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三养一藏。

图|物道 ©


物道君语:


于寒岁深处,养一身心光。


冬来了。


真正的冬,远不是日历上的几个字,


而是赤脚踩地时从脚底窜上的凉意,


是嘴巴哈出的白气在空气中短暂的停留,


是渴望被窝比渴望远方更真切的季节本能。


正是这彻骨的寒,教会我们先民在冬天里如何向内修行,积蓄生命的暖意。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中言: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万物敛藏的时节,古代智者养生,都懂得“顺四时而适寒暑”。


在凛凛冬日,这“顺四时”的智慧,便是养阳、养气、养心与藏神的生活艺术。

图|pexels-chris-f ©


“冬季不养阳,一年都白忙。”


这句朴素谚语里,藏着先民对自然律动的深刻理解。


根据古籍,养阳可通过:睡眠、梳头、泡脚“三管齐下”。


【睡眠】


清代中医李渔在《笠翁文集》中直言:“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


对他而言,睡能还精养气,健脾强筋。


冬三月,“早卧晚起,以待日光”,也是《黄帝内经》的古老训诫。


被窝方寸间,自成一天地。


现代人总抱怨时间不够,却忘了顺应天时才是最智慧的节约。


早早结束劳作,陷进温暖的被窝,是冬日里最踏实的小确幸。

图|喵呜不停 ©


【梳头】


苏东坡一生坎坷,晚年被贬岭南,身心俱疲。


一位医者劝他:“梳头百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


他照做,半年后竟神清气爽,写下“千梳冷快肌骨醒,风露气入霜蓬根”。


意思是坚持梳头后,身体清爽、气血通畅。


中医认为“头”是“诸阳之会”,密布经络。


明代《摄生要录》中也有记载:“发多梳,去风明目,不死之道也。”


用木齿划过发丝,不仅能疏通经络,也像一场清醒的自我对话,既理顺了头发,也理顺了新一天的思绪。

图|pexels-yaroslav-shuraev ©


【泡脚】


冬日寒气从脚底入侵,一盆热水,便是最好的屏障。


早在宋代,陆游是出了名的注重养生,是名“泡脚爱好者”。


更在诗里惬意地写:“洗脚上床真一快”,意思是先泡脚再上床睡觉,是真的舒适。


老话说“暖头暖足胜吃药”,脚暖了,心就定了。


又想起小时候,每次鼻塞时,母亲就会给我煮姜椒水,放置到合适的温度。


脚泡其中,热气从脚底往上涌,直至额角微汗。擦干双脚,套上棉袜,钻进被窝。


这种朴素的关怀,比任何补药都更暖人心。

图|pexels-amit-chowdhury ©



古人云:“人之生,气之聚也。”


中医认为,养气既要内服固摄,也需外动激发。


【内服--食补】


《黄帝内经》指引:“北方黑色,入通于肾。”于是有了“五黑粥”——


黑米、黑豆、黑芝麻、乌枣、核桃仁在砂锅里慢熬,晨起来一碗,是写给脾胃的温柔情书。


说到冬日滋补美食,无论南北,“羊肉煲”都是餐桌上的重头戏。


一位北京的作家曾写下:“窗外雪花飘飘,而屋中,炉火正红,羊肉正肥。”


广东人做羊肉则更为讲究,精选山羊的腩位,禾秆草撩皮,与冬菇、冬笋等同煲,炖到骨酥肉烂,满锅赭红。


冬日里的羊肉,是大地赐予的元气。

图|图虫创意 ©


【外动--散步】


中医说“动则生阳”。


但冬日运动,需注意宜缓不宜急。


择一阳光正好的午后,慢慢走。


不必太快,看看秃枝勾勒的天际线,瞧瞧麻雀在枯草间跳跃。


行走间,不知不觉,肩颈活络了,郁结的气也顺了。

图|pexels-vedat ©



古人云:“体壮曰健,心怡曰康。”


