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郭沫若在北京去世时,《人民日报》在1978年6月15日的讣告中称他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不过后来邓小平亲自主持郭沫若的追悼会,却用“卓越”一词替代了“伟大”。
那么,邓小平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修正呢?原来,我党在悼念国家领导人与社会名流的时候,官方用词一向十分严谨。
曾有细心的朋友,在研究当年我党官方给“鲁郭巴茅曹”的悼词时发现,除了鲁迅先生,包括郭沫若在内的四位文化名人的悼词里面,都没有出现“伟大”二字。
事实上,同样作为当时中国最顶尖的文化名流,茅盾在悼词中得到的头衔,仅仅是“最早的党员之一”;巴金得到的头衔则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曹禺更只是一位“优秀党员”。
郭沫若在悼词里得到的定性,虽然远不如鲁迅“文坛上最伟大的巨星”来得响亮,但是也被邓小平亲自定性为——“坚贞不渝的革命家和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这篇悼词,由邓小平亲自在追悼会上全文诵读。那么郭沫若生平到底干了些什么,为什么会得到如此肯定呢?邓小平在悼词中讲得很明白,这是因为郭沫若事实上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
1926年,从日本留学归来的郭沫若和一批进步青年在上海办起了“创造社”,并在这个过程中结识了我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经后者的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不过当时正好赶上国共第一次合作,组织上就安排郭沫若以个人的身份“参加了国民党”。没想到一年后,郭沫若就闹出了一件大事,直接被国民党“开除党籍”。
原来,就在郭沫若加入国民党的第二年,蒋介石突然背叛了革命,要驱逐共产党人。于是郭沫若在1928年3月底写了一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在报纸上大骂蒋介石。
在那之前,蒋介石方面因为想撇开武汉国民政府“另立中央”,所以还写信拉拢过郭沫若,并允诺他高官厚禄。没想到郭沫若非但不买账,反而公开反对蒋介石。
于是蒋介石方面就出了一份文告,直接以“趋附共产党”的名义把郭沫若开除党籍。当时蒋介石为了夺权动不动就在国民党内部搞暗杀活动,郭沫若敢于公开与之叫板,可见其胆气超群。
这件事情之后,郭沫若逃到日本。因为日本当局当时也在抓共产党,所以他只有隐瞒自己共产党人的身份居住下来。
十年之后,全面抗战爆发。郭沫若毅然放弃了在日本充当学者的舒适生活,回国找到周总理,并从此成为一个“地下党员”。
如今一提起郭沫若,很多人都会误以为他从二十年代起就是我党的一张“明牌”。但是事实上他的党员身份,直到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时都是鲜为人知的。
原来自从1928年郭沫若接受组织安排第二次东渡日本以后,知道他共产党员身份的人大概就只几个人而已。1935年瞿秋白被捕就义后,就只有周总理、邓颖超知道郭沫若是共产党员了。
于是,郭沫若一直对外声称是“无党派人士”。没有党派,所以他在报刊上发表意见会显得更加“中立”,更加有说服力,他也因此为我党团结、争取到了很多爱国的进步力量。
由于郭沫若在文坛上的巨大的影响力,曾经含怒“开除”他党籍的国民党后来又把他请回去当了“军委会政治部三厅厅长”,同时又让他负责文化工作的管理。
郭沫若在抗战时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就是当时他在国内搞话剧,改编了很多历史故事,比如“棠棣之花”这种歌颂手足情的故事,激发起了民众抗日爱国的热情。
郭沫若后来一直顶着“无党派人士”头衔,充当民国文坛领袖和社会活动家。直到1949年,当他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时,相关证件上写的还是“无党派人士”。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贡献就更多了。
郭沫若又当中科院院长,又当全国文联主席,还连任过好几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科教文化政治一把抓。并且他在这些工作中,都干得相当不错,所以大家都称赞他是一个“通才”、“全才”。
事实上,郭沫若做的工作,以及他对国家建设的实际贡献,看上去比鲁迅先生还要大,但是为什么官方没有像定性鲁迅先生一样,把他定性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呢?
