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东巴基斯坦位于印度东侧,西与印度的西孟加拉邦相接,北连西孟加拉和梅加拉亚,东与特里普拉和米佐拉姆接壤,南濒孟加拉湾。东巴境内有三条大河,内陆交通主要由轮船和小船组成,河流间多低洼的水田、丘陵、湖泊和沼泽。公路、铁路多连接各城镇,路上桥梁众多。雨季来临时,部队运作困难,不利于速战速决。
而对印度而言,出兵东巴基斯坦最重要的便是速战速决。
战争开始前,印度军方详细地分析了本国与对手之间的实力。西巴基斯坦约有10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2个独立装甲旅、2个炮兵旅、2个独立步兵旅和2个装甲团。10个步兵师中,包括2个正在组建的师,这是为代替调去东巴基斯坦的第9、第16师而组建的。相比而言,印度拥有12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3个炮兵旅、2个独立步兵旅、2个装甲旅和1个独立伞兵旅。印度的步兵略占优势,而装甲部队略居劣势。
印军认为,他们可以集中7个步兵师去与巴基斯坦作战,其中1个师原就是准备用于对付东巴的,2个师从“剿匪”部队中抽调,3个师从面对中国的西里古里走廊的后备队中抽调,1个师从北部面对中国西藏的边境中抽调。但是,印军担心从西藏边境调走1个师会冒风险,因而该师不准备进行纵深作战,随时准备回师。
印空军共有45个战斗机和运输机中队,而巴基斯坦空军仅有13个中队,双方力量相差很大。在装备方面,印空军的飞机主要是苏联制造的苏-7和米格-21,陈旧的“吸血鬼”、“暴风”、“神秘”等战斗机已淘汰。巴基斯坦幻影式飞机在性能上与印空军飞机互有优劣。
在海军方面,印军拥有航空母舰及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等,实力比巴基斯坦强。巴基斯坦可以用桂树神及侏儒级潜水艇从水下抗击印军的舰艇。但是,印海军拥有的海王直升机可以担任侦察任务,潜艇进攻也不易得手。
在东巴基斯坦,巴军原有1个师4个旅,调来3个师后,实力会大增。装甲部队有1个霞飞坦克团、1个独立霞飞坦克营及一个霞飞、PT-76坦克混编特别中队。这些PT-76坦克是1965年印巴战争中从印军中缴获的。除此之外,东巴尚有一些准军事部队。
驻东巴的巴空军飞机大约有20-25架F-86及少量用于通讯的直升机。
印军认为,东巴的这些部队可能部署在以下地区:西北地区可能部署1个师,内含1个装甲团和2个野战团;西南地区可能部署由4个旅组成的步兵师;东部地区可能有1一2个师防守:北部地区估计仅有1个旅。
印军分析,巴基斯坦的兵力是不够使用的,支援了东巴,西巴则显空虚。印度在制定进攻东巴的计划时,已小心地考虑到了中国的因素,不敢从守卫印中边境的部队中抽掉太多兵力。
对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而言,取得军事胜利是不容易的,最好的办法是稳住东巴的政治局面,不给印度以出兵的借口。在5月份,印军尚未作好战争准备前,巴基斯坦本可以先发制人从西巴发动攻击。雨季来临后,印、巴双方都无法进行作战,印军逐步作好了战争的准备,但仍找不到干涉东巴的借口。
印度军方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巴基斯坦的军事能力,探讨了巴基斯坦总统可能采取的反应。到最后,制定具体计划的任务是由辛格中将完成的。辛格当时任陆军司令部的作战部长,他制定了计划的蓝本。辛格原是装甲军团的军官,1962年时担任考尔中将的参谋,官衔是准将。马内克肖接任第4军的指挥权后,辛格仍留在那里。辛格是一位智囊人物,深通国家战略和具体的战略战术,视野开阔,因而颇受马内克肖的赏识。辛格敢于直言,在马内克肖面前绝不讳言自己的观点,也深受马内克肖的信任。
按照计划,进攻东巴的战争要限定在三周内解决,作战计划的目标及军事行动均应以此为依据。印军计划派第9师负责加尔各答和西里古里走廊的安全。原来用于对付中国的印军第4、第20和第23山地师也调来参加攻击东巴的战争,在米佐拉姆、那加兰剿匪的第8师和第57师(均为山地师)也可抽身参战。在西藏边境的第6山地师除留一个旅留守外,也调到东巴。此外,陆军司令部预备队第50独立伞兵旅也参战。印军认为,巴军的1个T-55坦克团、PT-76坦克团和另一个装备AMX-13坦克和白鼬侦察装甲车的团可以用于与印军作战。
