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作出决定,将对中国船只收费,中方先发制人,弃用美国港口

前言

美国以为拿出350万美元的收费大棒,就能让中国航运业乖乖低头,重振本土造船业的昔日辉煌

哪知道中国企业根本不按套路出牌,直接来了个釜底抽薪,大批船舶绕道而行,让美国港口空等泊位

这招"先发制人"究竟有多狠?美国的算盘为何彻底落空

编辑:倏禹

350万美元背后的致命盲区

十月十四日,特朗普的收费政策正式落地。

按照这套收费标准,一艘中国制造的大型集装箱船进入美国港口,光是停靠费就能轻松突破百万美元大关。

如果这艘船恰好还是中国公司运营,向中国船厂订过船,那费用直接飙升到350万美元的天花板,创下全球港口收费的历史纪录。

特朗普政府的算盘打得很响亮,想通过成本施压逼迫国际航运公司转向美国船厂下单。问题是,这个算盘从一开始就算错了账。

美国造船业的衰落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一路下滑,现在全球新增订单里美国份额不到1%

而中国造船业2024年的完工量、接单量、手持订单分别占全球的55.7%、74.1%、63.1%,这种压倒性优势不是靠收费就能撼动的。更要命的是,造船厂不是开超市,说搬就搬。

船厂需要码头、龙门吊、熟练工人、完整的供应链,这些都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产业生态,不是一纸行政命令就能重建的。

世界航运理事会早就警告过,预计98%的船只在停靠美国港口时都会被收费,因为全球船队中与中国有关的船只实在太多了。这等于是要对全球航运业开刀,而不仅仅是针对中国。

美国煤炭、农业等多个行业代表在听证会上就急了眼,强调短期内根本不可能更换这些船只,停靠费将打断几乎所有商品的运输。

中国船王一夜消失,美国港口傻眼了

中国企业的反应比特朗普想象的要快得多,也狠得多。政策还没正式落地,中远海运等航运巨头就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战略转移。

数据显示,75%的中国制造船舶已经从美国航线上撤出,转投亚洲内部、欧洲和其他国际航线。这种调整的速度和规模让人瞠目结舌。

2025年上半年,中远海运在中国大陆航线上的业务同比增长9.5%,亚洲内部航线增长5.2%,其他国际航线更是猛增11.9%这些增长的业务量,正好抵消了美国航线的损失。

更有意思的是,不光中国企业在调整,连海洋联盟的法国达飞轮船和台湾长荣海运也跟着换船。大家开始用非中国船舶服务美国港口,降低运营成本。

韩国现代商船、日本海洋网络快运这些原本和中美贸易战没多大关系的公司,也开始调整部署,把中国制造的船舶从美国航线上撤走。

这招釜底抽薪的效果立竿见影,美国港口的中国船舶停靠量暴跌32%洛杉矶港、长滩港这些原本繁忙的港口,开始出现空泊位等船的尴尬局面。

加州港务局预测,如果这个趋势持续下去,美国西海岸港口的货运流失可能达到320万吨港口工人、仓储、运输这整条产业链都开始感受到寒意。

欧洲港口笑了,美国港口哭了

中国企业的战略转移,引发了一场全球航运资源的大重新分配欧盟港口2025年上半年来自中国船舶的货运量增长了28%,东南亚主要港口更是猛增35%

这些数字背后,是全球贸易路径的悄然改变。中欧班列的预订量同比暴涨40%,火车从西安、重庆出发,直奔欧洲,绕开了太平洋这个"是非之地"。

墨西哥对美出口激增25%,加拿大港口吞吐量上升12%,原本属于美国港口的生意,正被邻居们瓜分。

更远的地方,巴西桑托斯港、南非开普敦港也开始忙碌起来,接收那些原本要去美国的货物。这种变化可能是永久性的,因为供应链一旦重新配置,就不会轻易改回来。

企业家们都明白一个道理:政策风险一旦被标记,市场就会用脚投票。谁也不愿意把鸡蛋放在一个随时可能变卦的篮子里。从历史经验看,这种模式似曾相识。

2018年的关税战,美国想通过提高中国商品成本来压缩中国产业链,结果中国推动了内循环,增强了自主制造能力。

芯片限制时期,中国加大了对半导体产业的投入,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供应链这次轮到航运和造船业,中方依然是通过调整结构来化解风险。

美国的每一步施压动作,最终都促使中国形成更强的替代方案这种"压力催生进步"的循环,正在成为中美博弈的基本逻辑。

这场收费战,彻底改写了游戏规则

站在更长远的角度看,这场围绕350万美元的博弈,其实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特朗普政府想通过收费重塑全球航运秩序的想法,低估了市场力量的顽强。

国际航运咨询公司德鲁里海事研究机构的首席分析师警告,这项政策将导致太平洋航运成本上升15-20%但更深层的影响是,全球供应链重构的速度正在加快。

美国商会的最新报告估算,该政策将导致美国进口成本增加120亿美元,出口竞争力下降8%

预计还会推高通胀率0.3-0.5个百分点,最终买单的还是美国消费者。

这种"损人不利己"的结果,恰恰印证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判断。

从全球视角看,这场博弈正在推动航运业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单一国家主导全球航运的时代正在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多个区域中心并存的新格局。

亚洲有新加坡、上海、香港,欧洲有鹿特丹、汉堡,美洲有巴拿马、桑托斯。

这种多中心格局的好处是风险分散,坏处是对美国来说,话语权在被稀释。

中国航运业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的适应性和韧性,让人印象深刻。

从某种意义上说,特朗普的收费政策反而加速了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布局

原本过于依赖美国市场的中国企业,开始更加均衡地配置全球资源。

这种"去风险"的过程,虽然短期会增加成本,但长期看来是件好事。

毕竟,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从来都不是明智的选择。

结语

这场博弈让我们看到,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比政策这根大棒更有力量,经济规律最终会战胜政治意愿。

全球航运的多中心时代已经到来,任何试图独占鳌头的想法都将面对现实的无情打击。

面对这样的变局,你觉得各方接下来会怎么出牌?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6

标签:财经   先发制人   船只   美国   中方   中国   港口   全球   航运   造船业   中国企业   政策   欧洲   航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