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必胜?哈佛教授:不要高估中国,美国已经控制了中国的命脉

一直以来,中国就被美国视为最大的“眼中钉”,尤其是在稀土方面,中国可以说是直接“拿捏”住了美国,这让一些人感觉到了危险,开始了对华强硬政策。

然而,美国哈佛教授更是口出狂言,表示:“当前国际社会不应当高估中国,因为美方显然已经控制了中国的命脉。”

为什么这位教授能有这样的底气?

美国的“优势”

这名哈佛教授名叫艾利森,他曾在多个公开场合直言,美国完全能从三个关键领域对中国形成封锁。

第一个便是美元主导的金融体系,他多次在演讲中强调,全球近80%的跨境贸易都依赖SWIFT系统结算,而中国国际贸易中美元结算占比高达49.5%,这意味着美国只要动动手指,就能卡住中国企业的资金流动。

他还举出过一个现实的例子,2019年美国对其实施金融封锁后,华为海外营收直接下跌30%,海外子公司的美元账户一度被冻结,连正常的原材料采购和货款回收都难以推进。

不止华为,近五年里已有20多家中国科技企业遭遇类似困境,部分企业因无法使用美元结算,被迫放弃了欧洲、南美等地的长期订单,正常经营节奏被严重打乱。

第二张便是芯片,他声称,只要美国联合荷兰、日本构筑芯片封锁链,就能让中国高端制造“停摆”。

2023年,这一设想成为现实,美国施压ASML禁止向中国出口浸润式DUV光刻机,而这种设备是生产14纳米及以下制程芯片的关键。

受此影响,中芯国际原本计划推进的7纳米芯片研发被迫推迟,长江存储3DNAND芯片的量产时间也延后了整整一年。

国内多家手机、汽车企业因芯片短缺,不得不缩减高端产品的产能。

第三个便是亚太海域的军事围堵,他表示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了超过800个军事基地,涵盖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多个国家,仅日本冲绳一地就驻扎了超过2万名美军。

2024年,美国“太平洋威慑计划”的年度预算提升至99亿美元,重点用于升级关岛的导弹防御系统和核潜艇基地。

在盟友配合上,日本不仅在本土部署了“宙斯盾”反导系统,还计划在琉球群岛新增12个弹药库。

菲律宾则向美国开放了4个新的军事基地,其中3个位于南海周边,形成对南海海域的合围之势。

艾利森曾在哈佛大学的研讨会上表示,这种军事布局能有效切断中国的海上贸易通道,尤其是马六甲海峡,中国60%的原油进口和40%的货物出口都要经过这里。

不过,艾利森有遏制中国的方法,但是中国也有在美国实施之前,先遏制住美国。

打破美帝幻想

首先便是稀土方面,中国不仅掌控着全球48%的储量和69%的产量,而且全球95%以上的重稀土加工品都出自中国。

重要的是,中国在稀土开采成本方面,仅为海外同行的1/3。

在分离提纯环节,中国手握全球90%的稀土分离技术专利,江西赣州的企业能将17种稀土元素分离到99.99%的纯度,而美国本土的分离产能不足中国的1/20。

2025年,中国对钐、镝等七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后,美国F-35战斗机因缺钕铁硼磁体月产量下降20%,B-21轰炸机项目因铼金属短缺,每月直接损失4.77亿美元,而全球80%的铼加工依赖中国技术。

有美国军工企业透露,战术导弹产能在三个月内将腰斩,核潜艇消声瓦的库存仅够维持半年。

而面对艾利森所说的切断中国的海上贸易通道,中国也早已做好了布局。

为避开马六甲海峡的潜在风险,中巴经济走廊已实现瓜达尔港的全面运营,每周有5艘货轮从这里运送中东原油至中国新疆,年运输量突破2000万吨。

中缅油气管道从缅甸皎漂港直通云南,每年能输送120亿立方米天然气和2200万吨原油,成为第二条能源动脉。

陆上通道同样发力,中欧班列年开行量突破2万列,从重庆到德国杜伊斯堡的班列全程仅需12天,比海运缩短20天,2024年承运货物价值占中欧贸易总额的18%。

至于所谓的美元体系,中国也有着其他方法,中俄合作随着俄乌战争不断深化,双方超八成贸易使用本币结算,2024年人民币在俄中贸易中的占比首次超过美元。

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地位也稳步提升,2025年上半年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结算货币,在东盟、中东等区域的贸易结算占比已达22%,这些布局正在一步步削弱美元的根基。

中国一系列破局举措,让曾笃定“美国掌控命脉”的艾利森态度开始服软。

艾利森改变

2025年6月26日,85岁的他专程在北京会见王毅外长,这是他近年来首次在华公开活动。

会面中,艾利森主动提出中美需建立“原则框架”实现战略共存,不再强调“封锁优势”,还特别提到要正视中国在多个领域的产业链优势。

随后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他认为中美在能源、环保等领域存在广泛合作空间。

7月4日,艾利森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专栏文章,文中他以稀土和芯片产业为例,指出美国军工依赖中国稀土,而中国市场又是美国芯片企业的重要营收来源,脱钩只会导致“双输”。

在同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他更是直接呼吁“美国要合作而非斗气”,公开反驳部分美国政客“对华全面脱钩”的言论。

艾利森在多个场合强调,通过深入研究中国政策走向,发现中国始终专注内部稳定与发展,并无霸权扩张意图。

他在哈佛大学的闭门研讨会上提到,历史上大国冲突多因误判与傲慢,中美要避免重蹈覆辙,“互敬互让”是唯一可行路径。

这种从“唱衰中国”到“呼吁共存”的转变,背后正是中国打破所谓“命脉控制”的现实,让曾经的封锁论调失去了支撑。

参考文献

军事前沿网——2023-09-08《哈佛教授:不要高估中国,美已控制中国的命脉》

上观新闻——2025-06-26《王毅会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7

标签:财经   美国   中国   哈佛   命脉   教授   稀土   美元   芯片   贸易   日本   中美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