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声人去后 丰碑在人间
——原永济县委副书记南俊秀二三事
●张兴平 冯占星
原永济县委副书记南俊秀同志,离开我们已四十多年了。每每提起,有人说他是人民的老黄牛,有人说他是永济的焦裕禄,有人说他是实干家,总是令人怀念。
(一)
南俊秀多次说,他与党同庚。每说到此,他不苟言笑的脸上浮出幸福的微笑,眉宇间流出愉悦与欣慰。
南俊秀出生于1921年,老家在夏县水头镇5里远的一个小自然村,是个殷实之家。家里有杂货铺,有粉房,来往的人多。他家曾是共产党的地下联络站,受初中老师金长庚(当时河东地下党负责人之一)的影响,他也加入了党组织,担负起运城和临汾两地党组织地下交通员重任。他说:每次接到组织上安排的任务后,事先将密件或缝在褂子里、或藏在鞋垫里,清晨骑上一辆旧的“僧卯”牌自行车,在水头火车站烧饼铺吃两个饼子夹肉,喝一壶酽茶,路上不吃不喝,一路不饥不渴,绕开敌人的据点哨所,在坑坑洼洼的乡间小路上,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阳刚劲头,“一拱就骑到临汾”,他说的好潇洒。
水头距临汾120多公里的路程,要时时提防躲避敌人的盘查,有时还得风雨不避,谈何容易。一次他不慎被日本鬼子抓住,关押在运城东大街原运城地区法院后面的一间房子里,严刑酷打,灌辣椒水,埋在雪地里,但他始终坚贞不屈,不给敌人说任何情报,只说自己是一个教书的。关了几天后,因患伤寒,日本鬼子怕感染才把奄奄一息的他扔到荒野雪地里,被地下党及时救治得以存活。
原永济县委书记李俊卿说,1948年5月的时候,位于临汾的中共晋南地委还在地下,我和南俊秀都在晋南地委工作,我负责机要,南负责总务。因为条件极其艰难,党组织冬天配发给我俩一条棉裤,谁外出办事谁穿,我俩经常互相推让,总是把寒冷留给自己,把温暖让给对方。
(二)
1958年,原永济县、解虞县、临猗县、安邑县合并为运城县,南俊秀任运城县委副书记;1961年,由四个县合并的运城县撤销,又恢复成立了新的永济县,他任永济县委副书记,分管农业,含农、林、牧、水、农机、黄河滩涂开发。从此与这项工作结下不解之缘,作为神圣职责,为之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栉风沐雨,鞠躬尽瘁。
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他和县委一班人,结合实际,认真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在巩固集体经济的同时,积极落实社员的自留地政策,让群众开垦小块地,让家庭饲养猪、羊和家禽;放活集市贸易和流通,群众的生活逐渐得到改善。
他经年累月奔波在田间地头、渠道井旁、黄河滩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检查工作,参加耕种,和村干部交流,与群众交谈,队长的名字都能叫上来。他光明磊落,敢于批评人,甚至发脾气,但人们遇到困难时又想去找他。因为大家被他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想方设法为百姓办事的精神所折服。一次下乡途中,在跳跃引黄渠时,不慎腿部骨折,疼痛难忍,随行的通讯员王增联劝他休息,他说还有好多工作要做,只好让通讯员用自行车驮着他继续下乡。
1965年,南俊秀(右4)在永济县三娄寺村和群众夏收时小憩
他在张营公社窑头村蹲点多年,大力兴办水利,积极推广科技,努力发展生产,科学规划畜牧。窑头村繁育的谷种子闻名遐迩,许多人远道而来,求引谷种子,成为全县农业模范。
全县各村的饲养处,是他经常出入的地方。他和原永济县委书记王国英认为,牲口作为农业社生产力的要素之一,是集体的半壁江山,牲口虚弱影响生产是当时比较突出的问题。经过调查研究,由专业人员参与的多方反复协商,县委、县政府出台了《牲畜十大奖惩制度》,将牲口的繁殖饲养、管理使役、疫病防治、饲料保障、饲草要求等,与饲养员的责任、奖惩挂钩,量化明确,方便操作,要求全县广泛张贴宣传,认真落实。同时又让县东风机械厂加快磨面机的革新和生产,解决群众磨面困难,把牲口从磨坊解放出来。