印军第8、第57山地师均缺少火炮,为增强火力,印军从东部军区以外调来了2个中型火炮团。
经计算,印、巴之间的军事实力对比是7:4。印军决定用以下战略来对付巴军:
(1)战争一爆发即封锁东巴两大港口以防巴军增援。利用东巴军队担心被孤立和切断与西巴联系的心理,打击其士气并阻止第三国从海上撤走巴军。
(2)夺取重要的交通枢纽,切断东巴内部的联系,破坏其主要桥梁和机场。这样可以将东巴军队分隔起来加以孤立,利于夺取重要目标。同时也可瓦解小股巴军的战斗力。
(3)一旦歼灭了各股巴军,有条件的部队即向达卡进攻,攻占达卡,战争目的就达到了。
根据上述战略意图,印军还具体审查了东巴的地区性目标,包括西北的交通枢纽博格拉、西南地区的库尔纳、东部地区的梅格纳桥。另外,印军还研究了进攻吉大港的方案,后因海军提出要封锁该港,陆军才罢手。达卡是东巴的地理、政治中心,是印军的主攻目标。为此,印军也制定了具体进攻方案。
目标确定后,印军决定由驻西里古里的第33军指挥第22山地师执行攻击博格拉的任务。从南部调来的第6山地旅和那加兰来的第71山地旅也来协攻。第22山地师的防务由西藏边境调来的第6山地师接管。在西南地区,第9师和第4山地师负责该区的作战,组建新的第2军军部统领这2个师的作战。在东部地区,3个师分别攻击锡尔赫特、阿舒甘杰及昌德普尔-达乌德坎迪。驻提斯浦尔的第4军军部大部分移到阿尔塔拉地区指挥作战,下辖第57、第23、第8山地师。
北部地区离达卡较远,但路程较直,巴军防线较弱。印军决定在北部先投入2个旅,还准备1个空降伞兵营在那里进攻。
这些部队归第101战区后勤地带司令部指挥。若中国不介入,则驻兰吉亚附近的2个旅也最后用于作战。
由于印军缺乏在大河上架桥的设备,辛格怀疑21天结束战争不太可能。为此,印军决定,出兵东巴不是占领土地,而是以夺取达卡这个中心目标为主。
1971年7月,印军进攻东巴的计划已经制定。这项任务交给了印度东部军区司令杰格吉特·辛格·奥罗拉中将来完成。他的任务是摧毁东巴的部队,占领大部分土地。同时防止中国牵扯进来。马内克肖亲自向奥罗拉介绍政治背景、作战目标、事态可能的发展和计划的细节。最后,马内克肖把书面作战命令交给了奥罗拉。
10月的第一周,印军第2军军部建立,由雷纳中将任军长,下辖第4、第9师。第2军的任务是防止巴基斯坦军队沿杰索尔地区向西孟加拉进攻。
印第20师从西里古里走廊调到了巴卢加特突出部,这样可以拦腰切断东巴西北部。第6山地师秘密接管了第20山地师负责的巴卢加特地区的作战任务。这些部队属于第33军撒潘中将指挥。从那加兰调来的第93山地旅和另一个步兵营集结在加罗丘陵的图拉和卡西亚-贾因提亚山区的道基,受第101战区后勤地带指挥官古巴克斯·辛格少将指挥,总部设在西隆。第4军军长萨加特·辛格中将把军部大部分移到特里普拉邦的阿加尔塔拉附近以便指挥作战。第23、第57山地师归属第4军军长指挥。
到10月中旬,印军的情报部门了解到,中国并没有在边境地区增加力量的迹象。他们估计到中国不会牵涉进来,但仍作了防范。
早在7月份,陆军的作战计划就交给了空军和海军,希望他们能制定支援计划。在1965年,印度空军被认为表现不佳,原因是采取了袭击纵深地带目标的打法,不懂得短期战争的含义。
结果,对地面作战支援极少,巴空军可以自由地袭扰印军的地面部队。在这次进攻东巴的计划中,印度空军的任务是配合地面部队作战,进行近距拦截和攻击前来干扰地面部队作战的巴空军飞机。印空军要利用空战来夺取局部空中优势,协同防空部队、炮兵作战。
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中,海军被闲置在外,但这次接受了封锁吉大港、查尔纳港、库尔纳港及孟加拉湾的任务,准备大显身手。
负责指挥印军地面部队并协调空、海军作战的奥罗拉是马内克肖一手提拔起来的军官。
奥罗拉于1962年曾指出印军在克节朗河的兵力不足与中国军队抗衡,显示出他敏锐的观察力。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时,奥罗拉在乔杜里的陆军司令部里担任军训处长,他在任内与各方关系都很融洽,尤其是与马内克肖过从甚密。马内克肖担任参谋长后,任命他为东部军区司令,并视东部军区为他个人指挥职权的延伸。
8月份,奥罗拉向各部队发出了作战指令,说明了各部队和物资的调配,规定了要达到的作战目标、作战时间、范围及相互间的必要协调。
接着,在9月份各部队制定了更详细的作战计划。10月份又用模拟演习的办法审查了旅一级的作战计划。
根据审查发现的问题和情报部门的最新情报,印军对计划还进行了修改。
