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显示,2025年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再创新高,人民币国际结算占比突破8%,全球制造业PMI连续10个月高于50荣枯线。9月初,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专访中罕见发声,警告华盛顿:中国终将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这一判断横空出世,激起全球政经界强烈震荡。特朗普会否改变对华策略?美国政局与全球格局或在此刻出现转折。
克林顿
美国政坛从未有过如此罕见的时刻。9月6日,克林顿在接受《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大卫·林奇专访时,直言美国必须接受中国崛起的现实。年近八旬的克林顿,这次拒绝谈功过,直接点破中美关系的实质——中国经济总量超美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新书发布会现场,克林顿认真反思过去二十年全球化进程。他坦言,当年推动中国加入WTO,是希望中国能在国际体系中变得更加开放与合作。但事实证明,全球化红利没有惠及所有美国人,工人阶层被抛在后面,民粹主义在铁锈带地区迅速蔓延。希拉里在2016年大选失利,正是这种结构性矛盾的直接反映。
WTO
2025年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制造业就业未见根本好转,社会分裂愈发突出。克林顿公开表达对当前对华政策的担忧,他认为高关税和脱钩策略,不仅无法遏制中国发展,反而让美国自身问题愈发复杂。克林顿的观点与多项研究结论不谋而合。根据皮尤研究中心8月最新民调,美国公众对关税政策的支持率降至37%,创近十年新低,反映出社会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质疑在加深。
中国正以超预期的速度巩固其全球经济地位。2025年上半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GDP同比增长5.3%,连续五个季度保持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速第一。中国出口占全球比重首次突破16%,新能源汽车、光伏、船舶、家电等产业全面领跑。摩根士丹利的最新报告指出,2025年中国高端制造业投资比重首次超过房地产,显示经济转型已进入深水区。
美国则面临诸多结构性挑战。美联储数据显示,2025年美国家庭债务水平已突破18万亿美元,通胀压力持续,核心CPI同比涨幅高于市场预期。产业空心化与供应链外迁,持续削弱美国制造业竞争力。特朗普再次高举“美国优先”旗帜,承诺将对中国商品追加30%关税。实际上,摩根大通分析认为,上一轮加征关税期间,美国家庭年均支出增加约1300美元,却未能有效提升本土就业。
克林顿的警告可谓一语中的。他指出,美国不应幻想通过贸易壁垒恢复制造业荣光,更需要反思自身创新力和教育体系的短板。这一观点引发美国智库激烈讨论。布鲁金斯学会的2025年报告明确指出,美国高新技术研发投入占GDP比例已被中国反超,未来十年将成为两国竞争的核心变量。
克林顿
特朗普的对华策略始终以“强硬”为标签。2025年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特朗普再次重申对中国的“经济遏制”路线,强调对中国商品实施更高关税,并威胁中企在美资本市场的准入。表面上,这一策略在部分产业工人群体中仍有市场。但据路透社最新调查,超过七成美国科技企业高管对中美技术脱钩表示担忧,担心影响供应链稳定与企业创新。
特朗普团队内部也出现分歧。其核心经济顾问库德洛在9月初接受CNBC采访时罕见松口,承认关税措施短期内有助于政治动员,但长期看美国经济需更开放的国际环境。与此同时,美国制造业协会发布报告称,2025年美国制造业用工成本较2019年上涨超25%,高于全球主要竞争对手。产业链回流口号下,实际新增岗位有限,难以支撑大规模制造业复兴。
在全球资本流动加速的时代,特朗普的贸易壁垒策略面临巨大挑战。IMF最新分析显示,2025年全球贸易总量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而美国出口份额已降至历史低点。即使在农产品、能源出口领域,美国也遭遇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的激烈竞争。
中国并未因美方强硬而按照美方节奏调整。2025年7月,普利策奖得主安德鲁·布朗在播客节目中指出,中国经济的“韧性”被西方误判多年。尽管外部环境趋紧,中国坚持以技术升级和内需拉动为主线,持续推进新一轮产业升级。中国政府2025年发布的《新型工业化规划》提出,到2030年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绿色能源产业规模要达到全球第一。
中国对美依赖度持续下降。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同比增长12%,对美出口占比首次降至15%以下。中国企业在东南亚、非洲、拉美设厂步伐加快,全球供应链布局更加多元。值得关注的是,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显著提速。SWIFT统计,2025年全球贸易结算中人民币占比首度突破8%,越来越多新兴经济体采用人民币支付。
中国的对外政策始终强调互利共赢。外交部发言人在9月例行记者会上重申,中国不会刻意挑战任何国家的主导地位,而是努力把蛋糕做大。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2025年在全球5G、AI、芯片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标志中国科技自主能力进入新阶段。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调升至A+,反映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前景的认可。
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历史节点。美国社会内部关于对华政策的争论日益激烈。拜登政府试图通过“去风险”政策,推动高端制造业回流,但实际效果有限。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2025年美国制造业新增就业仅为疫情后同期的一半。两党在国会围绕对华科技限制、出口管制的博弈,成为影响全球创新生态的重要变量。
克林顿的忠告,引发了全美主流媒体的持续热议。美国《外交事务》杂志9月特刊专题分析认为,如果美国持续以“冷战思维”应对中国,将错失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机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近期国会听证会上强调,美国经济必须强化教育、创新和基础设施投入,避免陷入“自我设限”的陷阱。
美国社会分裂加剧,部分工人阶层支持贸易保护,科技、金融、农产品等行业则更倾向于全球化。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CFR)2025年9月发布的报告指出,中美竞争实质上是全球治理模式之争。中国强调多边合作与技术创新,美国则在国家安全与价值观层面持续施压。两国关系短期难言逆转,但长期走向取决于谁能更好适应全球变化。
全球经济和地缘格局在2025年已经发生深刻转型。克林顿的忠告不仅是对美国政坛的警醒,更是对全球各国的启示——在多极化和技术变革浪潮下,单一的贸易壁垒和地缘遏制难以带来持续优势。美国能否抓住自我革新的窗口,提升自身竞争力,成为新的关键变量。
特朗普是否会放弃“先对付中国”的策略?从当前白宫与国会的博弈看,短期内难有根本松动。美国社会的分裂与调整正处于拉锯之中。中国则在稳步推进全球化与自主创新战略,逐步构筑全新国际竞争力。未来的主导权,不再由单一政策决定,而是由两国适应力与战略布局的高下见分晓。
2025年秋天,克林顿的这句“忠告”依然余音绕梁。中美博弈进入新周期,世界目光正聚焦于两个大国的下一步选择。
参考资料:“克林顿:知道中国取代美国那一天会来,希望到时候…”
2025-09-06 11:17·观察者网
更新时间:2025-09-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