健康二字,本就身心各半。


古中医《灵枢经》也有警示:“心惕思虑则伤神。”


【少思虑】


峨眉山有位老和尚,活到140岁,其秘诀就是“一生淡泊养心机”。


这话对处于焦虑的现代人尤显珍贵。


《管子·度地》中写“当冬三月,天地闭藏”。


冬季是万物生机内敛、收藏的时候。


但其实闭藏的不仅是身体,更是那颗总想往外奔的心。


不妨藉“闭藏”之际,学着将人事看淡,该过去的让它过去。


人生不过一场体验,何必为未至的明天,牺牲此刻的安宁?

图|pexels-andrea-rodriguez-m ©


【搓手心】


“十指连心”,手指连接着身体许多重要的经络,如肺经、心经、心包经等。


闲时搓搓手心,刺激心包经,使气血充足,心力更强;


搓搓手背,疏通三焦经,通调水道代谢好;


按压虎口,激活大肠经,脸色自然变红润。


这些简单的动作,都是古人留给我们最便捷的养生法宝。


正在读此文的你,不妨现在就试试——


双手合十,细细揉搓,感受那份自给自足的暖意。

图|pexels-koolshooters ©


【静坐】


古代“脾胃学说”创始人李杲说:


“夜半收心,静坐片时,此生发周身元气之大要也。”


这可谓与现代的“正念冥想”不谋而合。


静坐,就是双腿盘坐,闭眼,沉肩坠肘,专注于自身呼吸。


明代《养生四要》中也点明了关键:“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


若是哪天心不静,试试从静坐开始,重归清净。

图|pexels-koolshooters ©



冬藏,藏的不仅是身体的能量,更是对生命的理解。


论冬日里的生命哲学,在古人的诗词中可略见一斑。


南唐灭亡入宋后的一个小雪日,南唐旧臣、诗人徐铉在《和萧郎中小雪日作》中写:


“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


意思是:


在寂寥的小雪节气里清闲度过,不经意间,发现鬓角已悄然添上了斑驳轻霜。


面对这流逝的岁月,仔细算来,实在有太多无奈,还是不要用诗句去祈求那掌管头发颜色的苍华神让自己青春永驻了。


徐铉深知流年似水、岁月无情,既然无力挽回岁月,便决定不再空自嗟叹。


这既是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也是一种与时光流逝的和解。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投身永贞革新,然而,改革遭遇保守势力抵制、迅速夭折,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历经了十年的流放生涯。


在政治失意之际,他将个人价值追求与理想抱负寄托于诗歌《江雪》中: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他在寒江独钓,守着的何尝是鱼,分明是乱世中不灭的理想。


在人生最灰暗时,写下辉煌的诗篇,恰如他在严冬里看见的不是终结,而是一种为了下一次勃发的深深蛰伏。


由此观之,冬藏之要义,并非怯懦的躲避,而是生命在严寒中的一种特殊姿态:

向内走,安顿身心;向下扎根,静候春声。

图|物道 ©


养生,是寒流肆虐时,不自暴自弃,认真吃饭、安心睡觉、温暖待人。


养生,是明知寒冷,却依然要活成一座小暖炉,散发着光和热。


养生,不是冬季的限定,而是贯穿终生的温柔自觉。


这个冬天,我们不妨如植物般——该落叶时从容飘落,该深根时安静蛰伏。


因为,所有冬天的藏,都是为了在春天更肆意地绽放。


愿你在这个冬天,养一身阳气,蓄一腔和气,得一颗静心。


前路虽寒,但你我皆可成为彼此的灯火,且歌且行。

图|物道 ©


冬季是最需要养生的季节,

你是否有养生方法想和大家分享?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文章中也包含了多种实用的养生方式,欢迎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愿我们都能健康顺遂!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8

标签:养生   冬季   黄帝内经   小雪   羊肉   中医   被窝   冬日   经络   身心   脚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