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述盛:三亚冬野馈健歌

三亚冬野馈健歌

文/黎述盛 图/网络

冬临海角宜方物,

候鸟兼程赴鹿城。

岭树分云截冽雾,

汀芦蘸水抵寒风。

谙时亩稻随白鹭,

惯域溪蜓点老萍。

古鹿迎宾天馈健,

椰松御岁地生荣。

(中华新韵)

2025年11月17日作于三亚

散文诗译文

冬天来了,三亚原野上万物都在演绎着动人的故事,仿佛连风都带着暖意,不停地唱着馈赠生机与安康的歌。

冬日的脚步轻踏三亚天涯海角,这片承载着“天涯尽头”浪漫与厚重的地标之地,没有北方的冰封雪裹,反倒透着一股温润的生机。阳光像一层轻薄的金纱,温柔地覆盖在每一寸土地上,椰林的枝叶在微风中轻晃,投下斑驳的光影;海水依旧澄澈湛蓝,拍打着岸边的礁石,溅起细碎的浪花,与岸边的草木相映成趣。这方水土的万物,都恰得天时滋养,自在而蓬勃地生长——那些如候鸟般的内地长者,带着对严寒的告别,千里迢迢、日夜兼程,奔赴这座名为“鹿城”的三亚。他们的脸上带着期盼,步履间藏着对暖冬的向往,只为在这里躲避北国的凛冽,寻一份阳光里的安适,享一段岁月里的安康。

山间的林木早已褪去了秋的浅染,愈发显得苍劲挺拔,枝叶舒展着,似有灵性般轻轻分开天上的流云,又稳稳截住那带着北方凛冽气息的雾霭,不让一丝寒意侵扰这片温润的土地。树影婆娑间,是它们对家园的守护,也是对每一个到来者的庇护。而沙洲边的芦苇,虽没有林木的高大,却也透着坚韧的生机,细长的叶片低垂着,轻轻蘸取着澄澈的溪水,仿佛借水的温润凝聚力量,稳稳抵御着偶尔掠过的寒风。风过处,芦苇轻轻摇曳,却始终保持着挺立的姿态,不见丝毫萧瑟,反倒尽显柔韧与顽强。

时序流转到初冬,三亚的田野里没有荒芜的沉寂,反倒满是耕种的鲜活。“谙时”的农人深谙本地的气候与农时,顺应时节在水田里插秧育新禾,一垄垄嫩绿的稻苗从清澈的水中探出头来,带着破土而出的蓬勃,透着鲜活的生命力。成群的白鹭时而舒展翅膀,在田埂上空悠闲地盘旋;时而轻落水田,在禾苗间踱步觅食,细长的腿轻点水面,泛起一圈圈浅浅的涟漪。白鹭的雪白与稻苗的嫩绿相映成趣,农人的身影在田间穿梭,构成一幅“新禾育生机,白鹭伴农忙”的和谐画卷,打破了人们对北方冬日田野萧瑟的刻板印象。而在熟悉的水域旁,溪水潺潺流淌,水面上漂浮着几片老萍,蜻蜓早已习惯了这片地域的暖冬环境,无需像北方的同类那般南飞避寒。它们扇动着透明的翅膀,在老萍之上轻盈点落,又迅速飞起,每一次振翅、每一次停留,都透着对这片水域的眷恋,灵动得仿佛在跳一支冬日的圆舞曲。

鹿回头山顶的古鹿(巨鹿石雕)静静伫立,迎着温暖的阳光,宛如一位热情的主人,正微笑着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它承载着三亚“鹿城”的古老传说,也见证着无数长者在此寻得的安宁与安康,仿佛在默默诉说:这片土地,总能给人们带来慰藉与福气。上天也格外眷顾三亚,用暖冬的阳光、澄澈的山水、蓬勃的生机,馈赠给每一个生活在这里、奔赴这里的人们安康强健的体魄。岸边的椰子树亭亭玉立,挂满了饱满的果实,青松则愈发苍翠挺拔,它们一同抵御着岁月的风霜,引领着祥瑞之气,沐浴在暖日之中。脚下的大地,因这份生机与守护,焕发出蓬勃的活力,一片欣欣向荣,仿佛连泥土里都藏着无尽的希望。

全诗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以《三亚冬野馈健歌》为题,“馈健”二字是全诗的灵魂——既指三亚暖冬景致对万物生灵的滋养与馈赠,更暗含上天以这片土地的灵秀,赠予避冬长者安康强健的深意;“歌”字则赋予全诗明快悠扬的基调,既契合三亚冬野生机盎然的景致,又饱含诗人对这片土地的赞美与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全诗紧扣三亚冬日“暖而不寒、生机蓬勃、祥和安康”的核心特质,从地域地标到避冬人群,从自然草木到田园生灵,再到人文祝福,层层铺展、步步递进,格律工整、炼字精妙,既深度绑定天涯海角、鹿回头等三亚核心地域标识,又融入对本土农时、候鸟长者的细腻关怀,实现了自然之美、地域之魂与人文之暖的完美交融,堪称一首兼具文学性、地域辨识度与情感温度的佳作。

