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之争可以休矣,因为世界正在被重装操作系统

关税战升级到最高级别是什么形态?做梦都没想到,是嘴炮。现在双方怼到了145%:125%。最后我方干脆说你爱咋咋地,不陪你玩了。

之前我连发几篇关税战相关的文案,都是讲为什么中美博弈不管以什么形态展现,结局都已注定。说的够多了,所以我也不想陪他们玩儿了。

今天这篇应该是这一系列的终章,视野脑洞会更开阔,因为要讲的是未来。

2023年,中国出口增长13.3%;去年,再增17.3%,贸易规模与贸易顺差增长曲线已经持续领先了好多年。

到目前,中国的制造业总量超过美德日韩英五国的总和。制造业全球占比已从2000年的6%增加到32%,还在增长。

关税战会不会遏制这个势头?做梦!

为什么这么笃定?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只看到过去和现在,而错误地或是短视地预判了未来。大大忽视了我所一直强调的制造业,所具有的颠覆力量。

现在你哪怕和广场舞的大妈聊两句,人家都能从人口萎缩消费降级楼市滑坡等角度,表达一下忧国忧民的心情。关税战一起,外贸又可能塌房,悲观情绪愈加浓重。

我做了20多年房地产,为什么现在从账号内容到关注方向都很少再提及房地产?因为未来的发展逻辑和重心都已转移,这个支撑了中国30年发展的支柱,已经退居二线了。

为什么我现在狂热鼓吹制造业升级?如果你认为这只是是稳定就业、投资和信心的权宜之计,那就真的看不清未来。这是中国翻转国运的压舱石、发动机和龙头棍。

压舱石

房地产高速发展的年代,资金都在往这池子里涌。因为肩负了多重功能,地方财政GDP产业链就业基建……,千斤重担一肩挑,万千宠爱在一身。

现在形势在发生巨变,过去四年国有银行对工业企业新增授信就超过13.6万亿元,这些钱都干嘛用了?

造新厂,投新机器。不是产能过剩内卷厉害吗?这么投能回本吗?的确,这个方向的新基建狂潮并非完全由市场调节,而是政府主导。

资本、政策、土地、电力、能源、劳动力……一切要素都在堆叠,溺爱程度与当年房地产有过之而无不及。

制造产能海啸(外媒语),拉爆同业竞争,形成一家独大。现在事实上已经替代了房地产的经济支柱作用。

通过每年的高顺差,抵御住了美元潮汐的资本外流攻击,通过制造业稳定住了就业基本盘,替代房地产补缺了增长率。先平稳的活着,这才是内需的根本,是保证根基牢固,不发生地动山摇的压舱石。

但仅仅是为了这个吗?

发动机

美西方这几年为什么对中国越来越焦虑抓狂?就因为顺差?NO!

我们2亿件衬衫换飞机的时候已经开始顺差,只不过那是带血的顺差。这种顺差越大他们越喜欢。就像奴隶活干得好,赏你一块肉。他们也随时可以恢复你吃糠咽菜的宿命。

他们的焦虑来自于中国已经全面向高端产业发起了冲击,失去了技术和产业优势,那品牌专利贸易金融,乃至军工舆论价值观……,这种弱化和溃败是系统性的。

我们只看到小红书对账、DeepSeek、哪咤2、甲亢哥这些热点让人心情舒畅。但这背后是北斗空间站大飞机船舶可控核聚变光伏新能源芯片……数不过来突破点构成的制造业矩阵。

至于6代机航母小平顶,那只是爆款视频。

所以我们的崛起也是系统性的,这是镜像效应。关税战的网上讨论不可谓不热,但绝大多数思维还是围绕着中国产品成本低为基点,跟着懂王按计算器,然后得到出口会宕机的结论。

浪来了,你盯着一艘船当然提心吊胆。但如果这是一个舰队呢?还不够,如果这是一个海陆空天全系统的星舰集团呢?这叫结构性优势。

这种优势在两个品牌身上体现的比较明显,华为和比亚迪。华为大家都熟悉,比亚迪相对就低调的多。BYD在全球开疆拓土,因为便宜吗?国外售价可比国内高的多!

比亚迪背后:是供应链高度整合,关键零部件自给,工厂模块化复制,生产体系性交付。这在全球已经属于牛逼plus的复合体,特斯拉都只能算半个。

然而比亚迪也只是表象,其背后的支撑是电池芯片智能化系统这些核心技术产品;中间还有轮胎座椅底盘刹车这些配套系统;底层还有钢材塑料橡胶玻璃这些工业基底……。再往深里看,是土地政策能源基础设施等一系列背景优势。

那你关税制裁的是一台车吗?制裁的是一个完整庞大牢固的系统。中国输出的也不再是单体的产品,而是整个工业体系的势能。

这个体系不但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强大引擎,每年还输出了世界经济三成左右的发展动力。这种体系输出优势下,产品的出口已经不是水到渠成,而是强力外溢。

这种输出已经有了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无论什么力量企图阻碍,都会有无限种重组方式来进行调整。而这次我们直接选择了反怼和无视。

关税?太弱鸡了。

龙头棍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句话人人都会说,但意味着什么,没几个人能琢磨透。

全球治理、地缘政治、东起西落这些宏大命题我们就不讲了。

今天我要为读者们打上两个思想钢印,有了这两个钢印你才能应对未来。:“人工智能”和“共产主义”。这两点是将会彻底颠覆未来生活和社会形态的关键词。

人工智能解决的是生产问题,共产主义解决的是分配问题。

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装机容量,全球占比超过50%,2024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具身机器人又进入爆发期。在生产端,无论效率强度成本,人被机器替代这是铁板钉钉的事。

我们从小学的资本主义理论,通过是否剥削人的剩余价值,才能区分出资本家和工人。

这时候就突然蹦出两个有意思的问题:

1、当黑灯工厂已经基本上没人了,资本家剥削谁?

2、人都没活干了怎么办?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20年前全球产业链还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手中,他们又率先垄断了人工智能技术。

那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我们在内所拥有的廉价劳动力、土地、政策等后发优势还有价值吗?真有这种情况发生,大部分的人口就是负资产。

干活干不过机器,没工作就没有消费力,你还得吃饭穿衣住房,谁来养你?

代表未来最先进生产力的体系,就是完整产业链+能源+物联,最后通过AI闭环。人类是幸运,因为这套完整的体系掌握在了东方手中。

那我们再畅想一下分配问题。共产主义就是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情况下,按需分配。人工智能可以解决物质极大丰富,剩下的问题就是:谁掌握权力,并按什么样的需求标准来进行分配?

你是愿意生活在物竞天择的丛林中,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温床里?

中国人是幸运的,这个世界是昏聩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1

标签:关税   人工智能   顺差   中国   制造业   操作系统   体系   优势   未来   财经   全球   房地产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