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地产圈的那些事儿,总有几家企业让人感慨万千,尤其是最近金科集团的重整案,简直像一部现实版的商战剧。
黄红云这家伙,从重庆山沟里爬出来的泥瓦匠,一步步搞出个千亿房企,结果深陷债务泥潭,却靠26亿的投资款就把1470亿的欠账给重组了。
相比恒大许家印那边的惨状,金科这操作确实让人觉得黄红云命好点,至少没直接崩盘退市。
黄红云这人,1964年生在重庆涪陵一个穷山沟,家里条件差到家了,八岁就开始跟着哥哥去砖窑打零工。那时候的他,每天干的活儿就是搬砖搅泥,挣的那点钱勉强够家里一口饭。
没上几年中学,就辍学了,亲戚介绍去重庆一家建筑公司当泥水工。每天五毛钱工资,干的活儿重得要命,搅拌水泥、砌墙啥的,手上老是裹着灰浆。旁边那些有技术的师傅一天能多挣好几倍,这让他看在眼里,憋着一股劲儿。
下班别人去喝酒,他窝在宿舍里啃书,自学建筑知识,还花钱请老工匠吃饭学手艺。四年下来,1988年考上建设工程师资格,当上工程处处长,工资翻了好几倍。
攒了八千块,他开始接小工程,拉了个小团队去救一家快倒闭的建筑公司。靠着过硬的技术,把危房改造项目干得漂漂亮亮,赚到第一桶金。没多久,就管起涪陵乡镇企业局下属的建设公司,当上经理。办公室里天天跟供应商砍价,刷人脉,练管理。
1998年夏天,34岁的他一咬牙辞职,开着辆破桑塔纳,带着三个哥们儿在重庆江北区租了个民房,搞起金科地产。起步资金少得可怜,就从承接小活儿干起,慢慢摸索地产门道。
转眼1999年,他看中五黄路那块荒地,别人都觉得不靠谱,他扔下三千万豪赌一把。建的金科花园,户型设计接地气,开盘就卖疯了,黄花园大桥一通车,地段变黄金,销售额破亿。
尝到甜头后,金科开始加速,2003年推天籁城,搞中式花园洋房,重庆人一提洋房就想到金科,他还得了个“花园洋房之父”的外号。2005年,空中院馆产品拿下专利,创新玩得溜。
2006年,又砸四亿建金科大酒店,业务从地产往服务业伸,版图铺到成都、西安、长沙、武汉这些城市,稳坐西南地产老大。
2011年,金科借壳上市,销售额蹭蹭破百亿,挤进一线房企阵营。黄红云这时候风头正劲,2014年突然喊进军新能源,股价从两块钱窜到九块,涨了三倍多。
可这事儿没落地,2015到2016年,他和家族套现六十亿,手里现金鼓鼓。结果徐翔案一爆,他被调查,新能源梦碎了。罚款210万是后话,2025年才结案。这段失败转型,埋下不少隐患,资本游戏玩得太猛,风险也跟着来。
2016年,金科土地储备有一千九百七十万平米,眼睛都看红了。融创孙宏斌带四十亿杀进来,持股16.96%,差点抢黄红云的位子。黄红云急了,改公司章程,拉前妻女儿结盟,总算保住CEO。
折腾下来,公司元气伤了,负债率超83%,短期借款涨300%。这时候地产政策开始收紧,2020年宏观调控一压,金科连亏好几年,经营雪上加霜。到2025年初,债务堆到1470亿,债权人八千四百家,电话追债的不断。
黄红云早有准备,2021年就内部起草重整方案,2024年初正式向重庆中院申请破产重整。说白了,这家伙骨子里就是个赌徒,从砖窑到董事会,一路赌对了,但也赌出了窟窿。
地产这行,风光时千亿销售额,风头一转就成烫手山芋。金科的麻烦不是一天酿成的,早几年扩张太猛,拿地花钱如流水,2016年融创入股后,本该稳扎稳打,结果黄红云的资本操作没刹住车。家族套现六十亿,资金链绷得紧,徐翔案一牵连,融资更难。
政策层面,2020年“三道红线”一出,房企融资大门关小,销售回款慢,成本却在涨。金科年报显示,2020到2023年连续亏本,利息支出压得喘不过气。2023年5月,债权人申请重整,黄红云从“西南王”变“被执行人”,法院受理后,冻结资产,项目停摆,供应商上门讨账。
到2024年2月21日,金科自己申请破产重整,理由是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明显资不抵债。重庆中院受理,指定管理人,债权申报截止2024年6月。
债务明细一拉出来,吓人一跳:1470亿总债,普通债主八千多家,银行信托占大头。管理人清查资产,土地储备缩水,项目烂尾多,品牌价值剩点渣。
重整过程卡壳好几个月,投资人筛选几轮,债权人会议吵翻天。普通债主要全额还,机构债主让步少,中小股东看增发价低,集体闹腾。黄红云这时候低调了,配合管理人,提供资料,但股权稀释在所难免。
