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
记者从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获悉
黄岛区营前村北遗址考古
获重要突破
今年3月至5月
市文保考古所联合黄岛区博物馆
对遗址进行发掘
清理遗迹51处、文物112件(套)
并在两口古井中
首次发现“琅县”戳印陶罐及陶片
成为秦置琅邪郡县的直接物证
对研究战国秦汉时期
琅邪邑(郡/县)的更迭延续、文化变迁
有着重要意义
墓葬发掘现场。
发掘各类遗迹51处
记者了解到,营前村北遗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琅琊镇营前村北800米处,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东北侧紧邻琅琊古墓(汉代封土墓,黄岛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南侧紧邻营前遗址(龙山文化贝丘遗址,黄岛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位于学界公认的战国、秦汉琅邪邑(郡/县)城东南部,年代跨战国、秦、汉。2025年3月至5月,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联合黄岛区博物馆对营前村北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历时两个多月,共清理遗迹51处,包括墓葬13座、水井6口、灰沟9条等,出土铜印章、玉具剑、温明、陶罐等文物112件(套)。
出土一批珍贵文物
M4出土陶罐、陶壶
发掘区东部地势较高处共发现战国墓葬6座,均为南北向竖穴岩坑墓,开口于耕土层下,打破生土。其中M8保存较好,据灰痕推测原置木棺,随葬品摆放于棺西侧,有陶盂、陶豆、陶壶,其余墓葬未见随葬品。
战国墓区西侧为秦汉遗存,主要有汉代墓葬7座:5座为长方形竖穴土(岩)坑墓,基本东西向,开口耕土层下,打破秦汉文化层直至生土,葬具多为一棺一椁,人骨仅存少量牙齿;随葬陶器、漆木器、玉石器、琉璃器、铜器、铁器等。另有瓮棺葬2座,墓圹圆角长方形,埋藏较浅,内置1或2件大型陶罐。
M4棺内墓主头部温明残存构件
考古队员发现:M3棺内放置微型鎏金铜车马器;M4墓主头部置谷纹玉璧1枚、铜镜3件,漆木构件腐朽殆尽,仅余灰痕与漆皮,依位置推测为温明1套,铜镜下有纺织物残痕及玉五窍塞,腰部有铜带钩、环首铁刀、玉具剑;M6墓主腰侧置铜印章1枚,印面锈蚀严重,需CT扫描识读。温明、玉具剑、印章、鎏金铜车马器等均属高等级器物,结合地理位置,考古队推断该处为汉代中期琅邪邑(郡/县)城外一处高等级墓地的南缘。
手工业遗存新发现
遗址西部低洼处发现一组手工业遗存,由水井、沟、成排方坑构成,年代早于东部墓区。
手工业遗存相关遗迹(上为北)
两条南北向沟东西并列,间距约5米,宽1米左右,剖面呈U形,开口于秦汉文化层下,沟底堆积黄褐色淤沙,夹少量灰陶片。沟北端各凿一圆井,直径1.2—1.9米,残深3.5米,井内浅灰褐色淤土纯净,含少量瓦、陶片。
方坑共17个,排列有序,挖于生土(基岩)上,方形斜壁平底,深浅不一,坑壁、底修整规整,内填浅灰褐色淤砂土,基本无遗物,仅西侧一较深方坑底部出土陶罐1件及少量陶片。水井位于沟北侧较高处,方坑环沟而建,沟、井、坑内堆积均为淤土。考古队推测该组遗迹与储水、运水、用水有关,限于发掘范围,具体性质尚待进一步研究。
首次发现“琅县”铭文
此次发掘最令人惊喜的是“琅县”铭文的新发现。灰坑、沟、井内出土陶罐、板瓦、陶片中,1号井底发现“琅县”铭泥质灰陶罐,2号井底出土同铭陶片,铭文位于器外壁近底处,半通印戳印,无框栏,小篆字体与秦玺一致。
秦玺印、封泥屡见“琅邪司马”“琅邪司空”等,文献亦载秦置琅邪郡。《汉书·地理志》记“琅邪郡,秦置……县五十一……琅邪”,王先谦《汉书补注》引《一统志》称故城在诸城县东南百五十里琅琊山下。此次“琅县”当为“琅邪县”省称,首次以考古实物直接证明秦在琅邪设县,与琅琊台秦代高等级建筑群、窑址等共同见证秦王朝在琅邪设郡置县、巡狩东方的历史进程。
责任编辑:王亚楠
更新时间:2025-07-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