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秋,红军在孝感发生战斗,连长张兴忠腿部重伤,被紧急送往后方医院治疗,一名为他护理的女护士,在照顾他时,越看越眼熟,最后确认眼前这人,就是和自己一年前拜过堂的丈夫。既然两人是夫妻关系,为什么刚见面的时候,会认不出来彼此呢?
看着眼前这个右腿缠满绷带,满身硝烟味,还处在昏迷中的红军连长,护士王明佳一边忙碌,一边疑惑。
他的面容,既熟悉又陌生,很像自己拜过堂,又匆匆一别的丈夫。
一年的变化很大,如果真是他,那他现在,可比一年前强壮许多,威武许多了。
拜堂时,因为是晚上,松油灯昏暗,两人在一起的时间不长,而后丈夫就急匆匆回去队伍。
所以,王明佳还是不敢很确定。
回想起自己的那次拜堂,王明佳觉得既欣慰又有些太匆忙。
那时的王明佳刚从北平读完大学回来,受到新思想的洗礼,心中充满着改变旧中国现状的理想。
应该说,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有这么一批青年,是中国之幸!
他们思想进步,有着要改变中国的理想,并且积极付诸行动。
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群狼环伺,中华民族确实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我们党的一大,就是那时召开的,我党的主要领导人就是这批青年人的佼佼者。
王明佳就是这样的女学生,她的许多同学都加入了进步团体,甚至有的直接去了苏区加入红军。
王明佳也想积极投身革命,只是暂时苦于没有找到渠道。
后来,她听说家乡“闹红”,红军已经到了她的老家,于是急忙从学校赶回家,想参加红军。
而当她兴冲冲的和随身丫头张行玉到红军招兵处时,却碰了一鼻子灰。
招兵处的红军干部看到她一身富贵人家打扮,态度很排斥。
“你不行,我们只要穷苦出身的。”红军干部说道。
同时,他又指了指张行玉。
”她想参加可以,我们都是被压迫阶级的。”
王明佳只好怏怏而归。
当时红军的基层指战员,都是出身穷苦的工人、农民。
革命的觉悟性高,打仗勇敢,痛恨地主老财。
但也有历史的局限性,文化理论水平有限,这也和积弊久已的旧中国,文盲占九成有关。
有些红军营团级领导,虽然打仗很勇猛,但思想水平有待提高。
他们认识上一刀切,认为一切非无产阶级的人,都是坏人,都是革命的对象。
所以,他们带领的部队也受其影响,特别是基层干部影响颇深。
在王明佳家乡招兵的干事,就是如此,认为地主老财出身的小姐不配参加革命。
这样的思想问题,在后来的党的屡次会议和整风中,得到了纠正。
但当时,王明佳不巧就遇见了这样的干部。
其实,我党的许多重要干部的出身,都不是无产阶级,但个人,是进步的,是革命的。
出身,个人决定不了,但道路,却是个人走出来的。
这也不难理解,少年到青年能读书,读到大学或能出国留学,在当时的中国就不是一般的家庭。
这些有志青年,在接受了马列思想以后,认清了世界的本质,从而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带领无产阶级的劳苦大众,走向革命。
张行玉是王明佳的丫头,只要王明佳在家时,就专门跟着她。
王明佳接受新思想,从来没有把张行玉当作丫头,把她当作好姐妹。
张行玉见王明佳闷闷不乐,就给她出主意:可以找个红军嫁了,这样成了红军家属,就可以参加红军了。
其实,这个办法,也只是两个小姑娘想当然的想法。
军属,并不是参加红军的必要条件,按现在的话,只能是个加分项。
几年后,全国各地的大批怀揣理想的中华优秀儿女,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抗日救国的洪流,他们相当一部分人,出身或婚姻情况并不好,但我党敞开怀抱欢迎他们。
在革命的大熔炉里,所有人都可以百炼成钢。
也让我党拥有了,当时中国的最优秀的人才,这也是我们取得最后全国胜利的基础条件之一。
