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2年、日本20年,一线城市的房价何时止跌,情况何时能稳定?

最近刷到不少人焦虑提问:

“北京朝阳区的二手房挂了3个月没卖掉,还得再降多少才有人买?”“上海浦东的房子比2021年跌了100万,现在抄底会不会套牢?”

打开官方数据更揪心:2025年上半年,北上广深二手房价格环比、同比全是负增长,有的区单月跌幅甚至超过2%。

虽然各地救市政策一轮接一轮——降首付、松限购、给补贴,但市场就像“温吞水”,没见明显回暖。

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其实就一个:一线城市的房价还会跌多久?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如先看看历史上两次著名的房地产泡沫破裂案例——美国和日本的调整过程,或许能找到一些参考。

01.

美国上世纪末到2000年初,也经历过一轮疯狂的房地产热:银行随便放贷,普通人零首付就能买房,房价像坐火箭一样涨。

但泡沫终究会破,2006年开始,美国房价掉头向下,2007年4月正式进入“下跌通道”,这一跌就跌了2年。

直到2009年5月,以美国前十大城市标准普尔/CS房价指数为参考,房价才跌到谷底。

但触底不代表马上涨,之后又在低点徘徊了2年多,直到2012年1月才开始慢慢回升。

等到2018年,房价才重新回到2006年的高点。

后来疫情期间,美国搞量化宽松(简单说就是印钱),加上财政补贴,一线城市房价又涨了一波,甚至超过了2018年的高点。

美国为什么能这么快恢复?核心原因有两个:

1.泡沫破了之后,该破产的房企、银行果断破产,该降价的房子狠狠降价,没搞“拖泥带水”的救市。

2.比如当时美国很多家庭还不起房贷,房子被银行收回后低价拍卖,快速把高房价“打回原形”,让有真实需求的人能买得起,市场很快就有了新活力。

但中国能学美国吗?很难。

咱们的金融体系和美国不一样,不会放任房企、银行随便破产,怕引发系统性风险;而且咱们的房地产市场和民生绑定更深,政策调控更谨慎,不会让房价“自由落体”,所以“快出清”的路子走不通。

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房地产泡沫,比美国更疯狂:当时东京的土地价值,能买下整个美国;普通人买一套房,要不吃不喝工作几十年。

现在快30年过去了,日本整体房价还没回到1990年的高点。

就算东京核心区(比如新宿、涩谷)近年房价翻倍,但和1990年比,还有不小差距;郊区的房子更惨,有的价格甚至跌了60%,至今没人要。

日本为什么跌这么久?主要踩了“三个坑”:

1.当时日本房价完全脱离了实际价值,租金回报率低到1%都不到(和现在中国一线城市差不多),全靠“买了能涨价”的预期支撑。

2.1990年之后,日本人口开始减少,年轻人越来越少,而且不想结婚、不想买房。房子供大于求,再怎么救市,没人买也没用。

3.泡沫破了之后,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三十年”,GDP增速常年在1%左右徘徊,年轻人收入不涨甚至下降,根本没能力买房。

咱们虽然也面临人口老龄化,但一线城市还在吸引年轻人。

02.

看完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大家肯定想问:中国一线城市的房子,到底会像美国那样3-5年稳住,还是像日本那样跌10年以上?

其实没有绝对答案,但有3个关键因素,能决定调整时长,普通人可以重点关注:

第一个因素:房价什么时候跌到“合理估值”?