2024年11月,重整投资人终于敲定:上海品器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和北京天娇绿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联合体,中选。俩公司背景不透,上海品器是咨询,北京天娇是地产开发,新设的京渝星筑和京渝星璨是他们投的壳。
投资款26.28亿,用来清偿小债主和注入现金流。计划里,转增52.94亿股,30亿股给投资人,占总股本28.21%。债权清偿率一到两成,骨折式,债主咬牙签字,避免全亏。
2025年5月12日,法院批重整计划,重庆史上最大重整案启动。金科这时候像个病号,输液续命,26亿到账后,7月8日公告重启乌衣老街项目,文化商业旅游结合,试水新模式。
整个重整,资本动作藏得深。投资人押注金科的存量资产和品牌残值,26亿撬动1470亿重组,表面看划算,实际是低价抄底。黄红云保留7.12亿股,6.72%股权,第一大股东,但控制权松了。中小股东增发价0.6元,市价1.6元,亏大发。
债主们更惨,八千多家,多数拿一两成,血本无归。黄红云没亏本,股权还在,但从掌门人变股东,地位大降。这案子被叫“房地产重整教科书”,因为高效,债权人勉强接受,避免了恒大式崩盘。但说到底,是政策宽容和法院推动,房企重整窗口期给了喘息。
地产圈的人都知道,重整不是万能药,金科这1470亿债清零了,实际是重组,不是蒸发。转增股稀释老股东,注入资金续命,新老板接盘后,得卖资产还债,瘦身过日子。
黄红云的“好命”,一半靠早申请,一半靠投资人看中重庆市场潜力。相比其他房企拖到爆雷,金科算及时止损。但这也暴露地产泡沫的痛点,杠杆玩过头,政策一调就现原形。
普通老百姓买房时,总觉得开发商稳如泰山,结果一堆千亿房企倒下,预售款成糊涂账。金科重整,提醒大家,地产不是铁饭碗,风险随时来。
金科的重整,听着像捡了便宜,26亿救1470亿债,许家印的恒大呢?2025年8月25日,恒大从港交所退市,背着2.44万亿债,彻底凉凉。许家印从身家千亿的地产教父,变失联大佬,海外资产被冻,国内项目烂尾一堆。
俩人起点差不多,都是白手起家,恒大从广州小公司干到全国霸主,金科从重庆起步成西南扛把子。但结局天差地别,黄红云至少保住股份,恒大直接破产清算。
为什么?恒大扩张太野,多元化玩脱,足球、造车、矿泉水,钱撒出去收不回。金科相对专注地产,负债率高但资产质量好点,重整时投资人还敢投。
黄红云的股份从控股变少数,7.29%后,投票权弱了,但分红权还在。恒大那边,许家印股权早稀释光,债主打官司,业主维权上街。金科这操作,靠重庆中院高效,管理人专业,债权会议几轮就过。投资人背景虽模糊,但有中国长城资产、四川发展证券基金撑腰,靠谱。
对比起来,黄红云的“好命”有运气成分。恒大2021年爆雷,早两年,政策还没那么严,重整窗口窄。金科拖到2024申请,赶上地产纾困政策,法院鼓励重组,避免系统风险。26亿这数字,听着少,实际撬动杠杆大,因为转增股换债,债转股比例高。
业内算账,重整后金科资产负债率降到60%以下,现金流活了,能卖老项目回血。新项目乌衣老街,定位文旅,避开纯住宅,适应市场降温。许家印呢?恒大债太杂,海外债纠缠,重组谈崩几次,清算势在必行。黄红云至少转弯成功,恒大直线坠崖。
2025年9月22日,金科公告一出,控股股东变了,从金科控股换成京渝星筑和京渝星璨,实际控制人黄红云没了,成无实控公司。股权过户完成,30亿股转给投资人指定账户,总股本增到106.35亿股,黄红云和一致行动人持股7.75亿股,稀释到7.29%。
这意味着,黄红云正式退出舞台,从创始人变普通股东。董事会改选在即,投资人推7人上位,公司战略大转向。京渝星筑和星璨是上海品器新设的,成立时间短,没啥财务公开,但背后有国资影子,稳。
黄红云的股权路,走得曲折。2016年融创入股时,他改章程保位,持股一度超50%。重整前,家族持股20%多,现在剩零头。公告说,权益变动不影响持股数量,但比例被动降,投票权弱。黄红云低调谢幕,没公开表态,估计也无力回天。
金科控股从4.55%控股变散户,母公司重庆金科也并入重整。整个过程,法院监督,管理人把关,转增股52.94亿,22.94亿清债,30亿给投资人。重整收官,中国地产最大司法案落幕,1470亿债重组,规模空前。
更新时间:2025-10-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