难行。

经济的失控,不只是货币上的贬值,更是秩序的全盘瓦解。德国失去的,不只是纸币的购买力,还有民众的信心、社会的尊严与对未来的希望。

当人的基本生存被剥夺,任何极端的呐喊都能成为希望的替代品。疯狂,正是在此刻悄然生根。


啤酒馆不是喝酒的,是播种革命的

时间定格在1923年11月8日,地点在慕尼黑的一间啤酒馆。当天晚上,阿道夫·希特勒拿起麦克风,宣布“国民革命”正式开始。这并非偶然行为。他踩在的是恶性通胀与民众仇恨的废墟上。

从1918年到1923年,德国社会经历了政权更迭、边境丧失、赔款压身。政治派别林立,街头暴力频发。

一个国家分裂成数百个利益集团,在政治舞台上争吵,在街道上决斗。经济崩溃带来的,是政治极端主义的快速繁殖。

希特勒借此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亮相。虽然这场“啤酒馆暴动”最终失败,他也因此被判刑,但他得到了一个更重要的东西:关注与传播平台。

监狱不是终点,而是纳粹党意识形态的酝酿室。两年后,他出版了《我的奋斗》,确立“民族复兴”路线。

这一切源头都指向“鲁尔危机”那场经济战争。当德国印钞以支持罢工时,社会全面崩塌。官方支持劳动者抵抗法军,占领者用军队维持生产,德国政府则靠通胀提供援助。

工人白天不干活,晚上吃政府的“无用”补贴。商人不接收马克,粮商囤积商品,流通市场关闭。整个国家不靠劳动维持,而靠纸印钞票扮演“富国”。

这段经济动荡不仅摧毁了货币价值,也让德国民众意识到一个事实:他们无法依靠体制解决问题。于是,他们开始寻找更极端的答案——纳粹党。

当制度不能保障温饱,当法律保护不了公正,街头演说与暴力口号,便成了解药的伪装。


赔款逼疯一个国家,体系埋下全局动乱的根

1919年6月28日,德国代表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签下了《凡尔赛和约》。这份条约,并非和平协定,而是一个战胜国的掠夺清单。德国失去七分之一的国土,削减军备,交出殖民地,接受巨额赔款。

1919年,巴黎凡尔赛宫,德国作为战败国用一纸合约,直接断送了国家经济命脉,激起民族耻辱感。不是战败者接受惩罚,而是一个国家被钉上历史耻辱柱。

这一切背后的推动力,是英法对美国的巨额债务。英国和法国在一战中向美国借款超过40亿美元。美国不愿减免,英法只得从德国索取赔款以偿还。如此,德国成为被挤压的下层,承受三重压力——经济、主权、尊严。

1929年,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崩盘,经济大萧条波及欧洲。德国从1924年短暂复苏期跌入深渊。银行破产、企业关闭、失业暴增。失业人口达到600万,占劳动力的三分之一。

每一个失业者的背后,是一户无法点火的厨房、一个空荡的餐桌。社会信任体系全面瓦解,阶级矛盾凸显。希特勒再次登场,这次他不是在啤酒馆讲话,而是站在国家大选的演讲台上。1933年,他成功上台。

这场灾难的根源不在1933年的大选,不在1923年的暴动,而在1919年那场凡尔赛宫的签字。当一个国家的社会根基被剥夺,任何形式的报复性反扑都只是时间问题。

二战的起点,是经济制度的不公,是帝国体系的延续,是掠夺逻辑的恶果。一个国家的崩溃,不是因为它弱,而是因为它被逼疯。

当德国人觉得没有什么可以再失去,在有心人引导下,战争就变成了唯一的出口。

参考资料

一战后德国遭遇经济困境 纳粹党煽动民情夺取政权-解放日报-2015年03月31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爆发的-学习时报-2022年06月27日

一战后德国经济-人民网-2014-06-05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3

标签:历史   德国   希特勒   经济   鲁尔   马克   纸币   纳粹   啤酒   英法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