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国从未拥有过这般程度海运铁矿石定价权,将开始掌控局面


中国终于抓住了定价权的咽喉

铁矿石这块曾长期受制于人的命门,正因非洲一座矿山的苏醒,悄悄改写格局。

谁还在依赖,谁已转身主导,一切都在变。

买得再多,也换不来话语权

海运铁矿的市场,一直像个围好的赌局。澳大利亚、巴西这几位牌桌上的庄家,看起来客气,底牌却掖得死死的。

中国买得最多,话却说得最少。这就是过去二十年的现状。

全球近70%的铁矿石海运交易,终点都在中国。

港口一个接一个扩,钢厂一天比一天多,吞得下,也消化得掉。

定价权,始终不在中国手里

怎么回事?

源头被垄断了,矿山在西澳皮尔布拉,在巴西卡拉加斯,在淡水河谷和必和必拓手里

它们品位高、运输稳,数量还大,只要不合作就断供,让人连谈判的机会都没有

这不只关乎价钱,还牵动整个产业链。

中国钢铁产业的利润,经常被“矿价波动”榨干

今年一个价,明年变三次,不是因为市场大幅变动,而是几家巨头拍了板,定完走人。

几年前,那场风波闹得最凶。力拓和必和必拓搞“指数定价”,甩掉了长期协议,变成“随行就市”

听着像公平,实际就是谁抢得快谁贵,中国成了被动出价方

更离谱的是,谈价格的不是用人民币,而是清一色的美元。

定价、结算、运价、合约,全套都由人制定。再大的采购量,面对这个系统也无计可施。

过去,中国企业各自出海谈价。你要100万吨,我要80万吨,谈判桌上没有统一声音。结果就是:谁都买不到好价钱

有意思吗?一点不。

更深的问题是,中国对铁矿的依赖度短期内无法降低。想替代?没那个资源储量。想强迫降价?没那个运输渠道。

但现在,局面变了,中国不再只买资源,而是出手布局源头矿权

局部断点,全球震荡

格局的裂缝,从西非撕开,几内亚的西芒杜矿,沉睡多年,终于要动工。

这是世界上少有的超高品位大矿,铁含量超过65%,而且带的是“绿矿”标签,碳足迹低,运输路线长但利润高。

关键是,中国深度参与了这座矿的开发

这不光是投资几亿美元的事。它代表着中国第一次从源头接触到矿源决策权,是“股东”+“承运方”+“终端炼铁者”。

这个变化,西方媒体第一时间捕捉到了。

彭博社、金融时报、澳洲人报几乎同时发声,指出中国正通过控制非洲新矿源、绕过传统澳巴通道,争取海运铁矿的主动权。

他们急了。

为什么急?

因为这代表,中国有能力在海外铺设另一套运输链。包括铁路、港口、物流仓储,全部服务于中方自己的采购体系。

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比如,西芒杜矿的铁路项目由中资承建,全长超过600公里,最终将直通几内亚沿海港口

这条线一旦打通,年运量将超过1亿吨,相当于吃下了澳洲出口的近五分之一。

再比如,项目股东包括中铝、中铁建、中国宝武,背后都是央企阵营,协调能力强,谈价不会再是“各家上桌、各自讨价还价”的散兵模式

这叫整合。买得多只是体量,控制才是力量

外界开始意识到,这不仅是供给多一个选项,而是定价逻辑开始动摇

更敏感的是,随着中方话语权的提高,结算方式也逐步向人民币倾斜

过去买矿必须用美元,汇率波动、资金对冲、金融服务全被绑定。而现在,部分非洲矿源、东南亚中小矿,已经接受以人民币为基准计价

这不是技术细节,而是结构变动。

就像港口改变航线,矿山的贸易路径一旦变了,跟着变化的就是合同范式、运输控制权、资金通道。

说得再直接点——中方从过去“被报价”变成了“参与报盘”

而全球铁矿石现货市场,大部分定价都是跟着主流报价走的。

谁控制了主流报价节奏,谁就控制了波动幅度和节奏。

中国正在走上这条路。

澳洲不是没看出这一点。

最近几个月,澳洲矿业巨头的利润开始承压

原因之一,就是中方暂停了部分美元计价货源的采购。这不是买不起,而是不想再被牵着走

中国出手不多,动作精准。

这是修路。一条属于自己的供应路

价格之争,背后是系统权力

几个月前,中国矿业资源集团CMRG悄悄出了一招狠棋——暂停BHP的部分铁矿货物采购

外媒炸锅了。

《彭博社》《澳洲人报》第一时间披露:中方叫停了必和必拓的部分美元计价铁矿石船期

表面上看,是定价僵局,背后却是另一场博弈的浮出水面。

这就是争夺“谁说了算”的发令权

长期以来,海运铁矿定价逻辑只有一条:

“矿山报出FOB价(船上交货价),买家按美元成交,港口运输费用另计”

乍看没毛病。可谁决定这个FOB价?

