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已过,冬意渐浓,北方地区将陆续进入供暖季节。每到供暖季,暖气带来温暖的同时,也让室内空气变得异常干燥。从中医角度来看,这种干燥并非简单的环境问题,而是燥邪入侵人体的信号。中医认为,燥胜则干。秋冬季本身就有干燥的特性,而供暖会进一步降低空气湿度。这种干燥的环境会加重人体水分的流失,导致口干、皮肤干痒等一系列问题。
中医将燥邪分为温燥与凉燥,供暖时室内燥邪多为温燥。暖气的温热环境如小火慢烤,加速体内津液消耗,而津液是濡养脏腑的关键,耗损过度则致脏腑失养,引发五类不适:一是燥邪伤肺,致呼吸道黏膜失养,出现鼻干出血、咽痒咳嗽,还降低人体防御力;二是肺主皮毛,若肺阴不足,则皮肤失于濡润,易导致干燥、脱屑甚至皲裂,这在老人与幼儿身上尤为明显;三是肝开窍于目,燥邪伤肝阴、耗泪液,易诱发眼干、视物模糊等症;四是室内外温差打破阴阳平衡,致血压波动,加重心血管负担;五是燥邪耗气伤津,削弱正气与肺卫功能,易受病原体、过敏原侵袭,降低免疫力。
针对由供暖引发的燥邪危害,中医提出要润燥生津,通过饮食、穴位、生活习惯等调理,补充津液、增强正气,从根本上改善燥邪带来的不适。
食疗润燥
1.百合银耳莲子粥
百合润肺止咳、银耳滋阴润燥、莲子健脾益肾,三者搭配大米熬粥,既能补充津液,又能濡养肺脾。每日早餐或晚餐食用一碗,可缓解呼吸道干燥、皮肤干痒,尤其适合老年人和儿童食用。
2.雪梨川贝炖百合
雪梨清热生津、润燥化痰,川贝润肺止咳,百合滋阴养肺。将雪梨去核切块,与川贝、百合一同炖煮,加少量冰糖调味,每周食用2~3次,可改善咽喉干痒、咳嗽少痰,还能缓解眼部干涩。
3.麦冬玉竹茶
麦冬能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玉竹能滋阴润燥、生津止渴,两者各取10克,加5克枸杞子,用沸水冲泡代茶饮。每日饮用1~2杯,可补充津液、滋养肺阴,缓解口干舌燥、皮肤干燥,适合办公室人群。
穴位按摩
1.迎香穴
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用食指指腹轻轻按揉,每次1~2分钟,每日3~4次,可促进鼻部气血运行,改善鼻腔黏膜的津液濡养,缓解鼻腔干燥、出血,还能预防感冒。
2.合谷穴
在手背,第1掌骨和第2掌骨之间,约平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此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而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按揉合谷穴可间接调理肺气、增强肺的卫外功能。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每次按压30秒后松开,重复5~10次,每日2次,能提升免疫力,减少呼吸道感染风险。
3.太冲穴
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此穴是肝经的原穴,按揉太冲穴可滋养肝阴、平肝明目。用拇指指腹按揉,以局部酸胀为度,每次1分钟,每日2次,能缓解眼部干涩、视物模糊,同时改善因肝阴不足导致的情绪烦躁。
4.涌泉穴
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是肾经的起始穴,肾为先天之本,滋阴补肾可从根本上改善津液不足。每晚睡前用温水泡脚10分钟后,用拇指按揉涌泉穴,每次3~5分钟,可滋阴降火、调和阴阳,改善因阴虚内热导致的口干、失眠,还能辅助调节血压,减轻心血管负担。
生活调护
中医在强调润燥的同时,也注重防止湿浊内生。因此,环境加湿需适度,建议将室内湿度维持在40%~60%为宜。若使用加湿器,建议加入温水并定期消毒,避免细菌滋生导致湿邪与燥邪夹杂,也可在室内放置一盆清水、悬挂湿毛巾,或摆放绿萝、吊兰等植物,通过水的自然蒸发增加湿度,避免过度加湿引发不适。
供暖期间每日通风2~3次,每次15~30分钟,选择上午10点或下午3点左右,避免在早晚寒冷时段通风,以防寒邪直接入侵。通风时可关闭卧室门,减少室内温度波动,既能排出室内燥气,又能引入新鲜空气,避免温热过盛耗伤津液。
此外,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每晚10点半前入睡有助于肝阴的滋养与津液的恢复。熬夜会加重阴液耗损,导致燥邪症状加剧。运动不宜剧烈,可选择室内瑜伽、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运动能促进气血运行,帮助肺津输布至皮毛与呼吸道,改善干燥症状,但需避免大汗淋漓。(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5年10月24日8版,作者:戴晶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中医医院)
更新时间:2025-10-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