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乡大藏·云梦丨妈妈,打钱!“中国最早家书”请查收

1975年,云梦睡虎地出土的两块木牍,以数百字揭开秦军生活的传奇一角。

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家书,墓主名为“衷”,推测是一名秦国小吏。两块木牍写于战国晚期,寄信人是“黑夫”和“惊”。

家书中诉说了前线缺衣少钱,急切恳请家中寄送钱财。秦军的军粮、铠甲由国家供应,紧贴铠甲的外衣也由官府统一配发,但内衣需士兵自备。事实上,关于秦在统一六国中如何解决士兵军需问题,现存史书并未详细记载,这两封家书可补史阙。据推测,两封家书写于公元前223年,正是秦国统一战争中的淮阳之战。

淮阳战场远在数百里外,家书出土于云梦。烽火连天,家书如何穿越重重火线?云梦县博物馆内有一幅“黑夫木牍传递路线图”,揭示了当年可能采取的寄送方式——“公邮+私邮”。黑夫先启用军邮,将木牍从淮阳军营寄出,再由公转私,请人帮忙捎带回家。这种分段式运输方式属于推测,但确定的是当时已有封泥验证制度,避免信件在途中被打开。这一做法与千年后的邮递系统异曲同工。

两封家书成为“衷”的随葬品。学者们推测,“黑夫”和“惊”或许战死沙场。唯一慰藉的是,他们用生命换取的爵位依然有效,能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700字“小作文”,记载谋士游说秦王秘事

图为“中华第一长文觚”是在郑家湖M274号墓发现的。/袁婧摄

考古发掘出的木头、竹片,都要认真对待,绝不能将其视作普通建筑构件。每次有新成员加入考古队伍,我都不厌其烦地“唠叨”。那些历史谜团的答案,或许就刻写在细节之中。

——口述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罗运兵,曾主持郑家湖墓地发掘项目

“中华第一长文觚”是在郑家湖M274号墓发现的。这是一座小墓,其特别之处在于棺椁外面还简单地搭建了一个木质头厢。此墓棺椁小,棺椁内没有太多存放空间,不少随葬物品放在头厢中,长文觚也在其中。

图为考古队员们认真对待发掘出的木头、竹片。/采访对象供图

清洗时,我们惊喜地发现,小木片上有字,队员们特别兴奋。简牍属于脆弱文物,出土后要立即开展保护。我们在云梦县博物馆设置了“小型实验室”,其实就是整理间。当天晚上,漆木器保护专家李澜专程赶来,对木觚进行清洗。简牍也是一种木质材料,与漆木器保护方式类似。我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一直紧张地等结果。

觚文修复后,由于字体是秦隶,部分字迹我们还能辨认。比如,“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这句。等到更多古文字专家精心释读后,“中华第一长文觚”的历史价值才真正显现。

这篇近700字的长文觚与秦大一统息息相关。根据记载,谋士“筡”游说秦王止兵。这位谋士细述秦国地广物丰,暗示秦王,倘若四处征战不利于百姓休养生息。但秦王反应却是“不答”。

结合长文觚中记载的细节,我们推测故事发生的背景可能是公元前247年,秦王政即位不久。此时,他年龄小,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但意志坚定,不受外界干扰。从秦最终统一六国的历史走向看,这位谋士的谏言最终未被采纳。墓主撰写或抄写这份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厌战的倾向。

图为考古人员正在发掘郑家湖墓地,左一为罗运兵。/采访对象供图

长文觚上的字迹之所以至今还能清晰辨认,离不开特殊的保存条件。它出土于一个饱水墓。不过,由于其所在的头厢木构架垮塌,导致淤泥渗透其间。淤泥黏附住简牍,反而形成保护层。

当时,楚人下葬时习惯用青膏泥密封棺椁,质地细腻、防水效果好。后来,土坑墓葬形式、青膏泥保存方法,也逐渐被“南下秦人”了解掌握,并充分吸收。这说明功能性层面的交流,往往是文化交融中更易被接纳的部分。郑家湖墓地属于公共墓地,秦人与楚人毗邻而葬,我们能明显地观察到这一民族融合的特征。

从郑家湖墓地出土的长文觚,年代最早、觚文篇幅最长,且涉及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古代史等诸多领域,学术价值重大,被学界冠以“中华第一长文觚”。

寸简寸心,简牍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文字本身。更多考古技术创新,复原了生命轨迹,也还原了更多个体的悲欢离合,让历史的细节打动人、感染人。

作者丨王嘉旖 李晨琰 袁婧

编辑丨钱家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4

标签:历史   云梦   大藏   家书   妈妈   秦王   淮阳   简牍   秦国   棺椁   谋士   墓地   云梦县   中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