与以往所采取的决不丢城失地的阵地战术相比,印军在出兵东巴的计划中放弃了传统的战术,采用了灵活的迂回包抄战术。他们认为,攻克某些堡垒会造成部队的大量伤亡,并且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于是,陆军应放弃逐步推进的战术指导思想,用迂回战术达到短期结束战争的目的。10月份,印军举行了演习,他们明确地知道,要想实现战斗的高速度,印度陆军就必须学会绕过筑垒地域,离开公路,沿一般的乡村小道向前进攻。东部军区司令部把这种战术称之为“急流直下”的作战思想加以推广。
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印进攻东巴的各部队确定了总战略:
在马克蒂·巴海尼行动的掩护下,在印巴边境全线进行连续有力的小规模战斗,把巴基斯坦军队吸引出来。同时,尽可能地制造印度只想夺取小块地方安插一个孟加拉政府的假象。这样,可以引诱尼亚齐从内地抽调力量加强边境防御,逐步消耗其兵力,达到夺占整个东巴的目的。
至此,印度做好了出兵东巴基斯坦的所有军事准备。
然而,出兵的准确时机尚未到来。
同时,作为东巴的实权人物,尼亚齐也做了许多保卫东巴的准备工作。在他之前,东巴的部队已接到命令不惜一切代价保卫东巴的领土完整。部队组织了多道防御阵地,以城镇和江河为依托进行战斗。尼亚齐上任后,对防御计划又进行了修改,但他没有预料到印军会发起大规模进攻,只认为印度仅会占领一些与东巴毗连的土地以便建立一个孟加拉政府。于是,尼亚齐的方案是一个前沿防御方案,即集中兵力占领边境据点,原来准备用于纵深防御特别是防御达卡的部队被抽调一空。
从军事上讲,尼亚齐犯了致命性的错误。
从10月初到11月底,被印度称为“马克蒂·巴海尼”的运动愈发疯狂,在印巴边界地段,他们不时发动袭击,使尼亚齐怒火冲天,巴军不时地出击消灭这些叛乱分子,有时也越过边境行动。实质上,这些叛乱分子是得到印度炮火支援的,一旦他们遇到困难,印度边防部队和正规军就会来解围。
在加尔各答东北杰索尔地区的巴伊拉,印军步兵第9师还越过边界追击巴基斯坦部队,双方出动了飞机和坦克,在东巴境内5英里处的加里布尔村发生了激战。11月23日,印军攻占了该村,还占领了丘加查镇。
在政治上,印度对印、巴双方的这种冲突总说成是巴基斯坦的入侵。从1971年3月起,印度在890次冲突中提出了共66次抗议。
11月22日,印度宣布炸毁了共13辆巴基斯坦坦克,自己损失了6辆。同时,印空军击落了3架巴基斯坦F一86飞机。23日,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并致函联合国秘书长吴丹,谴责印度违反了联合国宪章。
早已作好战争准备的印度当然不惧怕这些,甘地夫人表示:
“尽管巴基斯坦宣布了紧急状态,我们不采取类似的步骤,除非巴基斯坦进一步的侵略行径迫使我们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不得不这样做。”
印度表现得如此“镇定自若”,与它所作好的充分战争准备不无关系。
12月11日,印军攻占了巴境内的希利。
接着,印军在东巴北部、东北部战区发动了攻坚战,巴军勇气百倍地进行顽强的抵抗,使印军遭到了重大伤亡并费去了很多时间。随即,印军意识到要速战速决,击败东巴的守军,只能采用机动战术而不能进行阵地战。
在这一阶段,印度采取的挑衅性地攻占一些敏感地区的政策不仅摸索出了新的战术,而且迫使尼亚齐作出强烈反应,不断从纵深地带调来部队作战。
巴伊拉之战的第二天,叶海亚·汗总统再次向联合国发出呼吁,谴责印度武装部队对巴基斯坦许多地方进行肆无忌惮的大规模进攻。而印度发言人却狡辩:“他把孟加拉游击队说成是印度军队。”
12月3日,甘地夫人巡视加尔各答难民营时仍否认印度企图肢解巴基斯坦的做法。实际上,她已胸有成竹,对美国及其他国际压力,她宣称:
“今天,如果所有的外援都中断了,印度也能独立生存下去。我们不依赖任何人,我们有力量克服所有困难。”
12月3日下午5时,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只好宣布迎战印军的入侵。
这一天,巴基斯坦空军飞机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攻击,扫射了印军的一个空军雷达站。当印度陆军总司令接到前来汇报的军官的报告时,他说:“别吓成那个样子,亲爱的,你看我像发愁的样子吗!”
