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告别:为何越来越多的德国城市放弃与中国的友好关系?

中德城市之间的友好联系,本来是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可这几年,好些德国城市开始慢慢退步,这种变化不是突然的,而是国际环境和政策导向一步步推出来的。德国人现在对供应链安全越来越在意,加上地缘冲突的影响,导致一些城市选择淡化跟中国的伙伴关系。

不过,这并不等于完全切断,而是想找一种更平衡的互动方式。回想过去,中德友好城市从1982年杜伊斯堡和武汉起步,到高峰期超过100对,带动了不少贸易和人文往来。现在,有些城市主动减速,背后的原因得好好挖挖,这反映出欧洲对供应链的审视,同时也显示中德互补的韧劲。

默克尔当政那16年,中德关系以务实合作为主。她从2005年到2021年,一共访华12次,推动德国企业扎根中国市场。德国城市也跟着行动,建立友好网,促进地方技术转移和市场开发。比如杜伊斯堡靠中欧班列,从老工业城变成物流中心,吸引上百家中国企业落户,就业岗位明显增加。

那时候,友好城市合作从形式转向实质,覆盖教育、环保和科技。中国文化通过孔子学院传播,德国技术帮中国城市现代化。进入2020年代,地缘冲突升级,俄乌事态让欧洲反思依赖问题,美国因素也掺和进来,推动德国2023年出台中国战略,定位中国为伙伴、竞争者和系统对手的混合体,这影响城市决策从独立转向联邦引导。

德国城市减弱友好关系的根源,是对经济依赖的担心。中国连续多年是德国最大贸易伙伴,2021年贸易额2455亿欧元,占德国GDP约10%。汽车企业如大众在中国销售额占近半,原材料如稀土依赖度93.5%。疫情时,德国医疗物资缺口暴露供应链弱点,舆论觉得摆脱中国比摆脱俄罗斯能源还难。

在这个背景下,城市合作从扩张转为谨慎。比起过去,默克尔时期鼓励地方创新,如杜伊斯堡2018年跟华为签智慧城市协议,建莱茵云平台,提高物流数字化。现在,2022年协议到期没续,杜伊斯堡删掉相关网页,等欧盟评估。这标志从机会导向到风险管理的转变,推进方式由快速融合转为多层审查,确保国家安全。

基尔和青岛的例子,更显示决策的细微变化。青岛是中国北方港口,本来计划跟基尔结对,促进海军和贸易交流。但2023年,基尔单方面停下,没咨询情报机构,原因是市民顾虑。这跟1980年代初期友好协议不同,那时多是纸面,现在虽有实质意向,却因政治氛围卡壳。

过去,德国城市把中国当增长引擎,积极互访;现在,受中国战略影响,推进从自发到受限,更新为强调互惠的框架,避免单向依赖。2023年,杜塞尔多夫停办中国节,转办日本节,虽然官方说为创新形式,当地华人觉得是关系降温的信号。过去,中国节展示传统文化,加强社区联系;如今,文化活动从包容转为选择,推动从单一焦点到多元国际化,预算和舆论双重考量。

孔子学院的调整,体现教育合作的细节变动。从2006年起,德国开办近20所孔子学院,作为语言文化桥梁,帮助大学扩展汉学课程。学生从师资和教材中受益,加深对中国了解。但2021年联邦教育部长要求审视影响力,导致汉堡大学终止官方合作,学院搬离教室。

到2024年,部分学院如特里尔大学关闭,剩余19所接受降级。这对比初期快速扩张,德国加强自主管理,从依赖资助转为自办课程,审查从宽松到严格,确保学术独立。虽然延缓推广,但促使中国教育机构探索灵活模式,如线上平台,从实体到数字化的发展。

这些变化的过程,显示德国政策的渐进性。以杜伊斯堡为例,中欧班列从疫情前每周35-40列,到2025年上半年货运量同比增65%,尽管政治压力,但效率通过数字化调度,从传统铁路到智能联运的升级。过去,班列给杜伊斯堡注入活力,自称中国城;现在,虽有波折,但仍吸引超过100家物流企业,新增2万就业岗位。这对比突出从单纯货物到综合贸易平台的转变,推动可持续发展。

博霍尔特市2024年取消访华团资助,从商业自由到政府干预,促使企业探索全球布局,避免风险集中。德国舆论对华依赖的三重担忧,推动城市调整。首先,贸易紧密,2024年中国让位于美国,但贸易额仍达2460亿欧元。这促使从量到质的转变,如汽车出口本地化生产。

其次,企业市场依赖,大众等占比高,现在通过去风险,推进内销策略,提升供应链韧性。第三,原材料依赖,疫情暴露弱点,推动与澳大利亚等国新协议,实现储备多元化。这些分析显示,德国从依赖到互利的更新,虽短期冲击城市合作,但长远促进均衡。

尽管城市友好关系面临无声告别,但中德经贸基调没变。蓝皮书指出,互补性强,中国化工产值全球一半,德国难以替代。2025年德国企业对华投资创纪录,默茨总理计划访华,带企业团显示高层意愿。中德隐形冠军论坛促进中小企业对接,聚焦创新。2025年6月,首届中德城市峰会在法兰克福举行,探讨可持续发展,签署合作意向书,升级金华与迪伦为国家级友好城市。这与过去对比,从经贸到绿色合作的扩展,推动从传统到气候友好的转变。

这种告别不是结束,而是调整机会。中欧班列叫钢铁驼队,为全球增长注入动力。现在,中德友好城市虽调整,但峰会等活动延续交流,促使中国企业多元化布局,提升竞争力。中德关系将在互信基础上深化,贡献世界和平与繁荣。话说回来,德国这种变化其实挺现实的,大家都知道经济离不开中国,但安全顾虑摆在那儿,得慢慢调和。像杜伊斯堡这样的地方,班列还在跑,说明合作有基础,只是形式变了。

基尔停下青岛计划,也不是完全拒绝,而是等时机成熟。孔子学院降级,德国人想自己把控教育内容,这也正常,谁都不想被影响太多。整体看,默克尔时代那种大步前进的劲头,现在换成小心翼翼的步伐,但贸易数据在那儿摆着,2025年投资还创新高,证明双方都离不开对方。

接地气说,德国人做事一向稳当,不爱冒险。现在对华关系调低调,就是防患未然。但中国市场太大,德国企业舍不得走。像大众,销售额近半在中国,得继续深耕,同时本地化生产减风险。中小企业也一样,隐形冠军论坛帮他们对接,创新合作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30

标签:财经   德国   中国   友好   关系   城市   何越   基尔   孔子   友好城市   中欧   学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