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青海拉面的文化史、致富路与民族情

说起拉面这一中国传统美食,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不仅是一道美食,也是一部记录着时代变迁的历史书,是一条承载着无数人梦想的致富路,更是一座连接着各民族情谊的团结桥。

近日,一场以“面‘面’相谈 美‘美’与共——‘一面’等你四千年”为主题的拉面访谈活动在北京举行。活动邀请北京有关专家学者和青海相关地区政府代表、拉面企业代表,围绕“拉面碗里的文化史和烟火气”“拉面浇灌的‘团结花’”等主题开展访谈,展现一碗拉面中蕴含的“美美与共”“团结和睦”精神。

一碗历史悠久的面:

溯源寻根,品味千年传承

青海,作为黄河的发源地与河湟文化的发祥地,孕育出了底蕴深厚的美食文化。而青海拉面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历经岁月沉淀,逐渐成为独具特色的美食代表。

2002年,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黄河边的喇家遗址,当一只倒扣的陶碗被缓缓掀开,一团卷曲缠绕的面条出现在世人眼前。经考证,这碗面条距今已有4000多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条。可见,4000多年前,面条文化就已经在这里生根发芽,并随着无数次改良与创新,最终形成了如今备受人们喜爱的兰州牛肉拉面、青海拉面等美食产品。

青海拉面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工艺著称——采用当地优质小麦精心制作的面条,搭配上精选的牛肉和清爽的牛肉汤,再加入多种香料和蔬菜,一碗引人垂涎的面条便热气出锅了。正是凭借着这一手艺,上世纪80年代末,不少青海人拖家带口,用“一台炉、两口锅、三个人、四张桌”,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开起了夫妻店、兄弟铺。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海拉面的口味和品质吸引了更多的顾客并逐渐在全国普及。据青海省工商联副主席、青海省拉面产业行业协会会长马丽萍介绍,截至2024年底,青海拉面已在全国337个城市拥有店面3万余家,从业人数达20.3万人,实现经营性收入200亿元、利润55亿元、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80多亿元。

而作为中国美味,青海拉面还走出了国门,在马来西亚、阿尔及利亚、柬埔寨、泰国等35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近年来,“拉面经济”更是通过电子商务化转型,再次为青海拉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青海拉面产业电商服务中心”等平台成立,已形成了质检、展销、物流、冷链配送等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一碗共同富裕的面:

产业赋能,铺就致富康庄大道

青海拉面不仅仅是一碗简单的面食,更是无数人脱贫致富的“金钥匙”,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以拉面大县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为例,全县30万人口中有10万人在全国各地开拉面馆,近1.8万家拉面店如繁星般分布在全国各大城市。拉面产业创造的收入占到全县劳务总收入的70%,拉面产业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4%。

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家庭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生动故事。“曾经,化隆县许多百姓生活在贫困之中,土地贫瘠,收入微薄。拉面产业的兴起,让他们看到希望。他们背上行囊,走出大山,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和精湛的拉面技艺,在城市中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他们的子女也因此有了更多受教育机会。”长期从事拉面经济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拉面产业学院名誉院长、客座教授马金星说。

近年来,为了全方位推动拉面产业发展,助力群众增收致富。海东市以东西部协作资金项目为牵引,以互联网平台经济为载体,建成投运青海拉面产业数字化平台。该平台注册会员4500余家,192家企业入驻商城,接入有效经营数据1350家,实现了与化隆、循化两县智慧拉面信息化服务平台互联互通。

青海省人社厅也积极行动,出台“六项举措”,加大青海拉面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加强拉面产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提升创业能力,符合条件的给予培训补贴。积极开展拉面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每两年举办一届全省拉面技能大赛,对获奖选手授予荣誉称号并制定评选标准。众多举措为拉面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助力拉面人在致富道路上稳步前行。

一碗民族团结的面:

情牵各民族,共筑和谐美好家园

一碗拉面不仅熨帖了人们的胃,还温暖了各民族人民的心,见证着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

“在青海拉面的制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各民族的智慧与协作。”用青海省政府特邀参事马有义的话说,这碗面是由汉族、土族群众种植的小麦磨成面粉,藏族、蒙古族群众养殖的牦牛熬成鲜汤,撒拉族群众栽种的花椒、辣椒做成调料,回族群众用双手拉出一碗碗美味的拉面。这一碗面,汇聚了各民族的辛勤付出,是各民族团结协作的生动体现。

在全国各地,青海拉面馆也成为了各民族喜欢的温馨场所。在广州市黄埔区,当地民宗委提出“吃一碗拉面,拉一次家常,交一个朋友”的民族团结促进活动。相关部门领导带头走进拉面店,送政策、送温暖,帮助拉面人更好地融入当地。在这个过程中,拉面店不仅是提供美食的地方,更是增进各民族感情的纽带。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味的拉面,分享着生活的点滴,欢声笑语中,各民族同胞心中的距离被拉近,团结之花在潜移默化中绽放。

“我从小生活在多民族聚集的村庄,对民族一家亲感受深刻。”广州市花都区民族团结进步协会会长、广州大美西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正彪介绍,他的公司160多名员工来自20多个民族。公司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帮扶活动、思想交流等方式,引导全体员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我们各民族兄弟姐妹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在祖国最发达的城市里寻找自己的幸福生活,我们就是一家人。”

武汉市十八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韩索力么乃,不仅在创业致富后帮助家乡400余人脱贫,还建立了青海籍各族群众湖北就业服务站,累计帮扶少数民族创业开店、就业上岗、技能提升等280余人次。他积极参与国家民委、湖北省民宗委“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试点项目,协调处置涉少数民族经营户矛盾纠纷40余起,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作出贡献。

在一次次赈灾救急的活动中,青海拉面人也展现出了深厚的民族团结情谊。2021年青海玛多发生7.4级地震,化隆拉面馆老板马忠义连夜装上食材,带着徒弟驱车10小时奔赴灾区,在海拔4200米的寒风中支起炉灶,为受灾群众煮面;北京新冠疫情严峻时,朝阳区的化隆拉面店老板王有福连续多天每天蒸好50份牛肉饭,骑车送给街头的执勤民警……他们用行动诠释着“锅里有汤,就不能让乡亲们喝凉水”的朴素情怀,彰显了各民族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谊。

如今,青海拉面这碗饱含着历史韵味、承载着共同富裕希望、传递着民族团结情谊的美食,正以其独有的魅力,在中华大地乃至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在这碗面中,可以看到一个行业不断创新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注入新活力;也可以看到各民族相互交融、相互帮助,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动人场景。未来,相信它也会让更多人在品尝美味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成为促进各民族之间交流与团结的桥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4

标签:青海   土族   拉面   青海省   美食   文化史   面条   情谊   各民族   群众   民族   产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