这一制度,极大地调动了饲养员积极性,为牲畜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短短几年,全县畜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卿头公社白坊、卿头等村每年举办牲畜比赛大会,将牛、马、骡、驴列成方队,进行比赛,颇为壮观。全县呈现出牛跃马欢、六畜兴旺的景象。1965年,国家农业部在北京举办展览,第一展厅的头一个版块,就是永济的畜牧业,还特意把永济中学学生邱萍,调去当解说员。
在他废寝忘食、勤奋求实的工作作风感召下,永济人民穷定思变,各项工作呈现出长足发展势头,粮棉生产跃居省、运城地区先进行列。在朝夕相处、肝胆与共的日子里,他与永济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1965年,南俊秀(右4)在永济县三娄寺村和群众夏收时小憩
(三)
正当永济县委、县政府一班人踌躇满志、大展宏图之际,史无前例的“文革”风暴席卷而来。他和县委书记王国英、副书记卫民等人都被打倒、监禁,遭频繁批斗、毒打。他多次被押到窑头村批斗。有一次批斗结束,他提出上厕所,看押人不便跟随,他绕到饲养棚墙背后,通过平时出牲畜粪的大口子喊饲养员名字。当饲养员闻讯来到跟前后,他郑重地说:“×××,你养的那匹种马,是国家农业部以昂贵的价钱从外国进口的,是为南社村的马场配种用的,你一定要把它精心喂养好。”饲养员说:“你看你都成了啥了,还管这。”他又说:“你别管我成了啥,你记住,一定要喂好。”
那年三月,南俊秀被押到城关公社某村批斗,在返回路上,脖子上还挂着牌子的他,看见社员正在点种棉花。他不顾押解人员的限制,停下脚步对一点籽的社员说:“点籽要躬下腰,才能点入沟内,你刚才有的就撒在地垄背上,势必造成缺苗断垄,影响产量。”社员说:“人家都批斗你哩,你还操心这。”他说:“棉花是一年的庄稼,是队里的主要经济收入,要种好。”他似乎忘了自己的艰难处境。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南俊秀虽困于其境而不失凌云之志,他的点滴言行,永济人民概莫例外感受到的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胸怀磊落的人格魅力,和对党的事业坚定信念的高尚情操。
雨过天晴,他恢复工作,任县“革委”主任(县长)。时年50岁出头的他,怀着对党和人民事业无比热爱的赤子情怀和敬业精神,又忙忙碌碌、日夜兼程的忘我工作起来。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病魔悄悄向他袭来。在患病的日子里,他经常带着药、食物、水和躺椅,在黄河滩的树林里度过。他曾风趣地说:“有人说我是‘滩大王’,话不好听,或许沾几分。我喜欢黄河,喜欢滩涂和林网,喜欢鱼池和庄稼,黄河滩是聚宝盆!”说话间,眼眶微微湿润。
这期间,有两件事在永济历史上堪称绝无前例。其一,他在西安住院时,全县数百名干部群众闻讯后纷纷自发前去看望他,其中有300多名生产队长。当时经济困难,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但老百姓心里有杆秤,硬是自掏腰包前去空军医院看望他,当医护人员了解真情后,为其“一路绿灯”,专门安排看望时间和场所;其二,南俊秀1984年不幸去世时,不少干部群众闻之恸哭不已,话不能语,夜不能寐,当时的县委、县政府顺民心知民意,以最高礼遇、最大努力、最上规模 ,在县大礼堂为其布置灵堂,隆重召开追悼会,一时间哀乐声声催人泪,离恨重重泣无声。
政声人去后,丰碑在人间。
值此中国共产党诞辰104周年之际,谨以此文怀念永济人民心中永远难以忘怀的好领导、好党员——南俊秀同志。
编辑/董应赞
更新时间:2025-07-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