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成功申遗后首展亮相北京首都博物馆

2025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宁夏回族自治区也拥有了首个世界文化遗产。这不仅是对西夏历史文化价值的极高认可,更为世界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西夏历史、感受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窗口。

今天(9月30日),作为西夏陵申遗成功后的首场西夏文明专题展览,“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携103件(套)西夏文化遗产亮相北京首都博物馆,带观众穿越千年时光,走近西夏历史,感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西夏陵,是西夏王朝(1038-1227)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地处宁夏贺兰山东麓,总面积近40平方公里,气势恢宏、文化厚重。它不仅真实记录了11-13世纪中国西北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更以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多元文化底蕴,在世界墓葬类遗产中占据独特地位。

西夏陵为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见证,而本次展览中展出的大部分展品都来自西夏陵。在参展的103件(套)西夏文物精品中,有33件(套)为一级文物,包括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壶、西夏荔枝纹金牌饰、彩绘泥塑佛头像、石雕力士支座等,涵盖瓷器、金银器、碑刻、雕塑、建筑残件等多种类型。展品全面呈现了西夏时期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信仰形态与艺术风格。

本展览通过反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西夏文物精品,彰显出辽宋夏金时期西北地区各民族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实证西夏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贡献。展览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共铸‘中国’统序”,通过相关文献展示,体现西夏在政治方面对“中国”的认同及其“华夷共祖”的观念;第二单元“共享‘中国’繁华”,从经济角度切入,阐释西夏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在制瓷、印刷、金属铸造、纺织等行业及商贸领域与周边地区联系密切,尤其是与中原的贸易往来和经济互补更为突出;第三单元“共创‘中国’之美”,点明文化认同是“中国”认同的核心要素和深层动力;第四单元“共遵‘中国’陵制”,邀请参观者走近重要文化遗产——西夏陵,通过出土文物及图文展示陵园的建筑形制和丰富文化内涵,并介绍西夏陵的保护传承与相关学术研究情况,全面展现西夏陵的整体概况和重要文化遗产价值。

此次展览是首博精心打造的“世界遗产专题系列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以世界遗产为纽带,充分发挥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职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国文化中心的平台上绽放光彩。首都博物馆展览部主任章文永表示:“打造这一系列展,是基于首博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对内对外文化展示、交流与传播重要平台的定位。系列展并非简单复刻世界遗产全貌,而是聚焦遗产核心文化符号,让展览更具独特吸引力。”他进一步介绍,以此次“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为例,展览以西夏陵出土文物为核心,生动展现西夏人的经济生活与文明风貌,且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进行策划,让观众深刻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值得期待的是,系列展还将衔接未来申遗项目。若明年景德镇申遗成功,首博计划在同期推出聚焦宋元时期景德镇“青白瓷”的专题展览,呈现景德镇瓷器文化的璀璨历史,让观众延续申遗成功后的文化共鸣。

据悉,展览由首都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主办,得到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海原县文物管理所、武威市博物馆、阿拉善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单位的支持。该展在首都博物馆M展厅展至12月14日。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磊

编辑/李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历史   西夏   博物馆   北京首都   中国   文化   文物   世界遗产   景德镇   单元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