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闭麦”后放大招:降价整改菜品还涨薪,排队潮又起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哈喽,大家好,小锐这篇文要聊聊西贝,还记得西贝9月那场预制菜争议,当时不少朋友都说“西贝要凉了”,可谁能想到,短短1个月后,西贝南京新店开业竟排起长队。

从日损百万的危机到客流回归,西贝这波“闭麦”后的操作堪称神速,它到底放弃了什么、又抓住了什么?这场颠覆性整改的背后,藏着怎样的经营逻辑?

西贝的“绝境求生”

后疫情时代的餐饮行业,早已陷入一场“效率内卷”的死循环。为了追求出餐速度,大多数品牌一头扎进中央厨房+预制菜的赛道,分钟级出餐成了核心卖点,却悄悄牺牲了食材本味。

消费者吃多了“加热即食”的预制菜,对“现做”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可市面上要么是“快但不鲜”的快餐,要么是“鲜但价高”的高端餐厅,想找一家“好吃不贵还现做”的店难上加难。

西贝恰好踩在了这场矛盾的风口上,9月的预制菜争议让它遭遇信任危机,日营业额直接损失100万,400家门店一个月就亏了3000万。

这个数字对于任何餐饮企业来说都是致命的,毕竟餐饮行业的净利润本就不高,3000万的亏损足以拖垮一批中小品牌。更关键的是,消费者的吐槽直指核心,“花高价吃预制菜,不值”“西贝的价格配不上现在的品质”。

此时的西贝面临两个选择,要么继续坚守“品质+效率”的老路子,靠品牌溢价硬扛,要么彻底推翻原有模式,迎合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显然西贝选了后者,9月15日,西贝公开承诺整改,10月1日就实现全国门店降价、现做,这种速度在餐饮行业极为罕见。

毕竟,对于拥有300多家门店、1.8万员工的大型连锁品牌来说,任何一项调整都涉及庞大的组织协同,更别说同时推进“现做、降价、涨薪”三件大事,其难度不亚于一次“二次创业”。

重构餐饮“不可能三角”

餐饮行业一直流传着“不可能三角”理论,品质、价格、效率三者无法兼顾,过去的西贝,坚定地站在了“品质+效率”的阵营,用中央厨房预制、标准化流程保障25分钟上齐所有菜,价格自然居高不下。

但这场危机让西贝明白,现在的消费者早已不买“效率至上”的账,大家愿意为现做的新鲜口感买单,却不想为多余的效率成本付费。

于是,西贝果断放弃了“效率”这一极,将核心转向“品质+价格”,最直观的变化,就是餐桌上那个象征“25分钟上齐”的沙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后厨里忙碌的身影。

价格调整同样精准击中消费者痛点,西贝对近40道菜进行了调价,既没有为了引流过度降价导致亏损,也没有象征性降价让消费者失望。

调整后的菜品价格亲民了不少,羊排、莜面等招牌菜价格回落,人均消费从120元降至100元左右,对于家庭聚餐、朋友小聚来说,这个价格既能吃到高品质的现做菜肴,又不会造成太大的钱包压力,性价比瞬间凸显。

西贝在降价的同时,还给1.8万员工人均涨薪500元,在餐饮行业人工成本高企的当下,这一操作看似“反常识”,实则暗藏深意。

员工收入提升后,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服务更周到、更主动,消费者的用餐体验也随之升级。毕竟餐饮消费不仅吃味道,也吃服务,热情周到的服务能让用餐过程更愉悦,这也是提升复购率的关键。

1个月如何改300多家店

很多人觉得“改模式”只是一句话的事,但对于西贝这样的大型连锁品牌来说,每一项调整都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精力,300多家门店同时推进现做、降价、涨薪,背后是极致的执行力在支撑。

