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浙江真爱美家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3041.SZ,企业简称:“真爱美家”)披露控制权拟发生变更的提示性公告。
公告称,控股股东真爱集团有限公司(企业简称:“真爱集团”)及实际控制人郑期中,与广州探迹远擎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企业简称:“探迹远擎”)于11月11日签署《股份转让协议》、《表决权放弃协议》等文件,拟通过“协议转让+部分要约收购+表决权放弃”的组合方案,实现控制权平稳过渡。
交易完成后,探迹远擎将合计持有真爱美家44.99%的股份及对应表决权,成为新任控股股东;黎展将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本次协议转让价款约11.98亿元,要约收购价为27.74元/股。
01# AI企业为何瞄准家纺行业?
作为转让方的真爱集团成立于2003年4月,注册资本5.41亿元,是一家以自然人投资控股为主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真爱集团的经营范围广泛,涵盖建筑陶瓷制品销售、服装制造、针纺织品销售、实业投资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多元化的业务布局,而真爱美家作为其核心上市平台,专注于家用纺织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行业内拥有稳定的市场份额和成熟的运营体系。公司的主要产品为毛毯、地毯及床上用品(套件、被芯、枕芯等),同时对外销售少量毛巾、家居服等纺织品及包装物。交易前,真爱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通过多年持股,已构建起对真爱美家的绝对控制体系,为公司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从标的企业财务状况来看,2025年前三季度,真爱美家实现营业收入约7.24亿元,同比增长16.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30亿元,同比增长310.28%。截至2025年9月30日,公司资产总计约21.15亿元,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约14.63亿元,负债合计约6.51亿元。
受让方探迹远擎成立于2025年10月24日,是独角兽企业广州探迹科技有限公司(企业简称:“探迹科技”)的重要载体,其背后的产业资源颇具实力。探迹科技服务企业客户涵盖阿里巴巴、戴尔、亚马逊等多行业头部企业,并已获得阿里巴巴、红杉中国、启明创投、凯辉基金、GGV纪源资本等顶级机构的多轮投资。
根据公告披露的股权关系结构,探迹远擎的执行事务合伙人为广州衔云科技有限公司和广东旷湖科技有限公司,有限合伙人包括广州探迹启擎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远擎求索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而黎展通过多层股权控制最终成为探迹远擎的实际控制人。

02# “AI+产业”双轮驱动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交易有望形成“AI+产业赋能”协同。
具体来看,在制造端,探迹科技旗下企业级大模型“太擎”及数据云底座“旷湖”可为真爱美家提供覆盖B2B、B2C场景的AI Agent方案。
目前,真爱美家已将“5G+AI算力断纱质检”项目导入产线,以AI视觉检测替代人工巡检,降低次品率。该成熟案例预计可在纺织全链路复制,进一步扩大降本增效优势。
在销售端,探迹科技可利用AI与大数据帮助制造企业挖掘潜在客户、提升销售效率。
因此,本次交易的双方均具备显著的业务特色和资源优势,其合作既体现了传统制造业企业寻求转型赋能的需求,也展现了科技型产业资本布局实体产业的战略意图。
03# 18亿“协议+要约”收购
在协议转让环节,真爱集团拟向探迹远擎出让其持有的真爱美家4,318.56万股无限售流通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9.99%,转让价款约11.98亿元。该比例贴近30%的全面要约触发线,既简化了监管程序,又为探迹远擎取得控股地位奠定基础。

转让完成后,探迹远擎将立即向除自身外的全体股东发出部分要约,拟再收购2,16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5%,以进一步巩固控制权。
真爱集团已承诺以所持1,873.44万股(占总股本13.01%)有效申报预受要约。若其他股东响应比例符合预期,探迹远擎最终合计持股比例将升至44.99%,要约收购成功率亦将显著提高。
经估算,真爱美家44.99%股权的收购价约为17.97亿元。
此外,自协议转让股份完成过户之日起,真爱集团将无条件且不可撤销地放弃其届时所持有的全部预受要约股份对应的表决权、提名权、提案权等股东权利(收益权和股份处分权等财产权除外),该弃权安排持续至要约收购股份完成过户或本次收购协议解除之日止。
04# AI赋能:真爱美家的数字化发展之路
对于真爱美家的未来成长,探迹远擎已明确表示支持现有业务稳定发展,并承诺截至本公告日,未来12个月内无改变主营业务或进行重大调整的计划。同时,探迹远擎承诺自股份过户之日起18个月内不转让其所持股份(同一实控人控制的主体之间转让除外)。上述锁定期安排体现了收购方长期持有、深耕产业的战略决心,有利于保障目标企业股权结构稳定并促进其长期发展。
公告指出,交易完成后将为上市公司引入具备管理能力、行业资源与资金实力的产业方,有助于推动公司长期、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增强盈利能力和抗风险水平,为全体股东创造良好回报。市场分析亦认为,探迹远擎背后的科技资源有望为真爱美家注入数字化转型动力,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环节提升效率;其产业资源亦可能带来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机会,进一步拓展公司发展空间。
END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