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编辑 万史浮华
2025年10月,吉隆坡一场两天的谈判,改写了中美贸易战走向。
美国财政部长一句“对中100%关税取消”宣告这场持续了两年的博弈迎来转折,美国主动服软了。

更引人关注的是,5千亿外资正加速涌入中国,多国投资大幅增长。
可有一点让人很疑惑:此前强硬宣称“不惜脱钩”的美国,为何突然妥协?

这场关键磋商始于10月25日,中美双方围绕三大议题展开激烈博弈,既有延续数月的关税争端。
也包含美国农业州高度关注的农产品采购问题,更涉及关乎全球高科技产业命脉的稀土管制议题。
转折发生在10月26日的闭门会谈中,经过长达5小时的拉锯式磋商,双方终于达成共识。
美方宣布全面取消100%对华关税,同时搁置剩余10%关税的加征计划,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对等关税争议,中方则同意适量增加大豆采购规模,并将稀土管制新规的实施时间推迟90天。

消息公布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主力合约当日上涨3%,反映出市场对中美经贸关系回暖的积极预期。
这一结果并非偶然,而是美国在多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首先经济层面的沉重代价成为压垮美方强硬立场的首要因素。
高盛集团10月12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若100%关税持续实施,到2025年底美国消费者承担的关税成本比例将飙升至55%,推升核心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至3%。

农业领域的冲击更为直接,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自中方实施反制措施以来,美国大豆对华出口已锐减40%,中西部农场主的抗议活动接连不断。

其次稀土领域的“卡脖子”风险更令美方焦虑,中国掌控全球90%的稀土提炼产能。

而美国依赖中国供应的稀土材料制造军工设备和高科技产品,一旦供应受限,其相关产业将面临超5000亿美元损失,甚至可能陷入停产。
尽管美国推动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等企业扩产,但业内普遍认为,建立替代供应链至少需要10-20年,且成本极高。

而国内政治周期的压力同样不容忽视。
2026年中期选举已进入倒计时,共和党亟需扭转经济颓势以巩固选票,最新民调显示,特朗普支持率已跌至41%,叠加潜在的弹劾风险,使其不得不将“经济维稳”作为优先议题。
贸易战引发的通胀高企和产业受损,正成为反对党攻击的焦点,若不及时调整政策,共和党恐将失去国会控制权。

最后是国际社会的孤立则让美国“极限施压”策略彻底失效。
欧盟、日本等传统盟友明确反对极端关税措施,认为此举将损害自身经济利益。
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2024财年上半年盈利仍下滑逾三分之二,凸显出脱离中国市场的经营困境,这种孤立态势使美国意识到,单边制裁已难以为继。


中国之所以能赢就是因为有强大的底气。
在贸易战持续期间,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稳定增长,2025年1-9月实际使用外资达5737.5亿元,展现出强大的市场韧性。
并且完整的产业体系让中国在应对外部冲击时游刃有余,多元的出口渠道则降低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更关键的是,中方始终保持清醒认知,明确美国的妥协是“战术性撤退”而非理念转变,美方一边谈判一边推动与哈萨克斯坦、巴西等国的稀土合作项目,试图构建替代供应链。
这种清醒使中国始终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作为长期战略,不满足于短期谈判成果,5000亿元外资的涌入,本质上是全球对中国发展理念的“信任投票”。

中方坚持的“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理念,与美国的“零和博弈”思维形成鲜明对比。
从斯德哥尔摩会谈延续关税休战,到吉隆坡谈判实现关税破冰,中方始终以建设性态度推动对话,既维护自身核心利益,也兼顾对方合理关切。
这种成熟的谈判策略和开放的发展姿态,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回望这场贸易战的转折,中方的胜利不仅体现在关税取消、外资流入等具体成果上,更在于合作理念的胜出。
它印证了在全球化时代,单边主义行不通,互利共赢才是人心所向。

但更需清醒的是,经贸摩擦的根源尚未完全消除,技术竞争的长期存在仍将是常态。
唯有持续夯实经济基本面、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才能真正掌握发展主动权,让合作共赢的理念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落地生根。

信息来源:
【1】《围绕多项重要经贸问题,双方进行“建设性的”探讨,中美吉隆坡磋商达成基本共识》
【2】《中美谈完,特朗普胸有成竹:大概率达成协议,中方吸收5千亿外资》
更新时间:2025-10-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