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六点,68岁的程大爷走进厨房,像往常一样倒上刚温热的水。可这一次,他刚把杯子凑到嘴边,喝下第一口水时,突然差点呛了出来,水还顺着嘴角流了些出来。
他揉揉嘴,不以为意,只当自己没睡醒。“是不是晚上吹了风?”老伴关切地问。程大爷摆摆手,笑说只是喝太快了。
然而,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寻常的小细节,竟可能悄悄预示着脑部血栓的开始。

在很多家庭,老人早晨喝水呛咳,往往被认为是“年纪大了、气管敏感”。但你可知,医生提醒:“喝水时咳嗽、咽不下,口角流涎等细小变化,可能是脑部血栓最早出现的信号!”
可惜,大多数人一笑置之,等到症状加重,往往已经错过干预的黄金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关乎生命安全的冷知识,“喝水”小行为,能不能帮我们识别脑部血栓的早信号?
为什么很多人都忽视了?又该如何科学预防?”
很多人早晨喝水感到“咽不下去”或“水从嘴角流出来”,总习惯往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没睡够,是不是喝太急?但在神经内科医生看来,这种细微的“吞咽困难”,背后可能正隐藏着大脑血管的健康危机。

据《中国中老年人卒中流行病学调查》数据,60岁以上人群中,15%以上曾出现过不明原因的短暂吞咽异常。
而在发作性脑梗(俗称“脑中风”)患者回顾中,近三成患者发病前一周内有过类似症状,但因缺乏常识而错过了早期信号。
医学原理解析:脑部负责吞咽协调的区域受到微小血栓堵塞时,会让面部和吞咽肌肉在短时间“失控”,表现为喝水时容易呛咳、嘴歪、脸麻,这些“说不上来的别扭”,其实是脑组织缺血的“报警”。
医生提醒:“如果你或者家里老人最近喝水总不顺畅,尤其是清晨起床第一次饮水出现异常,一定要高度警惕。”

定期观察自己或家人喝水后的反应,能帮助我们及时捕捉到脑血栓的蛛丝马迹。特别是中老年人(统计显示,65岁以上人群为高风险群体),倘若出现以下三种表现,要赶紧重视:
喝水呛咳、咽不下去
很多人把“呛水”当作小失误,但如果最近经常发生,尤其伴随咽部发紧、咳嗽难止,警惕脑部血栓可能已经影响到了吞咽神经。
喝水时水珠从嘴角流出
正常情况下,嘴唇和面部肌肉会协调收缩,控制水流。当一边嘴角失去控制,喝水时水从嘴角流出,甚至伴随“口角歪斜”,往往是脑神经功能受损的信号。据流行病数据分析,这类表现多见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需警惕是脑血栓的先兆。

突然感觉脸麻、说话口齿含糊
一些患者喝水时,还可能同时出现脸部一侧麻木、舌头发涩、讲话含混等现象。这并非年龄导致的普通变化,而是神经支配障碍的早期表现。
有研究指出,面部及吞咽反射异常,是脑部小血管被栓塞的高灵敏信号(灵敏度高达79%)。
身边故事再提醒:门诊时曾有一位53岁的何叔叔,清晨喝水时“呛”到,嘴巴还感觉怪怪的,他没在意。到了下午,说话变得含糊,脸也不对称,紧急送医后确诊是脑部小血栓。
医生表示:“就是早上那一口水,给身体敲响了警钟。只要提前干预,完全可以避免更严重后果。”
发现这些“喝水异常”后怎么办?除了第一时间就医外,日常生活中,科学防护和自测同样重要:

早晨醒来慢喝温水,观察自己吞咽与面部肌肉反应
醒来后不要急着大口饮水,建议每次饮水前先深呼吸,缓慢小口喝,注意有没有呛咳、嘴歪、说话不清等异常,有则立即联系医生。
养成健康作息和规律锻炼的好习惯
高危人群要控制三高、戒烟限酒、合理膳食。研究显示,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低盐少油饮食能有效降低血栓发生率,特别是针对有家族史和慢病基础的中老年人。
每年至少一次脑血管健康筛查
别等身体出问题才检查。建议每年进行脑部彩超、血脂、血压等综合体检,一旦有风险,及时与专科医生沟通。

提示:千万不要用“熬过去”“多喝几口就好”来敷衍自己的不适,黄金抢救窗口极为短暂。遇到不明吞咽或面部异常,务必尽快就医进一步诊断!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卒中流行病学现状分析》
《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脑部血栓临床早期症状识别指南(中华医学会)》
更新时间:2025-10-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