一、开篇点题:冬临天涯,候鸟赴鹿城——地域与人群的温情联动

首联“冬临海角宜方物,候鸟兼程赴鹿城”以开阔的视角开篇,既锚定三亚的地域特质,又串联起核心人群意象,迅速奠定全诗温暖祥和的基调:

- “冬临海角宜方物”:“海角”并非泛泛而谈的“南海之角”,而是直指三亚天涯海角这一核心地标,让“冬临”的时节感与具体的地域景观深度绑定——读者眼前即刻浮现出冬日天涯海角椰林葱郁、海水湛蓝的画面,地域辨识度瞬间拉满。“宜”字精准呼应此前“适”的含义,既点明三亚暖冬无严寒的气候优势,让万物皆能在此自在生长;又暗喻天涯海角所承载的“包容接纳”的文化内涵,为后文“天馈健”的核心主旨埋下伏笔,暗示这片土地本就具备滋养生灵、馈赠安康的特质。

- “候鸟兼程赴鹿城”:将内地避冬老人比作“候鸟”,喻体贴切而温暖,既凸显了长者们追暖避寒的迁徙特质,又饱含对他们的关怀之情;“兼程”二字极具动态感,生动描绘出长者们为寻暖冬、求安康,不远千里奔赴三亚的急切与期盼。“鹿城”直接点明三亚的别称,与后文“古鹿迎宾”形成紧密呼应,让“天涯海角”的自然地标与“鹿城”的人文别称形成地域符号闭环,开篇即勾勒出“冬暖天涯引客来,物阜人安康”的鲜活画面。

两句一写“地之灵”(天涯海角宜万物),一写“人之向”(候鸟长者赴鹿城),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无缝衔接,景与情相互映衬。韵脚“城”属《中华新韵》十一庚,为全诗定韵,平仄交替严格合规(首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次句“仄仄平平仄仄平”),起笔沉稳而明快,为全诗铺垫出温暖、包容的情感底色。

二、中联动静相济:草木御冬,生灵伴景生——自然与田园的生机画卷

颔联与颈联聚焦三亚冬野的具体物象,以严谨的对仗勾勒出立体、鲜活的画面,动静交织间尽显生机,且始终围绕天涯海角周边的山野、水域、田园景致展开,是全诗的写景核心:

1. 颔联“岭树分云截冽雾,汀芦蘸水抵寒风”:

上句聚焦天涯海角周边的岭间林木(如南山、鹿回头山的植被),“分云”“截冽雾”以拟人的手法,赋予树木灵动与力量——仿佛这些守护着地标的林木,主动舒展枝叶,将流云轻轻分开,又稳稳阻断从北方袭来的凛冽雾霭,不让寒意侵扰这片温润之地。“分”“截”二字精准传神,既写出树木的苍劲挺拔,又凸显三亚冬日“无凛冬”的独特特质,暗含草木对这片土地的守护之意。下句转向附近的汀边芦苇(如海边沙洲、河汊旁的芦苇),“蘸水”二字极富画面感,描绘出芦苇低垂叶片、轻触溪水的轻柔姿态,仿佛在借水的温润凝聚力量;“抵寒风”则将芦苇的柔韧与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它并非激烈对抗寒风,而是以柔克刚,稳稳抵御,与上句“树御雾”形成“一刚一柔、一高一下”的巧妙对仗。两句通过“岭树”与“汀芦”的联动,描绘出三亚冬日草木“以守护筑生机”的景象,既展现了自然生灵的韧性,又暗喻这片土地能为万物隔绝严寒、提供庇护,与“馈健”的核心意境深度契合。对仗上,“岭树”对“汀芦”(山地植物对水畔植物,类别工整)、“分云”对“蘸水”(动作对举,一高一低,极具画面张力)、“截冽雾”对“抵寒风”(功能对仗,均为抵御寒意,语义呼应),词性、结构严丝合缝,尽显七言律诗的格律之美。

2. 颈联“谙时亩稻随白鹭,惯域溪蜓点老萍”:

