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高中没毕业的人,居然能在正规大学当上首席科学家、博导,还带十几个博士生,拿了几千万科研经费,这不是科幻片,这是2025年真实发生在江苏科技大学的荒唐事。
郭伟真实学历就高中,陕西人,早年南下浙江丽水做生意起家,从小厂子一步步干到注册资本几千万的材料公司。
他手里握着至少7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身份,上海叁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2013年创办的,上海尚职纳米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上的,丽水汉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18年注册的,这些公司主要搞钛合金、纳米材料、特种金属管件,厂房流水线真刀真枪在运转,年产值动辄几个亿。

他把企业做得风生水起,地方媒体还给他拍过宣传片,吹成返乡创业典型,拿过不少政策红利。这背景放到高校里,就成了最致命的武器——他懂市场、会包装、有人脉、更不差钱。
2023年,学校急需冲材料学科评估,缺一个能扛大旗的海归院士。
郭伟通过猎头递材料,自称1994年陕西高考状元、西安交大本硕、日本九州大学博士、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70多篇SCI、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随便哪个头衔拿出来都能让同行眼红。

学校人事处看完打印得漂漂亮亮的简历,眼睛都绿了,年薪140万、安家费300万、每年科研经费500万起步,直接拍板签合同。没人去查1994年陕西真实状元是楚怀湘,没人给德国研究中心发封邮件,没人上俄罗斯工程院官网翻院士名单,就这么把人请进来了。
进校后,他玩得更绝。公司里量产的1600MPa钛合金油井管、极地破冰船用特种钢,直接拿来当学术成果在课堂上讲,给学生看中海油的感谢信、银行贷款批文、车间照片。
科研经费批下来几百万,他拿一部分回公司做中试,出来点数据让学生写论文挂自己一作,再拿论文去申报省级科技奖,再拿奖状去银行贷更多钱,闭环转得飞起。

学校考核要横向课题?他直接把自己公司签的订单拿来充数,学校领导乐开了花,谁还管你论文真假?
他最狠的一招,是把学校平台和企业平台彻底打通。公司缺中试设备,就从学校实验室拉走,说是捐赠,实际上产权还在公司。学校缺成果,他就把自己公司产品包装成“卡脖子技术突破”,发论文、评奖、冲院士材料,一条条大路通北京。
那些被他带的学生,现在想想真可怜,两年时间跟着一个高中生学做研究,论文全得撤,数据全作废,导师换人。

更气人的是,他利用同名同姓的漏洞,把中科院宁波材料所那位真正搞纳米材料的郭伟研究员的成果,悄悄往自己身上贴,混淆视听。
这种玩法,就是精准打击高校考核体系的命门——重帽子、重引用、重产业化,轻核实、轻原创。
学校要政绩,他给政绩;领导要横向经费,他给横向经费;学科要排名,他给排名。

直到2025年9月,有人把他的高中毕业证、德国研究中心“no such person”的回复、真实状元档案、论文一个搜不到的证据,全塞进举报信寄到学校纪委,事情才彻底崩盘。
11月18日深夜,学校终于发通报:严重学术不端,解除聘用,报案,警方侦办。第二天就把他带走了。
现在他名下公司被查账,银行账户冻结,当年地方宣传片全下架,合作企业忙着撇清关系。

这事儿最让人心寒的,不是郭伟有多聪明,而是整个体系居然给了他整整两年时间表演。高校引进人才时,把关不严,国家项目评审时走过场,院士材料包装时没人核实,才让一个商人把学术圈当提款机。
当大家都忙着追光环的时候,骗子就最容易得手。
现在学生们总算解脱了,但那些被浪费的时间、被污染的学术环境、被挥霍的纳税人钱,谁来还?希望这回学校真能举一反三,别再让下一个“郭伟”出现。

学术圈需要的是真才实学,不是这种靠钱堆出来的虚假繁荣。
参考资料
大骗子成首席科学家,起底郭伟:开了很多公司,但生意没做成;不给员工签合同还欠薪,成为“被执行人” 红星新闻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