这里就要说到官方用词上的严谨性上了,伟大这个词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面形容人的时候,是指一个“品格崇高”,才识卓越的人。
伟大事实上包含了卓越的意思,它通常是用来形容领袖人物,既包括政治领袖,又包括文坛、科学界的领袖。
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去世时,官方已经给他定性为文坛领袖,郭沫若在当代文坛上的影响力和领袖力还是要略次于鲁迅的。
另外,前面提到了“伟大”的含义中涉及个人“品格崇高”。其实在民间,老百姓一般认可鲁迅先生是一个品格崇高的人。
但是对于郭沫若,大家则更加看重他的才华,以及他在中国的历史、文学、政治等各方面的具体贡献。
那么,为什么人们不那么看重郭沫若的品格呢?其实这是因为郭沫若在民间的形象一直表现得有一点“不羁”。
郭沫若出生在一个比较富有的家庭,因为从小熟读诗书,他信了“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说法,没想到最后娶到了一个“丑”媳,于是他一气之下就离家“逃”到了日本。
可是没想到,郭沫若这一逃,就用“五日婚姻换来了一世骂名。”这话是从何说起呢?原来啊,他逃到日本后,马上就娶了一个日本老婆。
还在报上写了一篇叫《黑猫》的文章,骂原配,说娶她就是一场耻辱,好比是“隔着口袋买猫”,你不打开都不知道是黑猫还是白猫。
结果这个被郭沫若骂成“黑猫”的“丑”媳妇,为了他独守空闺近70年,日本妻子也为他生下四子一女,婚后十年,仍然逃不脱被他抛弃的命运。
1937年,郭沫若为了回国救亡,直接撇下日本妻子和五个孩子回到中国。回国第二年,又娶了第三任妻子。当时她的日本妻子因他共产党身份暴露,被军警抓进大牢里,受尽了折磨才放出来。
所以民间对郭沫若一直是有些看法的,直到如今,我们还会时不时在网上看到一种说法,就是说当年他所在的创造社与鲁迅打笔仗时,他骂鲁迅是“衣冠禽兽”,而鲁迅则回骂他“流氓才子”。
事实上,要论耍“流氓”,鲁迅比起他还是要自叹不如的。毕竟鲁迅只是接受了一场“包办婚姻”,让朱安守了一辈子的寡,但是他生前还一直养着朱安。
而郭沫若则是直接抛家奔事业去了,让原配张琼华替他奉养他的亲生父母二十多年。至于他的第二任妻子,那个可怜的日本女子,他后来写信联系不上就不找了。
事后,郭沫若的日本妻子在新中国成立后万里迢迢来到中国,结果发现他早已经再娶,还好组织上把她安顿了下来,甚至还替她找到了工作。
郭沫若人品方面的争议,除了由个人婚姻引发的部分,还有一些也许是来源于误会。比如他曾在担任北伐军总政治部上海分部主任的问题,有人觉得他没担任过,大约是说谎了。
除了这个问题,郭沫若在三厅工作时也有一些小问题。比如他当时的机要秘书孙陵就写回忆录说他曾经贪污公款,孙陵说:
三四年春天,他去苏联游历一次,中央发给了他三千美元旅费,这一笔钱胜利后他在上海XX路订了一幢花园洋房。后来他又把房子卖掉,去了香港,竟充叛变资本。
孙陵说的是民国三十四年,即1945年。当时郭沫若要去苏联,于是向国民党的中央银行申请了差旅费三千美元。
但是据郭沫若当时在三厅的另一个秘书翁植耘的说法,他在国外一分没花,回来就全部还给中央银行了。翁植耘又说:如果不是这样,1949年他们全家到上海时就不用一直租别人的房子住了。
所以说,要讲郭沫若的“人品崇高”,的确会小有争议,但是讲他革命信仰坚定,是一位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就完全没有问题了。
其实除了这些问题,还有一些小事情让郭沫若为人诟病。比如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一直身居高位。由于他书法很好,很多人都去找他题字。大家都来找他写,他就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了。
于是为了避免麻烦,郭沫若给自己搞了一个“润笔费价目表”,叫做“郭沫若鬻字例”。把写一个扇面要多少钱,写一副对联要多少钱,统统开列出来,让一些出不起钱的人知难而退。
总的来说,才子就是多怪癖,也多风流。不过除此以外,郭沫若的才华以及他对新中国的贡献那也是实打实的。
郭沫若对革命的忠诚与付出,依旧是永远值得后人纪念与称道。所以邓小平在给他的悼词中将“伟大”改为“卓越”,完全妥帖且符合事实。
更新时间:2025-04-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