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毛泽东在青岛小住,对萧劲光提议:叫你老伴给我做几个菜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1957年7月的一个傍晚,青岛某处院落里,海军司令萧劲光接到一个让他意外的通知,毛泽东要来家里吃饭。

这不是客套,也不是临时起意,这是建国以来,毛泽东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主动提出要去部下家里吃饭。

为什么偏偏是萧劲光?这顿家常饭背后,藏着什么样的故事?

青岛为什么成了临时首都

7月12日。

毛泽东的专机降落在青岛。

按原计划,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应该在南京开,但南京那个夏天,热得让人受不了,会议临时改到青岛。

你想想,整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就这么搬到海边来了。

不是来度假的,别看青岛有海,有欧式建筑,有凉爽的海风。毛泽东住进迎宾馆后,几乎没闲着。开会、谈话、处理文电、接见缅甸议会代表团。

工作人员后来统计,他在青岛住了整整一个月,到8月11日才离开。这一个月里,五次去第二海水浴场游泳,五次坐车看市容。

游泳是真爱好,看市容也是真关心。

青岛的山光水色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这座城市的欧陆建筑、幽静园林,和别的地方都不一样。海水清凉,空气湿润,对一个长年伏案工作的人来说,这样的环境确实难得。

萧劲光这时候在哪儿?在北京,得知消息后,立马往青岛赶。

海军司令有话要说。

他要向毛泽东汇报一件大事,建军30周年,海军准备搞一次阅兵。

两个人见面的地点,应该是在迎宾馆,毛泽东看到萧劲光,很高兴,这个湖南后生,现在已经是人民海军的掌舵人。

一个旱鸭子造出的海军

1949年,毛泽东给萧劲光打电报,让他进京。

那时候南方解放战争还没完全结束,萧劲光是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前线打仗正紧张,突然接到电报,只能带着秘书匆匆北上。

见面就说:"我想让你当海军司令。"

萧劲光当场推辞:"我是旱鸭子,晕船,哪能当海军司令?"

毛泽东笑了:"空军司令刘亚楼晕飞机,你这个海军司令晕船,这就是我们的干部政策。"

这不是玩笑,是实话。

当时能组建海军、空军,都得靠苏联援助。萧劲光在苏联学过军事,刘亚楼也在苏联待过。语言能通,能跟苏联人打交道,这就是最大的优势。

国民党海军司令桂永清当年放过话:"共产党要建海军?痴人说梦。"

他看不起共产党,觉得一群陆军出身的人,能懂什么海军?

1950年1月12日,萧劲光正式上任。

他接手的是什么?几艘破船,几门旧炮,连个像样的军港都没有。

青岛成了突破口。

1950年下半年,海军青岛基地成立。第一支快艇部队组建、第一支驱逐舰部队组建、第一支潜艇部队组建。军港设施一点点完善,流亭机场修起来了。

萧劲光拿出在苏联学到的本事,他提出了"以空、潜、快为主,以潜艇为重点"的建设方针。建设一支现代化的、近海的、轻型的海上战斗力量。

到1957年夏天,整整七年。

萧劲光把一支能拿出来检阅的海军,摆在了青岛海面上。

他找到毛泽东,语气很平静:"主席,纪念建军30周年,海军准备在青岛组织一次阅兵式,请你检阅。"

毛泽东答得也爽快:"很好,我要去看看海军。"

8月4日,阅兵如期举行,周恩来登舰检阅,萧劲光陪同,毛泽东因故没去现场,事后看了报告。

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海上阅兵。

驱逐舰、潜艇、快艇,一艘艘驶过检阅台,海军航空兵的飞机在空中呼啸而过。这支从无到有的人民海军,终于有了能亮出来的家底。

汇报工作之余,两个湖南老乡,聊起了别的。

这顿饭,破了毛泽东自己的规矩

毛泽东从来不去部下家里吃饭。

这是他给自己定的规矩,当最高统帅的,要请部下吃饭,那就在自己地方请,去人家家里,算怎么回事?

影响不好,容易让人误会,更容易让其他人眼红。

萧劲光是例外。

1957年7月的某一天,毛泽东对萧劲光说了那句话:"叫你老伴给我做几个菜。"

萧劲光愣了。

做菜不难,难的是这个"去"字。

两个人认识多久了?