先看最复杂的“现做转型”,就拿羊肉串来说,以前是中央厨房串好冷冻,门店一人就能完成化冻、烤制,现在要在门店切肉、串肉、烤肉,至少需要2个人,人工成本直接翻倍。

鸡汤的改造更麻烦,以前是浓缩包冷链运输,加热即卖,现在要在门店现熬,不仅需要新增煲汤设备,还得重新规划后厨动线。

很多西贝门店的后厨本就狭小,要塞进煲汤设备,就得调整切配区、烹饪区的布局,甚至重新设计传菜路线。

这些细节调整,在单家门店都需要数周时间,西贝却能在300多家门店同步落地,可见其组织协同能力之强。

价格调整也暗藏学问,近40道菜的调价幅度,需要精准测算,既要让消费者感受到诚意,又要保证企业不亏损,西贝的团队逐一对每道菜的食材成本、人工成本、运营成本进行核算,制定出合理的降价区间。

之后还要更新全国近400家门店的菜单、调整收银系统,确保一家都不出现价格误差,这种精细化操作,容不得半点马虎。

员工涨薪的落地同样不易,1.8万员工人均涨500元,每月就要多支出900万元,这笔钱从哪里来?如何分配才能保证公平公正?

西贝给出的答案是“从运营成本优化中挤”,通过砍掉中央厨房、冷链运输等中间环节的费用,弥补涨薪带来的成本增加。

同时,涨薪与绩效挂钩,鼓励员工提升服务质量,形成“涨薪→服务升级→客流增长→营收提升”的良性循环。

之所以能在1个月内完成这一系列操作,核心还是“危机倒逼”,日损100万的压力,让西贝没有时间犹豫和拖延,必须快速给出让消费者满意的答案。

这种“快”不仅能让消费者看到整改诚意,还能抢占市场先机,让竞争对手来不及反应。在餐饮行业,能做到这种执行力的品牌寥寥无几,西贝和紫光园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行业逻辑被改写

西贝的这波操作,最终形成了“企业-消费者-员工”的双赢闭环,从消费者角度来说,能以更实惠的价格吃到现做的高品质菜肴,用餐体验大幅提升,从员工角度来说,收入增加、士气高涨,工作积极性更高。

从企业角度来说,虽然单道菜利润下降,但客流大幅增长,总营业额反而上升,数据不会说谎,截至11月,西贝的整体客流相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曾经的“价格敏感”变成了“性价比认可”,排队潮的回归就是最好的证明。

很多人好奇“降价又涨薪,西贝的钱从哪来?”其实西贝的账算得很明白,第一笔账是“客流账”,人均消费从120元降至100元,看似每单少赚20元,但客流从每天1000人增至1500人,总营业额从12万涨到15万,反而多赚3万。

第二笔账是“成本账”,放弃预制菜后,虽然人工成本增加,但省掉了中央厨房设备、冷链运输、食材储存等中间环节的费用,综合成本并没有大幅上升。

第三笔账是“复购账”,员工服务好、菜品品质高,消费者复购率提升,形成稳定的客流,这比花钱做营销更有效。

西贝的逆袭,不仅拯救了自己,更给整个餐饮行业上了生动的一课,过去行业里总在比拼谁出餐更快、谁标准化做得更好、谁营销更花哨,但西贝用实际行动证明,餐饮的本质终究是“味道和性价比”。

消费者想要的不是“几分钟上齐菜”,而是新鲜的食材、地道的口感和合理的价格,企业追求的也不该是“效率内卷”,而是回归消费需求本身。

如今,餐饮行业的“不可能三角”正在被重新定义,以前是“品质+效率=贵”,现在是“品质+价格=慢一点也无妨”,消费者的需求变了,行业的游戏规则自然也要跟着变。

西贝的成功,不在于它降价了多少、涨薪了多少,而在于它及时听懂了消费者的声音,并用极致的执行力完成了转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6

标签:美食   消费者   价格   客流   效率   员工   品质   餐饮行业   成本   品牌   中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