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金融工具组合:结构性货币政策与政策性金融协同赋能高质量发展

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与国内经济转型关键期,我国经济治理体系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2025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新工具将助力我国经济从总量调控向结构优化、从行政主导向市场协同的范式跃迁,将进一步引导资金流向科技创新领域,为关键技术突破提供有力支持;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强化经济内循环发展动力;进一步助力外贸稳定发展,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这是以金融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消费升级、外贸稳定三大核心领域突破的战略抉择。

一、政策协同的时代命题:从总量调控到结构赋能

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三重挑战的叠加冲击:全球产业链重构与科技竞争白热化,倒逼产业升级提速;内需结构失衡与消费潜力待释放,呼唤消费市场扩容提质;外贸环境复杂化与汇率波动加剧,亟需稳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传统总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如降准、降息)的边际效应递减,而结构性矛盾(如科技企业融资难、农村消费市场有待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汇率避险能力偏弱)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成为关键突破口。随着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在实现精准调控、引导资金流向特定领域方面面临一定挑战。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为央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其创设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能够更直接、更有效地支持国家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2022年设立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以“稳投资”为核心,而2025年新型工具更强调“结构优化”与“功能拓展”,即从单一支持重大项目建设,转向覆盖科技创新、消费升级、外贸稳定等多元领域;从行政化资金分配,转向市场化风险分担与资源整合。这一转变不仅是对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深化,更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

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靶向施策的“金融导航仪”

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正成为激活科技创新、消费升级、外贸稳定三大核心领域发展潜能的关键力量,通过精准滴灌、生态构建、权益保障及协同联动,为我国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一)聚焦科技创新,培育增长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面临资金难题。人民银行设立“科技突破专项再贷款”,定向支持金融机构为芯片、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企业提供低息高额贷款。以半导体芯片研发企业为例,取得重大突破后可借此购置研发设备、引进高端人才,加速技术突破。同时,创新“科技股权投资再贴现”工具,为持有科技企业股权的私募股权基金、风投机构提供再贴现优惠,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科技创新领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为完善科技金融服务链条,推出“科技金融生态建设专项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激励金融机构搭建平台、整合信息、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创设“科技金融风险补偿再贷款”,对支持科技企业产生信贷损失的金融机构给予补偿,降低金融机构风险顾虑,提高其支持科技企业的积极性。

(二)锚定消费升级,释放内需增长潜力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发行“消费升级专项央行票据”,金融机构募集资金投向绿色、智能、健康、文化等新兴消费领域,如为新能源汽车购置、智能家居设备购买等提供金融支持,降低消费信贷成本,激发消费者购买意愿。推出“消费场景金融支持再贷款”,鼓励金融机构为打造消费新场景、新业态的企业提供资金,丰富消费场景,提升消费便利性与体验感。保障消费权益方面,设立“消费金融服务质量提升再贷款”,激励金融机构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消费者信任度。创新“消费维权金融保障再贷款”,为因商家问题遭受损失且商家无力赔偿的消费者提供应急资金支持,人民银行给予金融机构再贷款支持,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三)聚焦外贸稳定,巩固国际市场地位

外贸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创设“外贸订单履约专项再贷款”,为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资金周转困难的外贸企业提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确保订单按时交付,并在后续给予政策倾斜。推出“外贸汇率避险再贷款”,降低企业开展汇率避险业务成本,提高汇率风险管理能力,稳定出口收益预期。助力企业转型上,设立“外贸新业态发展再贷款”,支持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企业融资,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创新“外贸绿色发展再贷款”,对符合绿色标准的外贸企业在贸易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提升我国外贸绿色竞争力。

三、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政府与市场协同的“金融加速器”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需作为政府与市场协同的桥梁,弥补传统金融工具在重大战略领域(如科技攻关、绿色转型、城乡融合、民生短板)的覆盖不足,同时规避财政直接补贴的效率损失与债务风险。在战略导向上,要精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如“双碳”目标、产业链自主可控、乡村振兴);在风险缓释上,要通过市场化运作分散风险,降低政府隐性负债压力;在杠杆撬动上,以政策性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放大资金效能。

(一)科技创新:聚焦攻关转化,突破技术壁垒

在科技创新领域,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需精准发力。鉴于基础研究高风险、长周期、低回报特性,提供长期低息专项贷款,支持科研机构与高校开展前沿探索,助力攻克“卡脖子”难题,如设立芯片研发、量子计算等专项基金,以多元融资方式为相关企业输血。在科技成果转化环节,搭建产学研金合作桥梁,通过政策性担保与风险补偿,打消金融机构顾虑,引导社会资本踊跃介入,加速科技成果市场化进程。

(二)消费升级:顺应趋势赋能,激活消费潜能

顺应消费结构升级潮流,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要为消费市场提质扩容添柴加薪。针对绿色、智能、健康等新兴消费领域,联合金融机构推出创新信贷产品,如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配套贷款、智能家居消费分期优惠利率等,降低消费者购买门槛,激发消费活力。同时,支持消费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为线上线下融合、大数据精准营销等业务提供融资,提升服务质效,推动消费模式革新。此外,聚焦农村消费市场,运用政策性金融改善农村消费基础设施,支持农村电商物流、商业网点升级,挖掘农村消费潜力,促进城乡消费协同共进。

(三)外贸稳定:强化金融支撑,稳固国际份额

面对国际经贸形势的风云变幻,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要成为外贸稳定的“压舱石”。加大对外贸企业融资支持,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提供快速审批、低成本贸易融资,缓解资金周转难题,如设立应急转贷基金,解企业燃眉之急。针对汇率波动、贸易摩擦等风险,创新汇率避险、贸易信用保险等产品,降低企业风险敞口。积极扶持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为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量身定制金融服务,助力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我国外贸竞争力。

四、强化政策协同效应:以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经济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政策协同效应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深度协同、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联动以及风险防控体系全面重构,我国正积极探索从工具创新到制度变革的政策协同新路径,尤其在科技创新、消费升级、外贸稳定三大核心领域,成效初显。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凝聚起强大的政策合力

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成为精准滴灌实体经济的关键举措。这些工具犹如精准的“手术刀”,能够依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需求特点,灵活调节资金流向与流量,确保金融资源精准投向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与此同时,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为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政策性金融工具凭借其独特的政策导向与风险补偿机制,与财政资金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在基础设施、产业升级等重大项目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为经济稳定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二)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协同共进,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链

直接融资市场的不断完善,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选择。从初创企业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到成长型企业的股权融资、债券发行,直接融资市场以其灵活的融资方式和较高的资金配置效率,助力企业快速成长。而间接融资则凭借其广泛的网点覆盖与深厚的客户关系,为企业提供稳定的信贷支持。二者协同发展,既满足了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又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结构优化与效率提升,为科技创新、消费升级、外贸稳定等领域的企业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

(三)风险防控体系重构,是保障经济稳健运行的重要基石

面对日益复杂的金融风险形势,我国积极推动风险防控体系从单一分散向系统集成转变。通过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实现了对各类金融风险的全面监测与有效防控。在科技创新、消费升级、外贸稳定等核心领域,风险防控体系的重构尤为关键。一方面,通过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承担风险,增强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作者:田惠敏,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徐蕴峰,国声智库执行主任、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该项成果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所在机构无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9

标签:政策性   货币政策   金融   组合   结构性   金融机构   金融工具   外贸   风险   稳定   领域   工具   财经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