1920年夏天,那年萧劲光还在长沙长郡中学读书,马上要毕业。毛泽东已经是湖南有名的社会活动家,组织了俄罗斯研究会,准备派学生去苏联。

8月22日,毛泽东跟姜济寰、易培基、何叔衡等十几个人,在长沙县知事公署开会。发起组织俄罗斯研究会,要选送一批学生去苏联勤工俭学。

萧劲光想去,去了就拿不到毕业文凭,几年心血白费。

他还是去了,通过船山中学校长贺明范的关系,填了表,加入研究会。

毛泽东当时是研究会的书记干事,每周组织讨论会、报告会,讲俄国革命的事,萧劲光坐在下面听,觉得这个长辈讲得透彻。

毛泽东搞了好多题目,准备系统介绍俄国革命的情况。萧劲光听完几次课,脑子里有了概念,俄国建立的那个社会,没有压迫剥削。中国要建立这样的社会,就得像俄国那样革命。

1920年8月,萧劲光和任弼时等六个人,坐船去上海补习俄文。1921年春天到莫斯科,进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后来又去苏联红军学校学军事。

一个学生,一个老师。

一个湘潭人,一个长沙人。

都是湖南伢子。

1922年底,萧劲光在东方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春天回国参加大革命,后来又去苏联学军事。

这一去一回,毛泽东都记着。

1949年,毛泽东让这个"旱鸭子"去当海军司令,萧劲光没推掉。1957年,毛泽东要去他家里吃饭。萧劲光也没法推。

这是唯一一次。

工作人员后来回忆,毛泽东请过很多部下吃饭,从来不去人家家里,就这么一回。

为什么是萧劲光?

你琢磨琢磨,师生情分,同乡关系,战友交情,三十多年的交往,这些加起来,够不够打破一个规矩?

一顿家常饭里的真性情

萧劲光家里准备什么菜,史料上没有详细记载。

毕竟没有菜单传下来。

能确定的是,不会山珍海味。

毛泽东的饮食习惯,工作人员记得很清楚。四菜一汤。一个荤菜,一条鱼,一个半荤半素,一个素菜,就这标准。

鸡、鱼、肉、蛋,老百姓吃什么他吃什么。

湖南人爱吃辣,萧劲光也是湖南人,两个湖南伢子坐一桌,菜里肯定有辣椒。

毛泽东一辈子爱吃家乡菜,这个习惯从韶山带出来,在延安窑洞里保持着,到中南海还是没变。

红烧肉,他百吃不腻,鱼他也喜欢。湖南做鱼的方法多,清蒸、红烧、剁椒,样样都行。

简单,朴素,不讲排场。

萧劲光的家人,肯定紧张,最高统帅来家里吃饭,这可是天大的事。

做菜的人得仔细,调料放多少,火候掌握到什么程度,每一步都得用心。

摆桌子的人也得仔细,碗筷怎么放,座位怎么安排,都得想清楚。

这顿饭具体吃了多久,谁也不知道,聊了什么,也没留下完整记录。

两个湖南老乡,一个63岁,一个54岁,坐在青岛某处院落的饭桌前,吃着家常菜,说着家常话。

海军建设?肯定聊了。

8月4日的阅兵,毛泽东看了报告,他会问萧劲光部队训练得怎么样?装备到位了吗?

苏联援助?肯定提了。

1952年4月,萧劲光率代表团去苏联访问,专门谈海军武器装备的事。这次访问成果如何,苏联人态度怎么样,毛泽东都想知道。

老家湖南的变化?可能也说了几句。

一个湘潭人,一个长沙人,离开家乡这么多年,总想听听乡音,聊聊故土。

工作人员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他们知道,这个场景以后不会再有,毛泽东不会再去任何部下家里吃饭了。

青岛的海风吹进院子。

桌上的菜,一道道端上来。

湖南口音在屋里回响。

筷子碰到碗边,发出轻微的响声,茶杯里的热气升起来,在空气中慢慢散开。

1957年夏天,建军30周年前夕,中国的最高统帅,去了他唯一一次登门的部下家里。

不是因为职务。

不是因为政治需要。

就是因为——这个人叫萧劲光。

一个从1920年就认识的湖南后生;一个当了七年海军司令的老战友;一个值得他破例的人。

8月11日,毛泽东离开青岛。

这顿家常饭,成了一段历史的注脚。

它告诉我们再高的位置,再严的规矩,人和人之间,总有些情分是超越制度的。

那是三十多年的交情,从1920年的长沙,到1957年的青岛,中间隔着北伐、土地革命、抗战、解放战争,还有建国后的七年建设。

那是同乡、师生、战友,这些身份叠加起来的重量。萧劲光比毛泽东小10岁,在那个年代,这个年龄差距正好是师长和学生的距离。

那是一个时代里,还保留着的真性情。

没有繁文缛节,没有层层礼节,就是两个湖南人,坐下来,吃顿家常饭。

这样的时刻,在历史的长河里,像一颗小石子,不显眼,也不轰轰烈烈。

可它真实。

它让我们看到那些在历史书上显得高远的人物,其实也有普通人的一面,他们也会想念家乡菜,也会因为多年的情分破一次例。

这才是历史的温度。

相关信息出处:

人民网-《1957年,毛主席在青岛的日子》(青岛市红色文化旅游网,201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官网-《人民海军首次海上阅兵》(2022年4月17日)

《党史博采》杂志-《萧劲光:我对毛主席有特殊的感情,他是我最敬仰的师长》(2024年3月29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历史   青岛   老伴   毛泽东   海军   苏联   湖南   司令   家里   俄国   部下   家常饭   旱鸭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