这位总司令的反应恰好说明印军早就等待大举进攻的机会了,印度很善于伪装,一直不想暴露其肢解巴基斯坦的目的。
当巴基斯坦被迫宣布反击,即不得不对印度的不宣而战进行反击时,甘地夫人从加尔各答飞回新德里。她高兴地向全国宣布:“孟加拉的战争已经变成对印度的战争。”“巴基斯坦肆无忌惮的侵略将被击退。”
印度终于露出其真面目了,巴基斯坦的反击为印度大举出兵提供了借口。
印军大举进攻东巴基斯坦之前,驻东巴的巴基斯坦军队内部也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在18个步兵营中,有6个营是由孟加拉人组成的。在其余12个营中,孟加拉人占军官人数的30%左右。装甲部队、炮兵部队的孟加拉人也约占30%左右。
因此,在蒂卡·汗时期,他常常面对下辖部队发生兵变的可能性,部队实力大为削弱。第9、第16步兵师空运到东巴后,这种局面才得到改变。
1971年4月,一支称为东巴基斯坦民兵武装部队开始组建。这支部队是准军事部队,共有6000名官兵,是从忠于巴基斯坦的分子中招募来的,大部分是比哈里人。
12月3日全面战争爆发前,从西巴前来增援东巴的部队已基本到位。一个野战团和两个“阿扎德克什米尔”营是11月份到达的。至全面战争爆发时,东巴基斯坦的主要兵力共有30多个步兵营、1个装甲团、6个炮兵团和3-4个迫击炮连。
前已述及,尼亚齐的战术是将正规部队派往边境据守哨所,这样造成了兵力分散。随着战争的升级,尼亚齐不得不调来准军事部队和新集结的圣战者及拉扎卡营。但这些部队抵挡不住由印度人支持的马克蒂·巴海尼部队。
全面战争爆发时,巴军旅以下的部队是混编的,有些连队经常是由正规军的一个排和民兵部队一个排、圣战者一个排组成。这样的部队战斗力自然是较弱的。为改变这一局面,尼亚齐又临时组建2个师部和3-4个旅部。可是,新组建的司令部缺少通讯工具和训练有素的参谋人员,战斗力也不强。
从3月25日至全面战争爆发,东巴部队的几个师的一些旅的隶属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有1/6的旅不再属于原来的师指挥,造成了相互不了解。尼亚齐杂乱无章的安排大大地损伤了部队的战斗力。
在3个正规师中,原驻东巴的第14步兵师下辖4个旅,新调来的第9、第16步兵师各有3个旅群。此外,东巴还有1个装甲团和2个独立装甲营,装备霞飞式轻型坦克和6、7辆PT一76两栖轻型坦克。PT-76坦克是从印度手中缴获的,是1965年战争的战利品。第9、第16师调到东巴时,重型武器仍留在原地,故东巴军队十分缺乏炮兵。尼亚齐只好将全部炮兵编成6个野炮团,4个分别装备25磅炮和4.2英寸迫击炮的独立迫击炮连。此外,还有4个装备小口径高炮的轻防空连。
东巴的空军部队仅有1个佩刀式中队和一些直升机,而印度则在东部边境拥有绝对优势的空军力量。
从西巴调来的部队从来未经过大雨连绵的生活,他们在泥泞的道路上不停地行军,在被雨水淹没的战壕里过夜,没有适合的雨具。6个月后,许多官兵出现了烂脚,染上了赤痢和其他疾病。天气的恶劣以及地形的不熟,加上不停的调动,部队战斗力和士气也有所下降。同时,东巴军队的后勤支援也十分无力,新调来的部队受空运限制,没有带足物资,又缺少运输工具,伤病员无法运送去治疗。
在追击马克蒂·巴海尼部队的过程中,他们有时远离了交通线,部队供应尤差。称记载,一位旅长在36小时内只能吃到一个烤饼,可见其食品缺乏。
除此以外,印度还拼命宣传,在东巴军队中制造恐惧,鼓吹一旦开战,他们将与西巴分离,不可避免地与家人分开,成为俘虏或囚徒。全面战争爆发前,东巴的部队受到了上述困难的严重困扰,部队战斗力有所下降。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