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央行行纳格尔在华盛顿表示:“中国需要欧洲,胜过欧洲需要中国”。
当地时间10月18日,德国央行行长约阿希姆·纳格尔在华盛顿发表讲话,其言论的强硬程度,标志着欧洲内部对华强硬声音的进一步抬头,尤其是在德国这一对华贸易最为依赖的欧洲经济体内部。
纳格尔的核心观点被概括为一句极具战略自信和挑衅意味的话:
“谈到中国,让我只说一句话:中国需要欧洲,胜过欧洲需要中国。我们(欧盟)是一个强大的经济体。我们有四亿五千万人口······所以我们应该以更具进攻性的方式打欧洲牌。”
纳格尔主张对华采取“更具进攻性的方式”,其自信主要来源于欧盟作为单一市场的巨大体量和地位。
欧盟拥有4.5亿富裕人口,是全球最大的统一市场之一。
对于中国庞大的制造业和正在寻求升级转型的经济而言,欧盟市场不仅仅是出口目的地,更是获取高端技术、人才和消费升级的关键区域。
纳格尔的逻辑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包括其高技术产品和新能源汽车的全球扩张,需要欧洲市场来消化。
一旦欧洲市场对中国关闭或设限,中国所面临的经济和产业转型压力将远大于欧洲。
这呼应了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的“去风险化”战略,即在保持对华贸易的同时,建立防御机制,保护本土企业免受“不公平竞争”和“战略依赖”的冲击。
纳格尔的言论也反映了欧洲,尤其是德国对当前贸易环境的担忧。
他指出,由于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高关税,导致部分中国工业品和中间产品“转销”到欧洲市场,其低廉的价格是欧洲企业无法匹敌的,这损害了欧洲本土产业的利益。
纳格尔在华盛顿发出这番言论,并非巧合。
这反映出美欧之间正在进行深层次的战略协调,尤其是在针对中国“非市场行为”和“经济胁迫”方面。
欧洲试图在保持自主性的同时,利用美方的压力来增强自身的谈判筹码。
长期以来,欧洲在中美贸易战中常常被视为“连带受害者”,既抱怨美国的单边主义,又担心中国的经济胁迫。
纳格尔的“进攻性”主张,意味着欧洲要主动利用其市场地位,将市场准入与中国在其他领域的行为,如知识产权、稀土出口等进行捆绑。
纳格尔还提到欧洲企业受到中国对稀土等原材料出口限制的打击。
这暗示欧洲正在考虑对等或不对称的反制措施,以市场准入作为筹码,换取中国在关键供应链上的稳定供应。
尽管纳格尔的言论听起来强硬,但欧洲对华采取“进攻性”策略也面临着其内在的脆弱性和巨大的经济风险。
欧盟27个成员国对中国的经济依赖程度和政治立场存在巨大差异。
东欧和南欧一些国家更看重中国的投资和“一带一路”合作,难以在对华政策上形成统一且强硬的“进攻性”立场。
欧洲自身在关键技术和原材料领域尚未摆脱对外部的依赖。
在没有找到可靠、低成本的替代方案之前,“进攻性”的贸易手段更像是一种“空头支票”,难以长期维系。
德国是欧洲经济的火车头,而德国汽车制造商、机械设备和化工巨头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极高。
贸然采取“进攻性”策略,可能引发中国反制,首当其冲的就是德国经济。
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在华盛顿的表态,是欧洲对华政策从“战略模糊”走向“战略清晰”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他试图以欧盟“4.5亿人口市场”的巨大规模,作为对抗中国的“核武器”,并呼吁采取更“进攻性”的策略。
然而,这种强硬立场是否能转化为欧盟统一的、可持续的政策行动,仍有待观察。
在经济互赖和地缘政治撕裂的时代,欧洲的“进攻性”很可能会是审慎的、有针对性的“有限威慑”,而非全面对抗。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