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人会发现,国徽上天安门华表的位置和现在看到的广场上华表的位置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广场老照片,会发现华表位置在第一、第二两座金水桥之间,和国徽上的位置一样,离桥头还有四五米。同时,老照片上的石狮也是在华表附近,而现在的石狮是远在第一座桥之外。
华表位置的变化,还要从天安门前的集会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长安街在天安门前这段比较狭窄,每每重要节点群众游行队伍经过时,很自然地仰望着城楼,脚下不由得涌向金水桥。在金水桥前每隔五米站一名标兵,游行队伍不得越过。由于金水桥前有石狮和华表,标兵线必须设在华表之前。这样原本不够宽阔的长安街更显得狭窄。
1950年,中央决定将这一对华表分别向东、向西移到金水桥之外,且向北移动六米,一对石狮也做相应地移动,把长安街拓宽。
这对华表重达四十吨,且在搬动时又不能使它的精雕细刻受到损伤。如何移动这对华表,成了一个大难题。
建筑部门思来想去,最后在宫中的档案里发现了搭材匠徐荣。徐荣15岁入内务府营造司房库,编入“包衣”(奴籍)。他祖上五辈子都为宫廷建筑搭架子,这些架子使皇家建筑安上了高大的梁枋,即使在高陡的山岭上,也能殡葬帝后沉重的“金棺”。
工作人员根据档案提供的线索,来到京城北郊辛店村,找到了当时已64岁,早已当了农民的徐荣。得知来意后,早就想为新中国建设出点力的徐荣,非常爽快地答应了。来到天安门工地,在他的指挥下,只用老北京棚匠用的杉篙麻绳和简单的吊链,就巧妙地完成了此项艰巨任务,两座华表和四座石狮,毫发未损地被搬运到新位置。在宽敞的天安门前,迎接了当年10月1日国庆的阅兵式和群众的游行联欢。
如今,天安门前这对古朴精美的华表,已经同天安门一起,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标志,深深镌刻在中国人民心中,时刻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天安门后华表(北侧) 刘姝平摄影
来源:《华表史话》
来源:北京号
作者:北京参事室文史馆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