房子本质是资产,值多少钱,最终要看租金——就像股票值多少钱看分红一样。现在一线城市的租金回报率太低了,比如:

1.上海核心区(如徐汇、静安):2025年7月数据显示,租金回报率仅1.65%;

2.北京朝阳区:好一点的小区租金回报率1.8%,普通小区1.5%都不到;

3.对比一下纽约核心区,租金回报率能到5.4%,伦敦也有4%左右。

也就是说,现在买一线城市的房子,靠租金回本要50-60年,而正常合理的水平是20-30年(对应租金回报率3%-5%)。

举个真实例子:上海复旦大学附近一套110平米的两房,现在成交价700万左右,月租9000元,年租金10.8万,租金回报率1.54%。

如果按合理租金回报率3%算,这套房子的合理价格应该是360万(10.8万÷3%),现在700万的价格,还是高估了近一倍。

当然,一线城市核心区有教育、医疗、交通资源加持,房价不会跌到360万这么低,但至少要跌到租金回报率2.5%以上(对应500万左右),才算接近合理区间。

什么时候跌到这个区间,房价才有可能稳住。

第二个因素:政策能不能稳住“市场预期”?

现在很多人不买房,不是没需求,而是没信心——怕买了之后继续跌,怕收入不稳定还不起房贷。

比如最近有的城市搞“买房补贴”“利率降到3.25%”,但这些政策只能短期刺激,长期没用。

真正有用的政策,应该是让大家相信“未来收入会涨”“房价不会大跌”:

1.比如稳就业,尤其是年轻人就业,让大家有稳定收入;

2.比如控制新房供应量,避免“供大于求”,现在有的城市新房库存去化周期超过18个月,库存太多,房价肯定难涨;

3.比如打击“恶意降价”,但也不能不让降价,要让房价“平稳回落”,而不是暴跌。

如果政策能让大家觉得“现在买房,不会亏太多,而且未来收入能覆盖房贷”,市场预期慢慢就会变,房价也会跟着稳。

第三个因素:人口能不能持续流入?

只要年轻人还在往一线城市跑,需求就还在,房价就有托底。

从数据看,2024年:

1.上海常住人口增加1.2万,结束了连续2年的下降;

2.深圳常住人口增加3.5万,增速比2023年快;

3.北京、广州虽然还在减少,但降幅比2023年收窄了。

但要注意:如果未来年轻人觉得“一线城市房价太高、生活成本太高”,开始往二线城市跑,那一线城市的需求就会减少,调整周期会变长。

03.

面对一线城市房价下跌,普通人不用恐慌,也别盲目抄底,记住3个原则就够了:

1.刚需买房:别等“最低点”,但要算“月供能力”

如果是结婚、生孩子需要买房,不用非要等房价跌到最底。

没人能精准预测最低点。但一定要算清楚,比如家庭月收入2万,月供最好控制在6000元以内,避免未来收入波动还不起房贷。

而且优先选核心区的小户型,比如北京海淀、上海徐汇的50-70平米两房,这类房子抗跌性强,未来也好出手。

2.投资买房:现在不是好时机,别赌“政策救市”

一线城市房价还在高估区间,租金回报率低,就算未来涨,也很难跑赢理财(现在稳健理财收益率有3%-4%)。

而且政策不会再让房价“暴涨”,想靠买房“躺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3.有房要卖:别“硬扛”,合理降价更易成交

如果手里有多余的房子想卖,别想着“等涨价再卖”,现在市场是“买方市场”,降价是常态。

比如挂牌价可以比同小区均价低5%-10%,吸引买家来看房;如果挂了3个月还没人问,就再降一点,早点出手比“砸在手里”好。

从美国和日本的经验看,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么是3-5年的“短痛”,要么是10年以上的“长痛”。

中国一线城市的情况更特殊:既有政策托底,又有人口流入,不会像日本那样跌20年;但也不会像美国那样“快出清”,3年就稳住。

更可能的情况是“缓慢调整”:未来3-5年,房价慢慢跌到合理估值区间,之后随着收入增长、人口流入,逐渐企稳,不会暴涨,也不会暴跌。

对普通人来说,不用过度焦虑,也别盲目乐观。

买房前算清租金、月供,卖房时合理定价,把房子当成“住的地方”,而不是“赚钱的工具”,才能更从容地应对市场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0

标签:财经   日本   美国   房价   稳定   情况   城市   租金   回报率   房子   核心区   政策   收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