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宋金辉】“昨晚本想11点睡,结果一刷短视频就看到了凌晨2点……”这句自嘲,正在成为许多都市青年的真实写照。然而,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专家发出警告:熬夜刷手机不仅伤肝损眼,更在不知不觉中“偷走”我们的记忆力。
神经内科主任王普清教授介绍说,通宵不睡时,大脑海马体中抑制性神经元异常活跃,像一道突然落下的闸门,阻断记忆巩固所需的神经信号传递。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城市,深度睡眠就是夜间作业的“垃圾清运车”,专门清除包括β-淀粉样蛋白在内的代谢废物;熬夜则让“垃圾车”停运,毒性蛋白堆积,轻则“脑雾”频发、丢三落四,重则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
“手机屏幕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使入睡时间后移,减少深睡比例。”神经内科王安平主任医师指出,有实验显示连续48小时缺觉的受试者,记忆测试成绩降到平时的13%。换言之,熬夜不仅让大脑“硬盘”存储空间缩水,读写速度也呈断崖式下降。蓝光加熬夜,双重打击睡眠节律,其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一边刷微博,一边回微信”的媒体多任务行为,被证实会削弱工作记忆与情景记忆。频繁在多屏之间切换的人,其大脑前扣带皮层灰质密度降低,维持持续注意力的能力越差,记忆形成的“第一道门”便已失守。
相关抽样调查显示,18-35岁人群中,有62%因夜间手机使用超过1小时导致白天记忆力下降;其中学生与互联网从业者报告“忘事”比例最高。专家提示,考试前熬夜刷题、加班族通宵回消息,看似“挤”出了时间,实则抹掉了已学内容,得不偿失。学生、白领成为重灾区,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好消息是,这种损伤大部分可逆。规律作息、保证每晚7-8小时的睡眠,是最直接的“重启按钮”。此外,每日20分钟有氧运动可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提升2.5倍,相当于给大脑施肥;配合“单任务”训练,如阅读纸质书30分钟不看手机可逐步恢复专注力。
医生倡议,今晚开始,为自己设定一个小目标:睡前1小时将手机移出卧室,给大脑一段真正的“关机维护”。毕竟,放下手机,才能为记忆“充电”,让明天不再“断片”。
更新时间:2025-09-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