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他是罗京的儿子,14岁时扛起小家,母亲再嫁时只提了一个要求

一眨眼,16年过去了!那个陪伴我们多年的《新闻联播》主持人罗京,已经离我们而去16年了。

当时的一个噩耗,让他的小家一夜间倒塌,妻子几度崩溃,只有14岁的儿子用自己瘦弱的撑起了一片天。

只是这样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罗京的妻子还是选择了再嫁,好在聪明的儿子提了一个要求,以至于这个家最终也没能散掉!

2009年6月5日,罗京因淋巴瘤永远离开了我们。消息传来,天旋地转。

在那个悲伤的日子里,只有14岁还在上中学的的罗疏桐,还紧紧攥着为爸爸买的水果,站在医院走廊里,看着穿梭的医护人员,眼神空洞。

他不敢相信,那个之前还答应他“等爸爸好了就一起去看球赛”的男人,再也不会回来了。

此时此刻眼前的母亲刘继红,抱着病床失声痛哭,几乎昏厥。

而年迈的奶奶,在得知爱子离世的噩耗后,一病不起,每天只是呆坐在沙发上,手里摩挲着罗京的照片,嘴里反复念叨着儿子的名字。

这个家,瞬间变得摇摇欲坠。本该在父母羽翼下无忧无虑成长的罗疏桐,突然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他看着眼前破碎的一切,心里清楚地明白:自己必须长大,而且要快。

只是他的爸爸罗京,好端端的,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为什么会这么狠心离他们而去?

看看罗京老师的一生,是真正的“较真”出来的。

他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师。小时候的他,不爱吵闹,却独爱那台老式收音机。

他听新闻,听评书,对着广播里传来的声音,一遍又一遍地模仿播音员的语气。

高中时,学校的广播室成了他的“秘密基地”,每天清晨,他会提前半小时到校,调试设备,整理稿件,用他那副清澈的嗓子,播报校园里的大小事。

1979年,他瞒着父母,悄悄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面试时,考官让他朗读新闻稿,他不仅字正腔圆,节奏精准,更难得的是,在情感拿捏上,他展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成熟。

这份天赋和努力,让他顺利入学。

可入学后,罗京发现自己成了“白纸”。班里同学大多有专业基础,有的从小学习朗诵,有的已经在地方电台实习,而他全凭着对广播的热爱自学成才。

巨大的压力面前,他没有退缩,反而将那股子“较真”劲儿发挥到极致。

别人练一小时发声,他就练三小时。为了纠正一个发音,他对着镜子,一遍遍地琢磨口型,直到下巴酸痛。晚上同学们都睡了,他还在宿舍里拿着字典,逐字核对字音。

直到198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入中央电视台。他没有一开始就登上《新闻联播》,而是先从幕后配音做起。

那段时间,他每天要配几十条新闻,从地方到国际,无论长短难易,他都认真对待。

有同事劝他“差不多就行”,但他却会为了一个地名发音、一组数据核对,反复斟酌,直到完美。

1996年,35岁的罗京终于坐上了《新闻联播》首次直播的宝座。第一次直播,他提前两小时到演播室,把稿件翻来覆去看了十几遍,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直播中,面对一条条紧急新闻,他没有丝毫慌乱,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超强的应变能力,流畅播报,从此站稳了脚跟。

此后的这些年里,他成了《新闻联播》的“定海神针”。无论是重大时政,还是突发事件,他总能从容应对。

汶川地震后,他连续多天加班,每天只睡三小时,声音沙哑了就含着润喉片继续。

同事们说:“罗京对工作简直是苛刻,他常说,‘《新闻联播》代表着国家形象,多一分疏忽都可能出大错。”

而这份极致的专业和责任感,不光是铸就了罗京老师的荧屏传奇,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儿子。

因为在罗疏桐的记忆里,父亲虽然忙碌,但总会抽出时间陪伴他。那些泛黄的老照片里,一家三口笑得格外灿烂。

这份无声的滋养,在罗疏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责任与担当的种子。

所以,当厄运降临,当父亲被确诊淋巴瘤,当母亲强忍悲痛瞒着病情,当父亲在病房里强撑着精神和他聊学校的事,叮嘱他“好好学习,照顾好妈妈”的时候。

罗疏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看着父亲日益消瘦的脸庞和苍白的头发,又疼又怕,却不敢在父亲面前掉一滴眼泪。只有走出病房,他才能躲在角落里偷偷抹泪。

后来父亲的葬礼上,他穿着黑色衣服,戴着白花,紧紧握着母亲的手,眼神里写满了与年龄不符的沉重。

父亲走后,罗疏桐发现,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母亲每日以泪洗面,不吃不喝,整个人瘦了一大圈,甚至连出门的勇气都没有。奶奶更是年迈体衰,一病不起,整日拿着罗京的照片发呆,嘴里不停地念叨。

他意识到,自己再也不是那个可以撒娇的孩子了。他必须长大,必须学着照顾家人。

从此,这个14岁的少年,默默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甚至就连在学校里,罗疏桐也变得格外懂事。

那时的他想考上好大学,将来让母亲和奶奶过上好日子。他的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老师和同学都夸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在儿子无声的陪伴和默默的支撑下,刘继红慢慢从悲伤中走了出来。

她看着儿子越来越成熟,心里既欣慰又心疼。她知道,自己不能一直沉浸在过去,她要为儿子着想,给儿子一个完整的家。

2016年,在朋友的介绍下,刘继红认识了一位富商。对方知道了刘继红的经历后,十分心疼她的遭遇,也很欣赏她的坚强。

刘继红心里很感激,也渐渐对对方产生了好感。但她一直犹豫,害怕罗疏桐不接受。

不过罗疏桐看着母亲泛红的眼眶,心里什么都明白了。他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认真地、一字一句说,他有一个要求,不管以后体面搬到哪里住,都必须带着奶奶,要一起照顾奶奶,不能让奶奶一个人。

听到儿子的话,刘继红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她没想到,20多岁的儿子,心里最牵挂的还是年迈的奶奶。

罗疏桐其实一直记得,父亲在世时,总是叮嘱他“要孝顺奶奶”,父亲还经常带着他去看望奶奶,给奶奶买爱吃的点心。

他知道,奶奶年纪大了,又失去了父亲,心里肯定很孤单,他不能让奶奶再受委屈。

刘继红把罗疏桐的要求告诉了对方,对方听后,非但没有反对,反而感动。

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罗疏桐已经长大成人,他应该和大多数人一样从学校毕了业,到了该成家立业的年纪。

所以,即便罗京老师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他所代表的责任与担当,并没有随风消逝。

这份精神,都化作了儿子罗疏桐身上那份超越年龄的成熟与坚韧,化作了他对家庭无私的奉献,化作了他对奶奶那份不离不弃的孝顺。

你们说,有这样的一位好父亲,怎么会教不出一个优秀的儿子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6

标签:娱乐   儿子   母亲   奶奶   父亲   新闻联播   年迈   老师   淋巴瘤   较真   爸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