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任妻子郁郁而终,6子女恨之入骨,独活93岁原配子女无一送终

前言

他是教科书里铁骨铮铮的桥梁之父,却是子女口中抛妻弃子的冷血罪人。

他亲手炸毁钱塘江大桥时万人敬仰,临终时6个亲生子女却拒绝见他最后一面。

茅以升用钢筋水泥筑起跨时代的奇迹,却在家庭中留下满目疮痍。

原配戴传蕙因他婚外情抑郁而终,续弦权桂云背负第三者骂名,私生女成了唯一为他擦拭口水的至亲。

当国家将他的功勋刻入丰碑,子女却将他的名字钉上家族耻辱柱。

一代巨匠扛起山河岁月,却扛不住妻子的一滴泪、儿女的一声恨。

为国架桥者,为何亲手拆了自家的血脉之桥?

鬼斧神工钱塘江

钱塘江怒潮汹涌、江底流沙暗伏,曾被西方断言为无法造桥的死亡江域。

茅以升以中国桥梁必由中国人自建的信念,直面自然天险与技术封锁的双重挑战。

他带领团队独创射水法、沉箱法、浮运法,攻克木桩断裂、沉箱失控等80余项世界级难题。

1937年,1453米的钢铁巨龙横跨天堑。

中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诞生,一举打破西方对大型桥梁技术的垄断。

这座桥不仅是交通动脉,更成为民族工业崛起的象征,标志着中国桥梁史迈入自主创新的新纪元。

硝烟弥漫的抗日烽火中,这座仅通车89天的生命之桥被迫迎来悲壮命运。

茅以升亲手按下引爆器,将大桥主体炸毁以阻日军南下。

炸桥前夜,他在日记中写下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将个人心血化作民族存亡的筹码。

此后17年,他守护着大桥图纸,直至1953年主持修复,让钢铁脊梁再度挺立。

三院院士的荣光

茅以升的工程实践与学术研究始终交织。

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不仅是工程奇迹,更成为“中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

为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超级工程输送核心技术与人才。

其著作《桥梁次应力》《钱塘江桥》等理论成果,奠定了中国现代桥梁力学的基石。

作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美国国家工程院三院院士,他推动了中国土木工程学科体系的建立。

晚年仍致力于科普教育,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系统梳理千年桥梁文明,让世界看见东方智慧。

2006年,钱塘江大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其设计手稿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科技与文明在此永恒交织。

原配戴传蕙

17岁的戴传蕙在家族安排下与茅以升成婚,初时琴瑟和鸣,她以贤妻良母的姿态撑起整个茅家。

从茅以升赴美留学到归国投身桥梁事业,她独自抚养子女、侍奉公婆,20年间随丈夫搬家27次,始终以沉默回应漂泊无依的生活。

然而,丈夫的长期缺席与情感疏离,让这位传统女性逐渐陷入精神困局。

她因过度担忧丈夫的事业压力患上神经衰弱,却在发现婚外情后彻底崩溃。

晚年独居北京,她将丈夫的来信锁入抽屉,临终前对子女留下永不原谅四字,将37年婚姻的隐痛化作家族永恒的裂痕。

续弦权桂云

茅以升51岁时,以追求真爱之名迎娶小他20岁的权桂云,这场婚姻引发家族地震。

原配子女认定权桂云是拆散父母的第三者,而茅以升坚持认为她填补了晚年孤独。

这段关系始终笼罩在道德争议中:权桂云背负外室上位的骂名,却也在茅以升被批斗时不离不弃。

她诞下的私生女茅玉麟,成为晚年唯一为他擦拭口水、代写回忆录的至亲。

两个女人、两段婚姻,最终以双双抑郁离世告终,留下茅以升在伦理枷锁中艰难喘息。

6子女的集体决裂

原配所生6个子女,自幼目睹母亲在抑郁中挣扎。

长子茅于越拒绝继承父亲姓氏,次子茅于燕公开指责父亲为事业抛弃人性,长女茅于冬临终前仍拒接父亲电话。

他们将父亲书房里泛黄的工程图纸与家书并置,前者是国家颁发的荣誉证书,后者是母亲字迹颤抖的控诉。

即使茅以升晚年多次试图修复关系,寄出的信件总被原封退回。

病榻上呼吸机的声音,成了他与子女最后的对话。

病榻上的无声拷问

93岁的茅以升躺在北京医院的白色病床上,呼吸机的节奏声与心电监护仪的滴答声填满房间。

床头柜上堆着政府颁发的“杰出贡献科学家”奖章,而枕边压着一张泛黄的全家福。

照片上原配子女的面孔被撕去大半,只剩他自己孤独地立在中央。

护工回忆,他常盯着天花板反复呢喃报应。

浑浊的眼泪渗入皱纹纵横的眼角,双手无意识摩挲着早已拆线的旧中山装口袋,仿佛在寻找炸毁钱塘江大桥时那枚遗失的引爆器钥匙。

子女们最后一次集体出现是在他的遗嘱公证现场,签字后便匆匆离开,留下律师对着空荡的走廊宣读财产分配方案。

身后名的两极争议

教科书里,茅以升的名字永远与钱塘江大桥并列,照片下标注着中国现代桥梁奠基人。

而在原配子女家中,他的画像常年反扣在储物间角落,背面用铅笔写着家庭毁灭者。

这种亲情割裂在他去世后愈演愈烈。

续弦所生的女儿茅玉麟奔走于档案馆与媒体之间,整理父亲手稿、筹办百年诞辰纪念展,试图将国士形象刻入历史。

而原配子女始终沉默,长子甚至将父亲寄来的最后一封道歉信原封退回,信封上拒收二字力透纸背。

2011年,茅以升骨灰迁入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仪式上,政府官员、院士同僚、高校代表站满悼念厅,而亲属席仅坐着茅玉麟一人。

当司仪念出茅以升先生毕生奉献国家时,吊唁厅外的玉兰树被风吹得沙沙作响,仿佛替缺席的6个子女发出无声诘问。

结语

他的一生是两座桥的博弈。一座是横跨钱塘江的钢铁巨龙,承载着民族的脊梁。

另一座是通往至亲血脉的独木桥,在愧疚与决绝中寸寸断裂。

当呼吸机发出最后的嗡鸣,奖章在床头泛着冷光。

病床上的老人或许终于明白,炸毁桥梁只需一瞬,而修补人心的裂痕需要一生。

历史的丰碑刻着他的功绩,泛黄的全家福却撕碎了最后温情。

那些被他托举过山河的双手,终究没能牵住子女转身时扬起的衣角。

信息来源:

新华社——(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茅以升:中国桥魂

北京日报客户端——茅以升为何炸毁自己主持建造的钱塘江大桥?

中国经济网——“没有不能造的桥”——“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

各界导报——文史|茅以升和戴传蕙的凄苦姻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2

标签:原配   钱塘江   沉箱   子女   独活   恨之入骨   至亲   大桥   晚年   中国   桥梁   妻子   父亲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