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IT之家5月16日消息爆料,TikTok今日宣布一项新举措,将从晚上10时起向青少年推送引导冥想内容,帮助其放松身心、减少夜间使用。该功能默认应用于所有未满18岁用户,新增的冥想内容包含平静屏幕、柔和音乐及呼吸练习。若青少年在10时后打开APP,信息流会先显示引导式冥想练习,若选择忽略继续使用,还会收到更难跳过的全屏睡眠提醒。值得注意的是,早期“放松提示”仅针对16岁以下用户播放轻音乐,如今不仅内容升级,还向启用“睡眠时段”设置的成年人开放。不过测试阶段数据显示,98%的16岁以下用户在首次体验冥想功能后选择继续使用,这一数据颇值得玩味。
当我们聚焦这一现象,首先想问的是,为何看似贴心的冥想提醒,在青少年群体中遭遇高比例“无视”?这或许要从社交媒体的底层逻辑说起。短视频平台凭借精准算法,能快速捕捉用户兴趣点,不断推送吸引人的内容,形成“信息茧房”和“行为成瘾”。对于青少年而言,夜间本就是放松娱乐的黄金时段,当他们带着消遣心态打开APP,突如其来的冥想引导与他们的使用预期产生冲突,自然容易被本能地忽视。毕竟,在多巴胺刺激与放松引导的对抗中,前者往往更具即时吸引力。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平台防沉迷措施的发力点是否真正击中要害。目前多数平台的防沉迷手段集中在时间提醒、强制下线等层面,但青少年的熬夜使用行为,背后可能涉及复杂的心理需求,如压力宣泄、社交互动、身份认同等。单纯用冥想内容替代娱乐内容,是否能真正解决他们夜间依赖平台的心理动因?或许需要更深入的用户调研,了解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夜间使用场景和需求,才能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方案。
从行业层面看,TikTok此次升级防沉迷功能,也折射出社交媒体平台在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间的平衡难题。一方面,平台需要通过用户时长和活跃度维持商业价值;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对青少年网络使用问题的关注度提升,平台不得不采取更多合规措施。此次将冥想功能开放给成年人,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平台试图将“健康使用”概念拓展到更广泛用户群体,塑造正面品牌形象的意图。但问题在于,当平台的核心商业模式仍依赖用户停留时间时,防沉迷措施是否会陷入“左手限制、右手吸引”的悖论?
值得关注的是,类似的防沉迷探索并非TikTok独有。近年来,国内外多个互联网平台都在尝试通过技术手段引导健康使用,如设置屏幕使用时间、推出“青少年模式”、夜间时段限制等。但从实际效果看,这些措施大多停留在“被动提醒”层面,缺乏与用户的深度互动和需求契合。或许未来可以借鉴教育领域的“游戏化设计”理念,将健康使用引导融入更具吸引力的交互形式中,比如开发冥想挑战、睡眠打卡等趣味性功能,让青少年在参与中主动接受引导,而非将防沉迷措施视为一种“强制干预”。
当我们展望这类功能的未来走向,有一个核心问题亟待探讨:当平台自律撞上人性弱点,防沉迷的终局究竟该靠技术还是自觉?技术手段可以设置边界,但真正改变行为模式,可能需要更系统的社会协同,包括家庭教育、学校引导、心理健康支持等。毕竟,青少年的网络使用问题,从来不是单一平台能独立解决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生态的共同努力,为年轻人营造更健康的数字环境。
(内容来源:IT之家;数据来源:TikTok测试阶段统计数据)
更新时间:2025-05-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