澳洲三大矿山说出一个数字,全世界钢厂得跟着跑。

指数定价?参考的是普氏、MB等报价平台,平台是谁供稿的?还是那几家巨头。

买方就算进得了市场,也改不了规则

而中国,这一次不跟了。

CMRG做了个非常规操作:集合中方多家钢企采购计划,集中报价,统一结算要求

一句话:不接受这种报价逻辑,我就不签。

必和必拓愣了。

他们习惯了各家钢企单独上桌,哪家急哪家贵,拼得就是“你离不开我”的优越感。

可这次中方不是一个企业上桌,是一个平台+国家意志。

采购暂停不代表断货。中国早就未雨绸缪,除了西芒杜,中国钢企也在扩大与非洲、南美、东南亚的低成本矿源协议。

这次叫停,只是一个信号:中国有第二方案,甚至第三方案

铁矿石的游戏,不再是庄家一边倒。

现在,中国在构建的是一套“反向系统”。

不仅仅是换了几个供应国那么简单,这一次,中国着手的是一整套定价体系的重新洗牌

谁负责报盘、价格如何生成、结算该用什么币种、运输成本到底谁来承担,这些过去由矿业巨头一手操控的流程,现在都被逐一搬上桌,开始重新谈条件

中国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报价的角色,而是亲自参与从源头到港口、从运输到结算的每一个环节。

比如,部分中资企业已经开始推动海运“点对点报价”,绕开伦敦和新加坡期货市场。不看普氏价格,看合同内矿源+吨位+到港成本

更进一步,人民币定价也正在落地

你不愿意?非洲的矿等着做生意,甚至澳洲内部也有中小矿企愿意接受

这一切背后,其实就一个本质——中方试图把铁矿石的价格从“游戏价格”拉回“实际交易价格”

以前的价格,是几家大厂演的戏。现在的价格,是买卖双方真实谈出来的数。

别小看这场转变,它决定的不只是钢厂利润,更关系到中国制造的底层成本结构

谁能影响这套基础输入,谁就能控制产业链主导权。

链条反转,定价话语归位

如果说过去是“只买不控”,那现在中国要干的,就是从头到尾全链条参与

从矿山开始,自己有股份

在运输段,中远海运等企业正在布局非洲、拉美新航线,打造独立矿石船运网络

在港口端,青岛港、日照港等已建立智能调度+储运系统,部分已可“跳过中间贸易商,直对终端钢厂”。

在钢厂端,宝武、鞍钢等央企试点“远期+现货混合采购”策略,用合约对冲矿价波动

这些事,放在一起看,就是一个体系。

过去的体系是“别人报盘、我们反应”

现在的体系是“我们布局、他们跟进”。

甚至不久前,有外媒惊呼:中国未来可能主导一个新的铁矿指数系统。

不管这个目标是否可实现,起码方向已经清晰了:价格不是等来的,是做出来的

更值得注意的,还有“品位”这一指标。

过去大家只关注价格高低,但高品位铁矿(如西芒杜的65%以上)比低品位矿节省成本,更环保,运输更高效

中国未来愿意多花钱买高品位矿,但前提是:我能参与这个矿的开发、运输、定价

这是一种战略自觉。

再从供应层级看,中国过去的矿石进口九成集中在澳巴两国,一旦“外交冷气”来临,贸易就颤抖。

如今局势变了。

非洲南部、拉美东岸、蒙古草原,都逐步成为中方供应点

矿山不缺,缺的是链路和规则

而链路在建,规则已破。

在“资源定价权”这场看不见的战争中,中国没有选择暴力突破,而是安静地、系统性地再造秩序

等局势转向那一刻,全世界才发现:那个长期被忽视的买家,已经变成了另一个庄家


参考信息

《中国矿业资源集团暂停必和必拓部分铁矿采购》·界面新闻·2025-10-02

《中国推动西芒杜项目加速建设》·澎湃新闻·2025-09-26

《中企掌控非洲65%铁矿话语权》·中国矿业报·2025-10-14

《人民币计价矿石谈判加速推进》·财联社·2025-10-09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6

标签:财经   铁矿石   海运   中国   局面   程度   非洲   铁矿   中方   澳洲   价格   矿山   港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