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报纸上的抗战
奉友湘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血性十足的四川人把扛着简陋武器、穿着草鞋的子弟兵送上抗战前线,浴血疆场。大后方的人民,勒紧裤带,捐钱、捐粮,捐飞机大炮,用血汗铸成新的长城,为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不遗余力。可以这样说,抗战中,四川出军、出钱、出粮都是全国最多的。而钱粮竟占了全国三分之一!这当中,还有一批人,扛着笔杆子,在报纸上抗战,他们同样是抗战的功臣。
全民抗战铁血呐喊
全面抗战开始,四川的报纸数量爆发式增长。报道主题,集中于为抗战铁血呐喊。
1937年8月26日,《华西日报》发表了川康绥靖主任刘湘的《出川抗战声明》,亦称《为民族救亡抗战告四川各界人士》。刘湘在文中慷慨激昂地表示:“四川为国人期望之复兴民族根据与战时后防重地,山川之险要,人口之众多,物产之丰富,地下无尽矿藏之足为战时资源,亦为世界所公认,故在此全国抗战已经发动时期,四川七千万人民所应担荷之责任,较其他各省尤为重大。我各军将士,应即加紧训练,厉兵秣马,奉令即开赴前方,留卫则力固后防。”
1937年8月26日,《华西日报》发表川康绥靖主席刘湘出川抗战宣言(图源:四川档案馆编《民国档案》)
他在文中表达了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军民一心,上下共济,舍国家民族无意识,掷身家性命于脑外,只知抗敌是目前唯一的中心,只知抗敌是解放中国唯一的坦道,排除一切歪曲的认识,克服一切事实的障碍,前仆后继,百折不挠,则最后胜利,终必属我民族。”
他坦陈了自己的观点:“湘忝主军民,誓站在国家民族立场,在中央领导之下,为民族救亡抗战而效命。年来经纬万端,一切计划皆集中于抗敌,睹我七千万同胞抗敌情绪之高亢激昂与其意识之坚决,所以领导提挈之者唯恐落后。今战幕已启,正吾人躬行实践之时,是非诚伪,正于斯时判决。”
刘湘代表川人,宣示了抗战的决心:“须知国家民族之生命系于此时,非可再容吾人之瞻顾与假借也。至敌我优劣,政府知彼知己,早经分析,连日前方战报,亦已予吾人以事实上之证明。总之,我民族为自己生命及世界人类公理与正义而奋斗,势必如此,虽赤手空拳,犹当与彼飞机重炮一角。何况我优势正多,前途利钝,只系于吾人今后决心与努力之程度若何!”
刘湘(何允中 供图,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铿锵此言,正代表了川人抗战的心声。从此拉开川军出战抗日的序幕。抗战初期,就有30万成建制的川军奔赴各个抗日前线,后来又有260多万人应征入伍,补充到各大战区。以致有“无川不成军”的说法。
《华西日报》创刊于1934年3月15日,由时任四川善后督办刘湘创办。后刘湘兼任四川省政府主席,该报即成为四川省政府机关报,于1949年8月终刊。
除此之外,四川各大小报刊,均不断发表各种抗日救国言论,为掀起全民族抗日高潮发声呐喊。
鼓动号召全民献金
1943年冬至1944年秋,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的倡导下,四川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献金运动。据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不完全统计,四川献金超过6亿元。这些巨款用于购买飞机、坦克及其他武器,慰劳前方将士,有力地支持了抗战。
冯玉祥将军亲笔信(图源:四川档案馆编《民国档案》)
四川的报刊除了大力宣传抗日,鼓动全民抗战热潮,还为抗战募捐作出了重大贡献。四川人民为抗战贡献的各类物资,捐献的无数财富,报刊呼吁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全面抗战初期,《四川建设》刊登了一幅震撼人心的漫画《责任》。画面上,一个瘦风肋骨的四川汉子身上,承受着“推销救债”“组织民众”“征募壮丁”“清除汉奸”“战时后方建设”等等责任,表现了四川人民对抗日战争的全面担当和卓越贡献,让人看了无不动容唏嘘,同时,又自感肩上之重任,鼓舞起强大的斗志。
报刊登载的抗战募捐漫画(图源:四川档案馆编《民国档案》)
1937年7月12日,《新蜀报》为援助保卫华北将士发起募捐,4天募集1600元,14日汇款1000元到北平29军,余款存中央银行待命。
新蜀报
那个自古出“才子”的富顺县,在全民抗战募捐中献金献谷勇夺全省第二名,冯玉祥将军亲笔向时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张群写信,推荐富顺县县长张孟才,称其“办事有条有理,明达干练”“才可大用”。
重庆募捐图片报道
特别值得书写一笔的是,1942年3月8日,邻水县为举行国际妇女“三八”节纪念大会,专门油印了一张《“三八”纪念特刊》。特刊以抗战为主题,号召妇女支持自己的儿子、丈夫参军抗日;号召妇女在后方努力发展生产支援抗战。四川省档案馆还保存着一份珍贵的《“三八”纪念特刊》。
邻水油印抗战《“三八”纪念特刊》(图源:四川档案馆编《民国档案》)
抗战报刊纷纷面世
全面抗战爆发后,战略大后方四川的抗战报刊纷纷创刊,形成一个强大的抗战舆论阵营。
1937年7月31日,《抗敌要闻》在乐山创刊,由王建模主办,胡冶钧任主编。
8月20日,《南充民众日报》创刊,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中心。
8月29日,《国难三日刊》在成都创刊,由中共四川省工委领导、支持。
《 国难三日刊》
9月18日,《星芒周报》在成都创刊,主编胡绩伟。同日,《救亡周刊》创办,由四川青年救国会主办,主编熊复。
《星芒周报》
10月10日,《抗战星期刊》在成都创刊,编辑有张澜、张秀熟、金满城、沙汀等。
12月13日,川康通讯社在成都成立。川康绥署主任刘湘授命侍从室主任曾伟澜任通讯社干事长,刘东父任社长,刘克俊任总编辑。
不过,在抗战大后方,影响力最大的,还是要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华日报》。《新华日报》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同年10月25日迁至重庆继续出版。它是中共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唯一大型机关报,也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创办的历史最长、发行最广、经验最丰富的一张报纸。《新华日报》报道了许多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击日寇的新闻,报道了我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大后方人民的抗战热情,坚定了必胜信心,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它被人民群众誉为“茫茫黑夜里的一座灯塔”,成为中国共产党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力工具和沟通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赞扬《新华日报》,称其为八路军、新四军以外的“另一方面军”。
1945年9月3日《新华日报》发表毛泽东题词“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蓬州闲士摄于延安革命纪念馆,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在武汉受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到重庆后由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领导。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兼任报社董事长,社长潘梓年,总经理熊瑾玎,总编辑华西园、吴克坚、章汉夫等。解放战争时期,主要由吴玉章任书记的中共四川省委直接领导,社长张友渔,经理于刚,总编辑熊复。1947年2月28日,《新华日报》出版第3234号后,被国民党政府勒令停刊。
《新华日报》1945年10月8日社论《感谢四川人民》(蓬州闲士摄于四川军民抗战纪实陈列室,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奉友湘(四川内江人。四川大学经济系毕业。高级编辑,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硕导。历任四川新闻出版领军人物、四川日报首席编辑、华西都市报常务副总编、金融投资报兼人力资源报总编辑、消费质量报总编辑、四川农村日报总编辑。著有《远离危机》《机会是种出来的》《交子》《蜀女皇后》《蜀王全传》《苏母纪》《飞鸿雪泥》等)
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为作者提供
更新时间:2025-08-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