上句紧扣三亚初冬的农业实景,“谙时”二字极具地域生活气息——既指农人深谙本地“冬暖宜耕”的气候与农时,顺应时节育新禾;也暗合万物对三亚冬日的适应,比此前的“悉时”更添一份“熟能生巧”的生活质感。“亩稻”并非收割后的稻田,而是刚栽种的嫩绿新禾,透着蓬勃生机;“随白鹭”则描绘出白鹭与新禾相伴的和谐场景,白鹭的灵动为田园增添了野趣,农人的耕作让画面有了生活温度,三者相融,尽显三亚冬田的独特风貌。下句聚焦水域生灵,“惯域”意为蜻蜓早已习惯这片地域的暖冬环境,无需南飞避寒,比“惯域”更强调“地域归属感”,呼应三亚冬日宜居的特质;“点老萍”以细腻的笔触捕捉蜻蜓轻盈点水的动态,灵动传神,仿佛能看见蜻蜓扇动翅膀的模样,为冬日景致增添了鲜活气息。两句从“田园新禾”到“水域蜻蜓”,从“农人之耕”到“生灵之乐”,描绘出三亚冬野万物自在生长、和谐共生的景象,既贴合本地的农业生产与气候特点,又让“暖冬宜物”的意境变得具体可感。对仗上,“谙时”对“惯域”(时序认知对地域适应,语义互补)、“亩稻”对“溪蜓”(田园作物对水域昆虫,场景联动)、“随白鹭”对“点老萍”(动作对举,一静一动,画面和谐),对仗精巧,层次丰富,读来如身临其境。

三、尾联收束:古鹿迎宾,天地馈健生荣——人文与祝福的意境升华

尾联“古鹿迎宾天馈健,椰松御岁地生荣”以三亚核心人文地标收束,与首联“天涯海角”形成自然地标与人文地标的呼应,既升华了“馈健”的核心主旨,又传递出对这片土地的美好祝愿:

- “古鹿迎宾天馈健”:紧扣三亚“鹿城”的别称与鹿回头山巨鹿石雕这一核心人文地标,将古鹿拟人化为“迎宾”的主人,既与首联“候鸟兼程赴鹿城”中的“客”(避冬长者)形成“主客互动”,让全诗的叙事更具连贯性;又通过古鹿的“迎宾”姿态,传递出三亚的热情与包容。“天馈健”是全诗的情感高潮——将长者们在三亚获得的安康强健,直接归因于“上天的馈赠”,既呼应了题目中的“馈健”,又赋予这份安康神圣而温暖的寓意,让自然景致与人文祝福深度融合,情感真挚而厚重。

- “椰松御岁地生荣”:“椰”与“松”是三亚极具代表性的植物(天涯海角、鹿回头等地随处可见),椰子树彰显热带海滨特色,青松象征坚韧与长寿,二者并列,既贴合地域景观,又暗含“安康长寿”的祝福。“御岁”二字替代此前的“领瑞”,更具力量感——既指椰松抵御岁月的风霜,守护这片土地的生机;也喻指这片土地能抵御寒冬的侵扰,始终保持蓬勃。“地生荣”则将视角从植物拓展至整片大地,描绘出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既呼应前文新禾、草木的生机,又传递出对三亚这片土地的赞美,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两句一“天”一“地”,一“馈健”一“生荣”,既呼应了首联“冬临海角宜方物”的“地之宜”,又将“暖冬滋养生灵”的意境升华至“天地祥和、安康祥瑞”的高度,收束工整,余味悠长。韵脚“荣”与前文“城、风、萍”同属《中华新韵》十一庚,一韵到底,格律严谨,让全诗的韵律感贯穿始终。

四、格律与炼字亮点:匠心独运,形神兼备

1. 格律严谨合规,韵律和谐自然:全诗严格遵循七言律诗的格律要求,押《中华新韵》十一庚韵,一韵到底,无换韵、出韵瑕疵;每句平仄规范(如颔联“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尾联“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无失替、失粘问题;颔联、颈联对仗精准,词性、结构、语义均严丝合缝,既保证了诗歌的形式美,又让读来朗朗上口,韵律与情感基调相得益彰。

2. 炼字精准传神,凸显地域特质:全诗的炼字处处紧扣三亚的地域与情感核心:“海角”锚定天涯海角地标,“鹿城”点明城市别称,“谙时”贴合本地农时,“惯域”呼应地域气候,“御岁”强化草木守护之意,每一字都精准传递出三亚的独特性;而“分”“截”“蘸”“抵”“随”“点”等动词,赋予自然物象灵动的情态,让景致鲜活可感;“馈”“御”二字则升华情感,既体现“馈赠安康”的主旨,又凸显“守护生机”的内核,匠心独运。

3. 地域与情感交融,意境深厚动人:全诗以“天涯海角—鹿城—椰松—古鹿”构建起完整的三亚地域标识体系,让每一处景致都带着鲜明的三亚烙印;同时,以“候鸟长者”为情感纽带,将对长者的关怀、对农人的体恤、对自然的赞美融为一体,既展现了三亚冬野的自然之美,又传递出“天地馈健、人间祥和”的温暖情感,实现了“景、地、情、韵”的高度统一,让诗歌既有地域的“形”,又有情感的“神”。

#原创诗词#​



感谢浏览,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一起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9

标签:美文   安康   地域   生机   天涯海角   长者   候鸟   白鹭   暖冬   地标   冬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