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北 “小透明” 到网红城,天水麻辣烫店增5倍,文化接棒续热度

2025年10月1日,天水下起了大雨,我撑着伞走到老城区那处四合院时,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惊到,哈海英麻辣烫店门前排着二十多米的队,雨棚下的食客捧着碗吃得热气腾腾,店员穿梭着递菜,连临时工都忙得额头冒汗。

去年听说天水靠麻辣烫出圈时,我还觉得这热度撑不了多久,毕竟之前看太多网红城市,热闹一阵就没了声响。

但这次来,院子里的桌椅全是新的,后来才知道是国庆前政府帮忙换的;隔壁开元麻辣烫、对面手擀粉店也满是客人,不像只靠一家店撑场面。

本来想先问问哈海英生意怎么样,她却先指着后厨说,现在备货量是去年的三倍,还专门雇了两个人帮忙。

“不是怕忙不过来,是怕游客等急了坏印象。”这话让我有点感慨,当初2024年春天流量刚来时,天水可没这么从容。

那时天水还是个“小透明”,GDP没到千亿,人口不足300万,一条麻辣烫的视频突然火了,游客一下子多了好几倍。

马玉林开了三十年麻辣烫,说当时四家店全被围满,有人凌晨三点就来排队,“既高兴又慌,怕服务差了砸招牌”。

不光商家慌,城市也慌,停车位不够,吃饭要等很久,游客投诉也多,很显然,天水没走“慌一阵就完”的路。

他们学了淄博、哈尔滨的法子,政府连夜刷墙铺路,机关大院敞开给游客停车;市民自发组了爱心车队,志愿者穿着红马甲在街头发攻略。

更难得的是,这不是临时做样子,今年国庆我在天水南站看到,游客刚出站就有志愿者上前引导,出租车排着队,后备车随时补位,这些都是写进常态化管理里的。

从街头小店的热闹,能看出天水把流量攥住了,但光靠麻辣烫可不够。

我去麦积山时,景区里游客不少,听工作人员说,现在来的不只是周边省份的人,沿海城市的车牌也常见。

本来想只看麻辣烫的热度,后来发现文化才是关键,麦积山石窟是四大石窟之一,伏羲庙是最大的明代伏羲祭祀建筑,之前没人知道,现在借着麻辣烫的热度,办了伏羲文化节、雕塑论坛,连文创产品都卖得不错。

搞不清有些城市为啥只盯着短期流量,天水却想到了产业,现在当地麻辣烫店有1400家,是之前的五倍,马玉林、哈海英还做了预包装,超市、火车站都能买到。

不过问题也有,比起杨国福那样的全国品牌,天水麻辣烫多是家庭作坊,连生产都要找外地厂家代工。

还好政府在帮着改,成立了产业协会,还想建自己的工厂,要让它像重庆火锅、柳州螺蛳粉那样成个符号。

流量还帮天水引了资,招商局的人说,以前出去招商要先解释“天水在哪”,现在提麻辣烫对方就愿意聊。

今年伏羲大典时,天水签了20个文旅项目,总投资十几亿,这不是光靠热度,三线建设时留下的机械制造、半导体产业,还有交通枢纽的优势,才是企业愿意来的根本。

如此看来,天水不是靠运气,它用一碗麻辣烫打开了门,再用文化留住人,用产业稳住脚。

很多中小城市想复制网红路,却忘了流量是引子,没了后续的韧性,再热闹也只是一阵风,天水的样子,或许就是“长红”该有的样子,不贪一时的火,而是把流量变成能长久走下去的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6

标签:美食   天水   接棒   麻辣烫   热度   透明   文化   流量   游客   城市   石窟   热闹   样子   店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