张行玉之所以想到了这个办法,是因为正好,她的堂弟张行忠在红军当侦察排长。
她觉得可以促成这件事,王明佳参加革命心切,也觉得这个办法可行。
于是,当即张行玉就跑出去找堂弟张行忠,说请他回家一趟,帮个忙。
张行忠自小和堂姐关系很好,也没问什么事,直接请假出来了。
他和王明佳见面以后,才知道怎么回事。
张行忠从16岁参加红军,在部队一门心思打仗,思想单纯,因为勇敢积极,不长时间就升任排长。
当时的张行忠没考虑别的,只想到人家一个大学生,想参加红军,这是好事,就一口答应下来。
于是,三个年青人因陋就简,匆匆准备了简单仪式,拜堂成亲。
当时的婚姻,不像现在的社会这样,以政府部门登记,获得法律许可为准,而办喜宴,只是通知亲朋好友和接受祝贺的行式。
旧时代的婚姻,以办过喜事为准,以告知到亲朋好友、乡里乡亲为准,反而到政府登记这个事,没多少人去办。
时尚点的,如在上海那样的大城市,花个钱在报纸上发个声明,某某和某某某正式结婚。
离婚也是如此。
三个年青人想着,反正是为了参加红军,这应该就是有了正式的身份和理由了。
拜堂议式以后,张行忠就匆匆地返回了部队。
第二天,王明佳和张行玉就兴冲冲的去了红军招兵处。
而今天,招兵处换了另外一个营的干事主持,给自己营招兵。
这个干事,并没有过多的,在王明佳的出身上纠缠,只是强调参加革命,不能光有理想和热情,要有吃苦的准备。
红军刚刚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中国革命,还处在初期的最艰苦阶段。
王明佳表示没问题,于是就被分配到了后方医院当护士。
同时,张行玉也愿意和王明佳一起参军,于是也被分配到了另外一个医院。
两人终于顺利的参加了红军。
时间回到医院,王明佳逐渐认出张行忠,但张行忠还在昏迷,还不能最后确定。
之后,一段时间里,王明佳细心护理着他。
醒来后,张行忠对这个细心呵护自己有加的护士,也觉得似曾相识。
张行忠的伤事有所好转,可以下地活动锻炼。
一次,张行忠在河边帮王明佳晾晒绷带时,忍不住问道:“听你口音好像是商城人?。”
“是,我是商城竹畔的。”
“那你叫什么名字?”张行忠急促问道。
“王明佳” “啊!我是张行忠啊!”
“真的是你,开始我看着像,可一直不敢认,没想到真的是你。”
两人都激动地心情难以平静。
在动荡的年代,这样关系的两人,能遇到一起,真的不容易。
两人又了解到,张行忠的堂姐张行玉,在前不久牺牲了。
好景不长,两人还没有熟悉起来,还没有高兴多长时间。
蒋介石发动的第二次围剿开始了。
前线吃紧,张行忠伤还没有好利索,就急匆匆地返回了部队。
之后,张行忠跟随队伍南征北战,再也没听到王明佳的消息。
直到长征途中,张行忠才打听到,王明佳已经不在了。
而且还是被内部清洗的。
红军在四次反围剿后,一度被左倾思想的领导者获得了主导权。
对外,不顾红军的实际情况,猛打猛冲,对内大搞肃反,许多干部战士被错杀。
譬如,在鄂豫皖苏区,张国焘就搞过“大肃反”。
我们的革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波折,有反复,道路也是在左右探索中走向正确。
长征就是不得已而为之。
当时的红军,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丢失了中央苏区,情况危险。
时代的洪流中,落下的尘埃,落在了个人头上,是一种无奈。
正如,活下来的老一辈革命者感慨的:能活着看到新中国的成立,比起因那些各种原因牺牲的战友来说,我们是何其幸运。
张行忠将军对王明佳的感情是真挚的,直到12年后,张行忠担任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队长时,才在刘伯承妻子汪荣华的撮合下与夏夏生结婚。
建国后,张行忠授于少将军衔,但他始终无法忘怀王明佳。
更新时间:2025-04-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